科研产出
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南海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来自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黄鳍金枪鱼延绳钓2000-2011年的历史渔获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报中心提供的海表温度最优插值数据和法国空间局(CNES)卫星海洋数据中心提供的多卫星融合高度计月合成海面高度资料,基于贝叶斯分类器,根据模型中环境因子的选取以及渔区分类策略的不同预拟了8种构建方案对2011年南海外海黄鳍金枪鱼的渔场进行分类预报,并将预报结果与实际渔场进行对比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方案对最终分类结果和精度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方案1-8总体精度分别为71.4%、75%、70.8%、74.4%、66.7%、68.5%、57.7%和63.7%。方案1-6在65%以上,均能够满足实际渔场预报业务化需求。采用SST和SSH双环境因子的方案均比采用单SST环境因子的方案总体精度稍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报精度,其中采用去除SST和SSH相关性的第一主分量作为预报因子的方案2达到了75%最高精度。采用CPUE平均值正负标准差作为节点比以33.3%与66.7%作为节点来区分高、中、低CPUE渔区的预报结果要更加准确。因此在模型筛选的基础上,选用模型方案2完成南海金枪鱼渔场渔情预报服务系统的系统实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饲料投喂下草鱼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皇竹草粉饲料为试验组,以商品配合饲料为对照组,投喂平均体重为(300.00±10.00)g的草鱼2个月,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以及肌肉pH、系水力、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的内脏重、肝脏重、腹腔脂肪重、脏体指数、肝体指数及腹脂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空壳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硬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草鱼肌肉pH、滴水损失、失水率和冷冻渗出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铁(Fe)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7.43%和17.23%。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66和84.94。由此得出,与商品配合饲料相比,投喂皇竹草粉饲料可改善草鱼的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生态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并利用综合健康指数模型对北戴河人工鱼礁区和对照海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根据2013年7月本底调查和2014年6月与2015年5月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都处于健康状态,对照区在2013年7月和2014年6月的调查中健康指数均高于鱼礁区,2015年5月调查时,对照区生态健康指数出现下滑,但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呈现逐步提升的状态,综合健康指数为0.838,属很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北戴河人工鱼礁建设取得良好生态效果,生态系统处于逐步稳定健康发展的状态。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科学评价人工鱼礁生态效应,对人工鱼礁工程建设、环境资源保护、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BMP7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贝类生物矿化方面的作用,该研究发现并克隆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BMP7的同源基因BMP7b,并对其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c DNA长2 464 bp,其中ORF长1 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BMP7b蛋白无跨膜结构,含有1个信号肽(1~26 aa),1个TGF-β前肽结构域(25~240 aa)和1个TGF-β结构域(299~396 aa)。BMP7b在各组织和各胚胎发育时期中均有表达,在鳃和外套膜的表达量高,在肠和肝胰腺的表达量低;在担轮幼虫期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时期。贝壳缺刻实验显示24 h后,BMP7b表达量显著上升。以上结果表明BMP7b可能在合浦珠母贝贝壳形成和修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BMP7b 时空表达模式 贝壳形成与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的基础酶学性质研究及抑制剂的开发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pH、金属离子(Zn~(2+)、Mg~(2+)、Cu~(2+)、Fe~(3+)、Al~(3+)和Ca~(2+))对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苯甲基磺酰氟(PMSF)、EDTA·2Na、碘乙酰胺(IAM)和甲苯磺酰–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值为8.0;当金属离子浓度为0.5 mmol/L时,Zn~(2+)、Mg~(2+)、Cu~(2+)、Fe~(3+)和Al~(3+)金属离子对蛋白酶酶活的抑制率分别为55.02%、55.02%、35.39%、20.67%和41.12%,而Ca~(2+)离子对蛋白酶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MSF和EDTA·2Na对蛋白酶酶活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PMSF的浓度为8.0 mmol/L时,抑制率为60%;EDTA·2Na浓度为0.6 mmol/L时,抑制率为86.67%;IAM在低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PCK低浓度时抑制效果不明显,浓度升高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EDTA·2Na对蛋白酶酶活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加。本研究阐明了影响南极磷虾粗酶液蛋白酶酶活的因素,开发了针对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的抑制剂,为南极磷虾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对文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为研究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温度胁迫的生理响应,测定了不同急性温度胁迫水平(20、25、30、35℃)处理后文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温度胁迫对文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影响(P <0. 05)。与对照组(25℃)相比,20℃处理组的文蛤耗氧率无显著变化;排氨率在12 h显著降低(P <0. 05),在24 h时达到最小值,在48 h后上升到对照组水平。30℃处理组文蛤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排氨率自12 h起显著降低(P <0. 05)。35℃处理组文蛤的耗氧率在3 h显著升高(P <0. 05),其后逐渐下降,72 h文蛤死亡;仅在处理后3 h时测得排氨率值。35℃胁迫处理后,在12 h开始出现文蛤死亡,至48 h死亡率超过50%。研究表明,文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对高温胁迫更敏感,温度越高影响越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季大别山不同生境的绿太阳鱼肌肉营养组成对比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冬季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肌肉营养成分的空间差异,分析并比较了2016年12月采集的大别山区三个样地的绿太阳鱼肌肉营养成分。利用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非参数多变量排序(NM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结果显示:大别山区栖息环境(水库、溪流)对绿太阳鱼肌肉营养成分影响较大;随后t-test的结果显示同一样地溪流环境中的绿太阳鱼丰满度K,肌肉氨基酸组成中的脯氨酸Pro、甘氨酸Gly、蛋氨酸Met、组氨酸His、精氨酸Arg、总脂肪,以及脂肪酸酸组成中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均高于水库中绿太阳鱼的含量;同时水库环境中绿太阳鱼肌肉中的花生一烯酸(C_(20∶1))、二十二碳二烯酸(C_(22∶2))、二十二碳六烯酸(C_(22∶6))、十七碳一烯酸(C_(22∶6))、花生二烯酸(C_(20∶2))、花生三烯酸(C_(20∶3))、花生四烯酸(C_(20∶4))、二十二碳四烯酸(C_(22∶4))、二十二碳五烯酸(C_(22∶5))等不饱和脂肪酸高于下游溪流绿太阳鱼肌肉中的水平。
关键词: 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 越冬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夏季种类数最多,为39种;冬季种类数最少,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3种生物指数的三沙湾养殖活动底栖环境效应研究
《海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我国东海区最为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养殖活动的底栖环境效应,本研究根据2016年8月航次41个样品采集站位的数据,分析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H′)、海洋生物指数AMBI(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和多变量海洋生物指数M-AMBI(Multivariate-AMBI)在4种典型水域(网箱、海藻、鲍鱼养殖和无养殖水域)间的差异及其与沉积物环境因子(δ~(15)N、δ~(13)C、C/N比、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硫化物、含水率和粉粒-黏粒比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航次共采集74种大型底栖生物,H′介于0~3.51;物种多属环境敏感类型(AMBI方法中EGⅠ和EGⅡ生态组),AMBI指数介于0~4.13,M-AMBI指数介于0.30~0.77。3种生物指数的分布水平表明此海域总体底栖生态质量良好,仅在局部水域存在显著扰动。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仅H′在不同类型水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后续配对检验(Pairwise comparision)显示大黄鱼养殖水域H′显著高于海藻养殖水域(P<0.01)。基于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仅H′和M-AMBI指数分别与总磷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站位在聚类图中随机分布,聚类结果未体现出采样水域的差异性。综上,基于3种生物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三沙湾内网箱等典型养殖活动未对区域底栖生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三沙湾 海水养殖 环境效应 H′ AMBI M-AMB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