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克氏原螯虾源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对从患病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肝胰腺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势菌X4进行鉴定,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克氏原螯虾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治提供参考。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分离致病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菌株X4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克氏原螯虾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16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及氟苯尼考等15种抗生素敏感,对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及苯唑西林3种抗生素耐药。分离得到的菌株X4对克氏原螯虾有致病性,生产中可选用氟苯尼考、新霉素、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D添加水平对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初始体重为(78.58±1.93)g的吉富罗非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维生素D水平为0(对照组)、200、400、800、1 600、3 200 IU/kg的6种饲料(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0%和7.6%),饲养12周后,通过对其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结果表明:各维生素D添加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00、400、800、1 600 IU/kg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200 IU/kg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各维生素D添加组全鱼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维生素D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200、400、800 IU/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在200 IU/kg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D可促进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维生素D添加过量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影响脂肪代谢。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59.8 IU/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NOD1基因SNP位点和单倍型与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关联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苷酸结合和寡聚化结构域1 (nucleotide 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 1, NOD1)基因在鱼类先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获得与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抗性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 SNPs)标记,本研究克隆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NOD1基因组序列(GenBank No. MF479261),并通过克隆测序或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从20个亲本家系的39尾尼罗罗非鱼的NOD1基因的测序序列中筛选得到44个SNPs位点。通过SNaPshot分型法对子代中的无乳链球菌敏感群体(susceptible group, SG)(83尾)和抗性群体(resistance group, RG)(83尾)进行分型,并利用Popgen 32软件统计分析NOD1基因各SNPs位点在两个群体的多态性和遗传参数。结果显示,对44个SNPs位点中的24个位点进行了成功分型。24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介于0.09~0.37,所检测SNPs位点呈现出低度或中度多态。通过SNP位点与无乳链球菌抗性/敏感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发现位点SNP5 (G-2284C)与无乳链球菌易感性状显著相关(P<0.05)、SNP13 (G-8956C)与无乳链球菌抗性性状显著相关(P<0.05),SNP12 (G-8955C)与无乳链球菌抗性/敏感性状均显著相关。利用Haploview 4.2软件分析NOD1基因中的24个SNPs位点所形成的单倍块和连锁不平衡情况,结果显示24个位点可构成5个单倍块和16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块4中的单倍型H4-2(AC)与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抗性性状显著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NOD1基因的3个SNPs位点SNP5、SNP13和SNP12以及单倍型H4-2(AC)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该研究可为抗链球菌尼罗罗非鱼新品系的选育提供资料基础。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核苷酸结合和寡聚化结构域1基因(NOD1) SNPs 单倍型 无乳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鳑鲏亚科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太湖鳑鲏亚科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利用刺网和地笼对太湖8个样点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采集到鱼类50种,隶属于8目23科,其中鳑鲏亚科、亚科、鳀科等小型鱼类数量较多,鱼类小型化趋势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有57种鱼类没有采集到,其种类、数量、优势种均发生较大变化。共调查到鳑鲏亚科鱼类2属7种,其中兴凯(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大鳍(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为主要种类、异速生长,其他鱼类等速生长。聚类分析显示:太湖鳑鲏亚科鱼类组成有显著时空差异,时间为2组,5—12月为一组,N%、W%和IRI指数显示兴凯占优势,其余时间大鳍占优势;空间为两组,贡湖、漫山为一组,大鳍占优势,其余站点兴凯占优势。分析显示多样性指数均低于一般水平(1.5~3.5),其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与湖泊营养盐、环境因子、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关键词: 鳑鲏亚科 聚类分析 群落多样性 时空差异 体长和体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孔雀石绿降解菌Enterobacter sp.B-20的分离、鉴定和降解特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受孔雀石绿污染的淡水鱼养殖池塘底泥中,筛选到一株孔雀石绿(C23H25Cl N2,malachite green,MG)高效降解菌,经16S r RNA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初步鉴定为Enterobacter sp.B-20。采用硼氢化钾(KBH4)还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Enterobacter sp.B-20的孔雀石绿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孔雀石绿对菌株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24 h内菌株对5~20 mg·L~(-1)孔雀石绿降解率超过97%,12 h内对1~40 mg·L~(-1)孔雀石绿降解率超过82%。菌株的孔雀石绿降解能力随着p H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最适降解p H为9。Enterobacter sp.B-20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在10~40 g·L~(-1)的氯化钠(Na Cl)质量浓度下具有稳定的孔雀石绿降解特性。在高浓度金属离子条件下,Enterobacter sp.B-20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及稳定的孔雀石绿降解能力,0.1~1 mmol·L~(-1)铁离子(Fe3+)、0.1~0.5 mmol·L~(-1)铜离子(Cu2+)、0.1 mmol·L~(-1)锰离子(Mn2+)、0.1~1 mmol·L~(-1)铅离子(Pb2+)均能显著提高菌株的孔雀石绿降解率。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B-20具有在复杂养殖水环境下降解孔雀石绿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孔雀石绿 Enterobacter sp. 降解特性 高效液相色谱 系统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对CCl_4诱导的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四氯化碳(CCl4)构建建鲤体内急性肝损伤模型,对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护肝作用进行研究。分别采用含有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和低、中、高剂量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中草药的饲料投喂60 d后,各组建鲤腹腔注射30%CCl4,注射剂量为每1 g鱼体注射0. 005 ml,禁食72 h,以诱导建鲤急性肝损伤。通过测定各组建鲤生长指标、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情况,观察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用药的保肝效果。结果显示:甘草次酸单味用药及中、高剂量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用药能显著提高建鲤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能显著抑制CCl4导致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升高,显著恢复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抑制丙二醛(MDA)生成,能显著抑制C-Rel、i NOS、IL-1β、TNF-α、IL-6和IL-8表达量的升高;与姜黄素、甘草次酸或香菇多糖单味用药相比较,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用药的保肝效果更明显,随着联合用药剂量的升高,作用愈加显著。说明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用药,对CCl4诱导的建鲤肝损伤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粕粒度及容器堆料对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室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酵豆粕菌浓度的影响。[结果]发酵后豆粕在PBS振荡1 min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中的细菌,以便后续计数;以4层报纸封口的50 m L离心管为发酵容器,采用经80目筛孔的豆粕颗粒和1.5 cm堆料厚度能获得最优的实验室小试发酵效果,菌浓度能达到1.65×1010~1.76×1010CFU/g。[结论]研究为发酵豆粕实验室小试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分析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2016年在胶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 E)软件构建了胶州湾生态通道模型,分析了现阶段该海湾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能量流动过程和生态系统总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生态通道模型共由21个功能组组成,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为1~4.383,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为2.023,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主;胶州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以牧食食物链为主,占系统能量来源的59%。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能量主要分布在6个营养级,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6.22%,来自碎屑的转化效率为15.76%,系统平均转化效率16.35%。胶州湾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2.518,系统处于不成熟状态。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胶州湾 营养结构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HSC70-1基因多态性及其双倍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HSC70-1基因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的影响作用,开发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该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得到HSC70-1基因的cDNA和DNA全序列,编码区cDNA序列长1 953 bp,编码650个氨基酸,其DNA全序列长3 390 bp,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采用直接测序法在该基因上筛选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别位于核苷酸序列中的第821、第1 105、第1 200和第2 804碱基处,且处于内含子上。SNP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821G位点上CC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和全长均显著高于CG和GG基因型(P<0.05)。A-2804T位点上TT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和全长均显著高于AT和AA基因型(P<0.05)。其他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合并基因型发现,双倍型D1 (CC--CCTT)的各个生长性状表现最优,在体高和全长上显著高于D5。C-821G、A-2804T和D1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关键词: 大口黑鲈 HSC70-1 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