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旱地冬小麦缩行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调控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在缩小行距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秸秆覆盖和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温度、湿度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缩小种植行距、利用玉米秸秆整秆覆盖,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处理A1(冬后覆盖)、A2(冬前覆盖),副区为不同覆盖量的4个的处理以及不覆盖对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0~15cm的土壤温度敏感层,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增温明显,在整个生育期中不同覆盖量各层地温的变化曲线基本相同;0~40cm的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土壤含水量平均高0.54%;冬后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干物质的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明显高于冬前覆盖的各处理,而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冬前各处理要高于冬后覆盖;在产量表现最大的分别是A2B3(3669.12kg/hm2)、A1B2(3654.79kg/hm2)说明冬前覆盖量为4500kg/hm2的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利用玉米整秆覆盖,缩行增密,形成不同播幅和覆盖区宽度的种植模式,增温保墒,节水增产,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小麦增产稳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花生新品种晋花8号的选育
《花生学报 》 2013
摘要:1选育背景花生是生育期较长的作物,山西省花生产区过去多为一年一熟,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在山西省临汾和运城地区,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已经普遍。另外,耕地的减少使得粮油争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发展麦套夏播花生成为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一年两熟、稳定花生产量的


利用中间偃麦草选育饲用多年生小麦
《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2013 CSCD
摘要:多年生小麦具有良好的再生性和抗逆性,为选育适合在我国北方严寒、干旱、瘠薄的恶劣环境及不良土壤条件下生长的多年生小麦,我们将八倍体小偃麦(2n=8x=56)和中间偃麦草(2n=6x=42)的杂种后代品系与硬粒小麦(2n=4x=28)和中间偃麦草(2n=6x=42,E_1E_1E_2E_2S_TS_T)的后代品系杂交,F_1代植株保持了中间偃麦草的多年生、抗寒和抗病等性状,但结实率较低,F_2、F_3代分离复杂,出现中间偃麦草类型、小偃麦类型和
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灰关联评价研究
《农学学报 》 2013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16个玉米引种品种在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适宜性,通过大田栽培试验采集穗部性状及产量因子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分析9个穗部性状及产量的灰关联度,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参试的16个玉米品种作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穗粗与出籽率、行粒数与出籽率、单穗粒重与单穗重是灰关联度最大的3对性状;与产量关联度最大的3个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百粒重;灰关联权重模型评价排名前面的品种为'浚单29'>'先玉335'>'晋单55'>'郑单958'>'浚单26',且加权关联度评价模型和平权模型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玉米育种实践中,应在保证出籽率、行粒数、百粒重3个性状优良的基础上协调其他各穗部性状综合筛选玉米新品种.灰关联综合评价分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统计手段,应用于玉米新品种引种及适地栽培推广实践,从而能更科学地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


对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华北国土资源 》 2013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调查和对2000~2009年十年间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采用的主要信息有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开发区2000~2009年逐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情况、供地方式、用地项目分类、科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资金利用以及典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用地水平.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数据显示,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供地平稳,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较为合理,产业聚集度高,各项经济指标都呈稳步增长趋势,即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逐步提高.本区土地利用的潜力主要是通过调整用地结构,引导企业继续增加投入,增加容积率,提高开发区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谷子新品种长生0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长生08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所选育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优质高产、抗病抗倒,2011年通过了国家新品种鉴定。为促进该品种大面积推广,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播种期、留苗密度、肥力水平对长生0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薄地留苗密度对长生08产量影响最大,旱肥地播期对长生08产量影响最大。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长生08的最佳高产栽培模式:在旱薄地,长生08的适宜播期为5月15—25日,最佳公顷留苗数45万株,施有机肥24 t/hm2和化肥700 kg/hm2;在旱肥地,长生08的适宜播期为5月15日,最佳公顷留苗数37.5万株,施有机肥24 t/hm2。


辽宁海城梨木虱发生规律及杀虫剂的药效调查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15a生南果梨为试材,通过实地监测,研究比较了辽宁省海城地区梨老、幼果园内不同虫龄梨木虱数量的消长规律;并在田间梨木虱发生的高峰时期,选用4个重要且不同类型高效杀虫剂于喷施后第3、5、10天进行详细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杀虫剂在实际防治中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南果梨的生长期,梨木虱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梨木虱经历约为5代,若虫历期14~15d,约1个月1个高峰。1~3龄若虫高峰时间和虫口数分别为:5月14日467头,6月20日654头,7月18日403头,8月16日612头。4~5龄若虫在前期呈现每月1次高峰。梨树生长后期4~5龄若虫的数量下降。成虫始终保持在20头水平;幼树梨木虱数量明显多于老树;梨木虱防治效果最佳的杀虫剂为1.8%阿维菌素(2 000×)和1%苦参碱(1 000×)。


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农学学报 》 2013
摘要:为了解国外146份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资源利用效率,在山西南部大田对从国外引进的1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8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9%,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农艺性状的产量、主茎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成穗数和品质性状的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沉降值、形成时间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对产量较好的31份材料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前8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92.73%,从中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8个性状,综合反映了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31份材料按遗传距离远近划分为7类,各类群特征表现各异,说明引进小麦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