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动物胚胎生物技术发展概况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 2003
摘要:本文概述了近30年来胚胎生物技术包括体外受精与显微受精、孤雌生殖、胚胎分割与嵌合、配 子与胚胎的冷冻保存、胚胎干细胞、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的发展及在实验动物上的应用前景。


甘蓝型(Brassica napus L.)显性核不育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核杂3号的选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 2003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杂合型不育株204A与恢复系83248为材料,通过杂交、自交、兄妹交和测交等育种方法,成功地转育成双低纯合两型系48AB。然后在显性核不育三系技术基础上,用纯合两型系48AB与临保系C1按核不育二系法生产全不育系(48A×C1)CA,再用该系与恢复系RH-5杂交选育成显性核不育双低油菜杂交品种核杂3号。该杂交品种不仅产量优势显著,而且双低品质优良。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核不育 纯合两型系 临保系 恢复系 双低


有效磷和植酸酶对蛋鸡营养物质存留率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研究了0.1%、0.2%、0.4%有效磷(AP)蛋鸡日粮中添加粗制植酸酶((CPE),对营养物质存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2%、0.4%三个AP日粮中,添加CPE,使总能(GE)、粗蛋白(CP)、钙(Ca)的表观存留率显著增加(P<0.05);使总磷(TP)的表观存留率极显著增加(P<0.01)。添加CPE后,当AP为0.1%时,使铁(Fe)、锰(Mn)的表观存留率显著增加(P<0.05);锌(Zn)的表观存留率极显著增加(P<0.01)。当AP为0.2%时,使Mn的表观存留率显著增加(P<0.05);Zn的表观存留率极显著增加(P<0.01)。当AP为0.4%时,Mn的表观存留率显著降低(P<0.05);Cu的表观存留率极显著降低(P<0.01)。


5-氨基乙酰丙酸的生物合成和生理活性及其在农业中的潜在应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从一种可能作为新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角度 ,阐述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 5 氨基乙酰丙酸 (ALA)的生物合成C5途径与影响因子 ,提出ALA生物合成最重要的是依赖于谷氨酰 tRNA还原酶 (GluTR)编码基因的表达 ,其次依赖于谷氨酸 1 半醛转氨酶 (GSA AM )编码基因的表达。在农业生产中 ,它在低浓度时能促进作物增产 ,提高抗逆性 ,在高浓度时作为无毒、无污染的农田除草剂 ,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 5氨基乙酰丙酸(ALA) 生物合成与调控 增产 除草剂 抗逆性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一串红植株形态的抑制作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应用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CCC、B9和PP333)对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进行矮化处理,结果表明:CCC、B9浓度加大反而抑制作用减弱,各有一个拐点,CCC施用浓度<3000mg·L-1时,其抑制作用不强;B9则<500mg·L-1时抑制作用更明显;PP333作用强度随浓度及用药次数的增加而加强,以低浓度(40-80mg·L-1)即可达到抑制株高的作用。各种药剂在抑制株高的同时也缩短了花序的长度,使花朵密集。
关键词: 一串红 矮壮素(CCC) 比久(B9) 多效唑(PP333)


简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农资科技 》 2003
摘要: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需要。其中,充分和合理的施用化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低聚寡糖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 2种不同寡聚糖和抗生素比较其对仔猪的生长性能、腹泻率及料重比的影响。选用 9窝 72头平均日龄为 41d的长白×皮特兰×枫泾三元杂交断奶仔猪进行试验。试验分 3组 ,每组 2个重复。对照组 (Ⅰ )为抗生素组 ,试验组Ⅱ为甘露寡糖组 ,试验组Ⅲ为低聚果糖组。 2 8d的饲养试验表明 :Ⅱ、Ⅲ组在试验 1~ 4周全程体增重分别为 (6 2 5± 1 81 )kg和 (6 0 3± 2 59)kg ,日增重分别为 (2 2 3 0 7±64 54)g和 (2 1 5 33± 1 0 0 91 )g,均显著高于Ⅰ组体增重 (5 36± 2 0 6)kg和日增重 (1 91 37± 73 55)g(P <0 0 5) ;Ⅰ组的腹泻率为 (4 90±4 48) % ,低于Ⅱ组 (5 64± 4 40 ) %和Ⅲ组 (6 37± 5 33) % ,Ⅲ组腹泻较严重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1~ 4周试验全程Ⅱ组和Ⅲ组的料重比分别为 (2 0 0± 0 2 5)和 (2 0 9± 0 0 8) ,均显著低于Ⅰ组 (2 41± 0 1 3) (P <0 0 5)。结果表明 :Ⅱ、Ⅲ组低聚寡糖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Ⅰ组抗生素。寡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抗生素 ,且不同低聚寡糖的饲喂效果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