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比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种植的高产苜蓿品种。【方法】2012-2014年采用小区试验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产量性能研究。【结果】8个苜蓿品种在银川地区都能安全越冬,皇冠生产性能最强,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9.64t/hm2,且鲜干比和茎叶比相对较大;三得利、WL343HQ、金皇后、柏拉图、阿尔冈金生产性能较强,3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7.01~18.14t/hm2;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年平均干草产量较低,仅为14.66和11.35t/hm2。刈割茬次显著影响苜蓿的干草产量、鲜草产量、株高,随刈割茬次的增加3个指标明显下降,刈割茬次对鲜干比和茎叶比的影响相对较小。所测的5个指标中,除鲜干比与其他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外,其余各指标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结论】皇冠在宁夏引黄灌区生产表现最好,适合大面积推广;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表现相对较差,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种植。


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菌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采集土样108份,共分离得到257株真菌分属于26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茎点霉属Phoma、毛霉属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和丛梗孢属Monilia是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区真菌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最高,分别为16、2.5893和0.9339;而草原区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最低,分别为14、2.0891和0.7961。Jaccard相似性研究表明,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地区4个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半荒漠区与封育区相似性最高,草原区与沙漠区相似性最低。典范对应分析(CCA)可知,土壤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土壤性状变化密切相关。9个土壤性状中,氮含量和钾含量是根际真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


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对沙培番茄生长发育及前期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给沙化土条件下番茄的合理灌溉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灌溉技术参数.【方法】以‘863’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在其初花期及初果期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下限处理,研究番茄初花期及初果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水分利用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株高、茎粗都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说明初花期适当控水可促进番茄根系的发育,对后期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入初果期后,水分利用率的峰值出现在75%,水分不宜降得过低,否则易造成减产.【结论】初花期45%~100%的田间持水量、初果期75%~100%的田间持水量,可获得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及最高的初期产量.


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碳同位素分辨率的QTL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碳同位素分辨率(Δ)的遗传机理,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研究Δ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1)RILs群体的Δ值呈正态分布,Δ属于数量性状遗传。(2)共检测到11个主效QTL,主要位于2B、3B、7B、1D和3D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在10.83%~46.87%之间,有9个加性QTL(A-QTL)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1.02%~3.15%之间。(3)检测到5对影响Δ的上位QTL(AA-QTL),其中3对AA-QTL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86%~2.01%之间。(4)加性效应及贡献率大于上位性效应及贡献率,A-QTL与环境互作贡献率大于AA-QTL与环境互作贡献率,表明RILs群体中Δ遗传变异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控制Δ的主效基因作用较大,受水分环境影响较小。
关键词: 小麦 碳同位素分辨率(Δ) QTL 上位效应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2001-2015年宁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特征与损失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病虫害是威胁玉米生产的最重要生物因素。基于宁夏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等数据,重点分析2001年至2015年间宁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特征与经济损失情况。结果表明:2001年到2015年,宁夏玉米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7.32万hm~2次和38.83万hm~2次,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5.36万hm~2次和39.45万hm~2次;15年间宁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和挽回损失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受病虫害影响,15年间宁夏玉米病害、虫害造成的玉米实际损失量年均分别为0.8万t与3.05万t,采取病害、虫害防治措施后,累计挽回损失量分别为1.94万t、16.82万t,玉米病虫害防治起到了减小损失的作用。从病虫害种类来看,玉米病害发生面积较大的为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茎基腐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病毒病也有发生但面积不大;玉米虫害发生面积较大的为玉米蚜虫、玉米叶螨、玉米螟、粘虫、双斑萤叶甲和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金针虫和蝼蛄,玉米蓟马和土蝗每年也有发生。因此,需要加强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和筛选,使用水平抗性高的品种,注重不同垂直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根据不同病虫合理开展区域性病虫害综合预防、治理,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虫害 发生面积 挽回损失量 实际损失量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黄灌区稻旱轮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特征研究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区内大部分排水沟水质为劣Ⅴ类,其主要污染物硝态氮与铵态氮。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60、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失量。2009—20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土壤30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与对照硝态氮淋失量(15.76 kg/hm~2)相比,T1(13.76 kg/hm~2)与T2(13.74 kg/hm~2)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淋失量分别减少12.71%和12.84%,T1与T2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对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30cm土层处,10、20、60与90cm土层处的处理与对照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提高了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总氮,与对照(13.78 g/kg)相比,T1与T2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0.89 g/kg和1.24 g/kg;试验结束后,对照、T1和T2的总氮是达到0.64、0.66和0.69 g/kg,与对照相比,处理分别提高了2.76%和6.83%。秸秆还田有助于作物增产,T1与T2的水稻平均增产9.24%和10.37%,小麦增产10.11%和11.51%。


苦豆子茎秆粉基质发酵中碳素及氮素的变化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净苦豆子茎秆粉(T1)、苦豆子茎粉+粗纤维降解菌(T2)、苦豆子茎秆粉+有机肥+粗纤维降解菌(T3)、苦豆子茎秆粉+尿素+粗纤维降解菌(T4)、苦豆子茎秆粉+有机肥+尿素+粗纤维降解菌(T5)5个处理,以T1处理为对照,研究苦豆子茎秆粉基质化发酵中碳素及氮素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T3和T5处理堆体升温速度显著快于T1,且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温(>50℃,均达10d,>55℃,均达6d),缩短苦豆子茎秆堆体腐熟的时间至发酵结束时,较T1处理T5总有机碳和C/N分别降低12.20%、27.76%,T3处理和T5处理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9.24%和21.49%,NO_3~--N分别增加12.72%和13.60%,NH_4~+-N分别降低16.67%和21.26%,均显著高于T1及其他处理,且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提高堆肥腐熟进程中的总氮质量分数,保证腐熟后的肥力。综合考虑,添加有机肥+尿素+接种微生物菌和添加有机肥+接种微生物堆体对苦豆子茎秆基质化促进效果较优。


管花肉苁蓉人工控制寄生技术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名贵中药材肉苁蓉的基源植物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的人工控制寄生技术,加强其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法运用人工控制寄生培养的方法,主要对寄主柽柳树龄、寄生接种时间、寄生接种种子量进行筛选;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产的管花肉苁蓉中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1年生、2年生、3年生的柽柳植株均能与管花肉苁蓉形成寄生,1年生柽柳植株的成活率和寄生率均最高,分别为97%和91%;在四月上旬、五月上旬、六月上旬、九月上旬进行接种,管花肉苁蓉与1年生柽柳植株均能形成寄生,四月上旬寄生率最高,为93%;接种种子量对管花肉苁蓉寄生率、寄生体数量存在显著影响,0.02 g为最适宜的接种量。人工控制寄生条件下,2年生管花肉苁蓉的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结论人工控制寄生技术寄生效率高,生产质量好,可为管花肉苁蓉规范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不同枣区昆虫群落组成及相似性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深化对宁夏不同红枣种植区生态系统的认识,2013—2015年系统研究了灵武、中宁、同心和中卫4个红枣种植区昆虫发生种类,并分析了其间的相似性。【方法】每年4—10月每隔10~15 d调查1次,采用普查采集和定点采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经3年研究,在宁夏枣林共发现昆虫156种,分别隶属10目60科。其中,灵武52种,中宁74种,同心94种,中卫79种。不同枣区昆虫群落的种组成相似性的排序为中宁、同心(0.595 2)>同心、中卫(0.578 0)>中宁、中卫(0.562 1)>灵武、中宁(0.539 7)>灵武、中卫(0.503 8)>灵武、同心(0.465 8);群落组成相似性的排序为中宁、中卫(0.528 8)>灵武、中宁(0.449 4)>同心、中卫(0.368 0)>中宁、同心(0.365 9)>灵武、中卫(0.352 7)>灵武、同心(0.297 4);群落特征相似性为灵武、中宁与中卫间昆虫群落较相似,同心枣区昆虫群落显著差异于前3地。【结论】宁夏枣林昆虫物种丰富,4地科数、物种数和丰盛度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同心>中卫>中宁>灵武;灵武枣区昆虫群落结构与中宁较相似;中宁与中卫相似性较高;同心与中卫较相似。此结果与当地气候、植被及枣树种植管理方式(管理精细度为灵武>中宁>中卫>同心)密切相关。


不同葡萄品种对灰霉病菌胁迫的响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贺兰山东麓不同主栽葡萄品种对灰霉病的感病程度,依据不同品种抗性不同的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对各葡萄品种的内含物-花青素、酚类物、糖分、总抗坏血酸(或维生素C)及维生素E分别采用锦葵色素标准品法、Arnow试剂法、直接滴定法、荧光法(或2,6-二氯靛酚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发病果实的花青素等物质的质量分数与健康果实存在明显差异,证明葡萄灰霉病的发生和花青素等物质有密切关系,质量分数较高抗病性较强,反之则弱;依不同葡萄品种被灰霉病菌侵染后各内含物的降幅进行比较判断,其抗病性强弱依次为‘赤霞珠’>‘梅鹿辄’>‘西拉’>‘雷司令’>‘霞多丽’>‘白诗楠’。由此可见,室内检测结果与田间发病表现一致,田间防治应以白色品种为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