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氯霉素人工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氯霉素(CAP)进行化学修饰引入羧基活性基团,合成具有半抗原结构特征的氯霉素半琥珀酸酯(CAP-HS);采用混合酸酐(MA)法将CAP-H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人工免疫原BSA-CAP-HS和包被原OVA-CAP-HS,用红外(IR)、紫外(UV)、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BSA-CAP-HS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测定多抗(pAb)效价,阻断ELISA鉴定其敏感性,交叉反应试验鉴定其特异性。结果表明,CAP-HS与BSA合成成功,其分子结合比为15.6∶1,获得了高价、敏感、特异的CAP pAb,为CAP残留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东沙区冬小麦套作花生轮作制度中磷肥分配施用效果的研究
《土壤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豫东沙区进行冬小麦套作花生轮作制度中磷肥分配施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套作花生生长周期中土壤速效磷的变化规律为“冬低夏高”,最低值出现在冬小麦出苗至起身期,最高值出现在花生苗期至结荚期,施用磷肥不改变这一规律;施用磷肥具有明显的以磷增氮效应,冬小麦和花生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7%~20%和12%~24%;在冬小麦套作花生轮作周期中磷肥分配应掌握“重冬轻夏”的原则,但在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低、磷肥相对不足情况下,一次大量集中施用应慎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赖氨酸玉米近等基因系创建及胚乳质地变异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对育种上广泛运用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4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创建了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对回交转育成的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QZ58、Q478和QC72进行表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马齿型的郑58、478和硬粒型的昌72经过相同的转育手段转育成含有o2o2纯合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表型来看,QZ58和Q478家系仅有少数几种表现型,而QC72家系却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续变异。3个骨干系转化前后容重差均值相差很少(郑58与QZ58差均值为107 g/L;478与Q478差均值为105g/L; 昌72与QC72差均值为102 g/L),但降低幅度有很大差异(郑58容重降低幅度为94-147 g/L;478为92-119g/L;昌 72为68-125 g/L),其中昌72的变幅最大。转化后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总体趋势为QC72>Q478>QZ58,与转化前一致。这说明o2基因对不同种质玉米胚乳硬质度降低的总体趋势一致,但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