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PI指数的宁夏中部干旱带1960—2012年干旱特征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旱特征可为区域农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利用1960—2012年的各站点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借助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功率谱分析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的干旱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在1960—2012年间发生中旱以上的干旱事件达到了总干旱次数的30%以上;干旱波动周期的多尺度分解显示,该区域存在着0.5 a尺度的轻旱,1 a尺度的中旱,3 a尺度的重旱和10 a尺度的特旱;平均干旱强度的年际波动周期特征中,有平均超过65%的贡献来自于3.25-4 a左右的干旱周期波动,而平均超过14%的贡献来自于5.78-6.5 a左右的干旱周期波动;总体来看,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旱趋势处于增强态势,且具有长程依赖性,即未来还将持续干旱,但不同季节的干旱趋势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功率谱分析 宁夏中部干旱带


同心圆枣病虫害种类调查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防控同心圆枣主要病虫害,2013-2015年对同心圆枣主要种植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采用系统调查方法,4月-10月每10~12d调查1次。经3a调查,共发现同心圆枣病虫害27种,其中,病害1种,虫害25种,害螨1种;病害为真菌性病害——枣叶斑病,虫害分别隶属4目20科,害螨为枣叶壁虱。综合表明,同心圆枣病虫害种类繁多,生产中需重点防控的种类为枣瘿蚊(Dasineura datifolia Jiang)、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枣叶壁虱(Epitrimerus zizyphagus Keifer)、东方绢金龟(Serica orientalis Motschulsky)和枣叶斑病(匍柄霉菌Stemphyliumspp.)等。


西藏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干旱区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认识西藏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西藏37个气象站点32 a(1981—2012年)的逐日ET_0,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出的全球干旱指数(UNEP)进行气候评价,利用空间插值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西藏及各气候区ET_0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偏相关分析法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藏共分为特干旱、干旱、半干旱、干旱半湿润、湿润半湿润和湿润气候区,主要为半干旱气候区。近32 a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呈减小趋势,变化趋势为-1.508 mm·a~(-1),可将32 a分为3个时段,1981—1989年处于高蒸散阶段,1989年后处于低蒸散阶段,2005年起又持续回升。西藏西部到东部,年际ET_0呈减小趋势。各气候区气象因子的影响基本符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且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在干旱区的影响较湿润区更为显著。
关键词: 参考作物 蒸散量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偏相关分析 西藏


芽胞杆菌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及生防机制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芽胞杆菌具有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病原菌不易产生抗药性、抗逆性强和促进植物生长等优点,是稻瘟病防治上的重要生防菌。芽胞杆菌的生防机制主要包括竞争作用、拮抗作用和诱导抗病性。芽胞杆菌定殖在水稻植株上,产生抗菌活性物质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诱导水稻产生抗病性,对水稻植株具有促生作用,可以挽回水稻产量损失。芽胞杆菌可以制备生防制剂用来防治我国南方稻区和北方稻区的稻瘟病危害,在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对稻瘟病的生物防治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芽胞杆菌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研究、芽胞杆菌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生防机制、影响稻瘟病生防芽胞杆菌防效的因素。


豌豆蚜在6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草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结果表明,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的过程中,均产生8种波形,8种波形在6个苜蓿品种上持续的时间分别不同。与苜蓿品种抗性有关的是豌豆蚜在苜蓿品种韧皮部刺探取食过程中产生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波)持续的时间,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上刺吸取食过程中产生E1波持续时间差异显著(P<0.05),抗性越强的苜蓿品种,E1波持续时间越长,在抗性品种MF4020上持续时间最长,为36.8min,在低抗性品种巨能牧歌37CR持续时间最短,为1.50min。本研究从电生理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从而为苜蓿品种抗蚜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苜蓿蚜虫 刺吸式昆虫 抗性水平 刺吸取食 刺探电位图谱 抗蚜机制


利用广谱抗病基因Pigm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已选育的高产优质粳稻高代新品系的稻瘟病抗性,以引进的携带有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籼稻品种谷梅4号和粳稻材料MP3为供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其基因组DNA导入到SD-2、SD-3、SD-4、SD-5、SD-6、DJ13、ZD15、14PB1和14PB4等高代品系和品种宁粳43号中,利用Pigm基因的显性标记M26205和M80410对受体及获得的导入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有受体中,两个标记均未扩增出条带,说明所有受体本身都不含Pigm基因;在检测的854株导入株系中,利用标记M26205检测总共有328株能够扩增出856 bp,或1 019 bp和856 bp的条带,初步推断这328个株系携带有Pigm基因,平均阳性株率为40.51%;利用标记M80410检测总共有169株能够扩增出517 bp的条带,推断这169个株系可能携带有Pigm基因,平均阳性株率为19.83%。选择两个标记能同时检测出的阳性植株107株作为Pigm基因的导入系,进行进一步的加代培育和辅助选择。


土壤中立枯丝核菌AG3菌核的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
《菌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融合群3(anastomosis group 3,AG3)是引发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病原菌,严重威胁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菌核是马铃薯黑痣病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是马铃薯黑痣病的初侵染源,其密度直接影响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土壤中菌核的密度,本研究以立枯丝核菌AG3转录间区(ITS)特异性引物RsTqF1/RsTqR1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q PCR)检测体系,结合水筛法与Fast DNA?Spin Kit for Soil土壤DNA提取试剂盒对土壤样品进行DNA提取,建立了循环域值(Ct)与土壤中立枯丝核菌AG3菌核密度的关系,并与传统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倍,土壤中菌核密度n(g/g土)和Ct值之间的关系为:n=10(9.6917‐Ct)/3.4558。相比较于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法,水筛q PCR法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菌核密度。


1982—2012年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 3g数据,在提取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每年植被物候期的基础上,研究了1982—2012年物候期的时间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物候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1998年之前,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期变化地区间差异较大,而在1998年之后,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生长季结束期整体提前,平均提前0.41 d/a;同时,除萨赫勒以外的各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普遍缩短,平均缩短0.88 d/a。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且空间差异明显。在中高纬度地区,气温是限制植被活动的关键因子,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生长季开始期的提前,而降水增加则会妨碍植被生长;在较低纬度地区,水分是影响植被活动的关键因素,高温造成的水分亏缺会导致植被生长季缩短。从植被物候期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性来看,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的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对蒸散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对降水的响应不存在时滞差异。
关键词: 物候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过渡带 GIMMS NDVI 3g数据


宁夏温性草原甲虫多样性及其对环境指示作用的初步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陷阱诱捕法和网捕法于2016年7月-8月对宁夏温性草原13种不同草原型的甲虫种类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获得甲虫标本1591号,分属于10科58种,其中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Dejean)、麻步甲Carabus brandti brandti Faldermann、短翅伪葬步甲Pseudotaphoxenus brevipennis Semenov、甘肃大步甲Carabus gansuensis gansuensis Semenov、暗星步甲Calosoma(Charmosta)lugens Chaudoir和蒙古伪葬步甲Pseudotaphoxenus mongolicus(Jedlicka)为优势种,个体数量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3.69%、9.68%、9.05%、8.61%、8.30%和6.28%。在种类分布上,固原官厅乡三等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型、同心郭大湾村二等大针茅S.grandis P.Smirn.长芒草型、同心张家塬乡四等大针茅长芒草型、彭阳罗洼乡三等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长芒草型及彭阳孟塬乡四等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长芒草型等地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多样性分析表明,海原月亮山四等苔草Carex.spp.、杂类草Miscellaneous grass型集中性概率指数最大,同心张家山村二等大针茅长芒草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最大,固原官厅乡三等长芒草型的丰富度指数最高;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固原三营镇三等长芒草大针茅型与同心张家塬乡四等大针茅长芒草型、同心郭大湾村二等大针茅长芒草型相似性系数最高;昆虫对生境指示作用分析表明,胸圆高鳖甲Hypsosoma rotundicolle Fairmaire和弯齿琵甲Blaps(Blaps)femoralis femoralis(Fischer von Waldheim)分别可作为彭阳孟塬乡四等铁杆蒿长芒草型和海原嵩川乡三等苔草杂类草型的指示类群。


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类型马铃薯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探讨各种酶活性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以"陇薯3号"、"宁薯15号"、"农家1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和"陇薯6号"、"青薯168号"、"宁薯14号"(低淀粉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块茎,分别测定淀粉含量、ADP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DBE)活性。6个马铃薯品种的AGPase、SSS、DBE酶活性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6个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为"升高-降低",薯块重量为120~200 g时,马铃薯淀粉总量达到最大值。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是各种酶综合作用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