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接骨木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筛选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方便研究接骨木镰刀菌,寻求一种适用于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孢的优良培养基。设计5种培养基,并与常用的9种培养基进行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孢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当培养至第5天时WLA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为7.63cm,明显高于对照PDA培养基上的6.90cm,从产孢量上看,培养至第9天时WLA培养基上的孢子量达到最大值8.4×106 mL-1,比同一时期对照PDA培养基上的孢子量增加90.68%。综合比较培养基对接骨木镰刀菌的影响,发现WLA培养基无论在生长速度还是产孢量上均优于其他几种培养基,是培养接骨木镰刀菌的理想培养基。


接骨木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筛选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方便研究接骨木镰刀菌,寻求一种适用于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孢的优良培养基.设计5种培养基,并与常用的9种培养基进行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孢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当培养至第5天时WLA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为7.63cm,明显高于对照PDA培养基上的6.90cm,从产孢量上看,培养至第9天时WLA培养基上的孢子量达到最大值8.4*106 mL-1,比同一时期对照PDA培养基上的孢子量增加90.68%.综合比较培养基对接骨木镰刀菌的影响,发现WLA培养基无论在生长速度还是产孢量上均优于其他几种培养基,是培养接骨木镰刀菌的理想培养基.


葡萄F-box基因VvF-box5的基因结构与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box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主要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及多种激素信号转导等过程;近几年发现,F-box蛋白还介导了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应答响应,对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干旱等非生物逆境胁迫严重影响了葡萄正常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克隆并分析干旱响应基因对改良葡萄的抗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葡萄干旱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11个F-box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Vv F-box5基因位于葡萄第19条染色体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明显高于其他F-box成员;Vv F-box5基因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内含子均含有保守的GT…AG序列;Vv F-box5基因包含182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0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的N端含有1个保守的F-box结构域,C端包含1个FBD和2个LRR结构域。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Vv F-box5基因含有多种逆境应答元件,包括GA响应元件GARE-motif、Me JA响应元件CGTCAmotif、干旱胁迫相关元件ERE、HSE和LTR、光应答顺式作用元件ACE、Box4和Sp1以及与细胞周期调节和发育相关的元件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干旱、高盐、ABA和Me JA处理下,Vv F-box5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Vv F-box5蛋白主要定位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中;Vv F-box5的过表达明显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处理下的成活率。另外,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诱导6×His-Vv F-box5融合蛋白的表达,并使用蛋白标记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了6×HisVv F-box5融合蛋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Vv F-box5的功能奠定基础。


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的群落多样性
《微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详细了解水稻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方法]对宁粳43号内生细菌的总DNA提取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内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了水稻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叶部共获得内生细菌OTUs610个,茎部411个,根部174个.物种分类显示,叶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22门40纲103目198科399属,其中优势类群是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1.00%和9.19%;茎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19门31纲85目169科306属,其中优势类群是红球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9.25%和13.52%;根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9门19纲44目82科140属,其中优势类群是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13%和10.89%.根茎叶中相同的OTU有78个,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大多数细菌具有相关性.根系内生细菌中具有调控各种代谢网络功能的物种丰度高于茎部和叶部.[结论]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群落多样性,其中叶部的内生细菌物种最丰富,根系参与各种代谢调控的细菌丰度最高,各个组织部位的优势菌属各不相同,变形菌门是最重要的水稻内生细菌.
关键词: 多样性 内生细菌群落 不同水稻组织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生态学


宁夏杂草稻功能型品质性状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1份杂草稻种质材料,开展宁夏杂草稻稻米功能型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黄酮、维生素B1以及铁、锌、硒含量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均达13%以上;杂草稻的黄酮、维生素B1含量低于选育品种,铁、锌、硒元素含量与选育品种相似,杂草稻的维生素B2含量(0. 032 mg/100 g)总体高于地方品种(0. 026 mg/100 g)和选育品种(0. 027 mg/100 g).通过功能型品质性状综合分析,筛选出了9份优异杂草稻资源,为改善宁夏水稻品质,拓宽宁夏水稻遗传基础奠定基础.


利用粳型杂种优势群转育恢复系各代遗传效应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不同方法将恢复基因导入粳型优势生态型水稻中,分析各世代的遗传效应,为粳型杂种优势群的利用和丰富粳型杂交稻恢复系的遗传基础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粳型优势生态群品种高雄13号、嘉农育251和Riw-1为受体材料,以具有恢复基因的C418为供体材料,将带有恢复基因的恢复系与不同生态型杂种优势群中的品种(系)进行杂交和回交,分别对杂交和回交各世代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回交选育过程中,各性状都是F1代值最大,BC1F1值最小,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各世代主要农艺性状逐步接近亲本,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也有减小的趋势;各性状变化幅度为单株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质量>株高;多样性指数低,各世代变化大。杂交选育过程中,随着代数的增加,各世代主要农艺性状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下降,各家系内农艺性状差异减小趋于一致,家系间差异较大,性状类型多,整体向优良性状发展,各性状稳定的速度不同,多样性指数高,各世代变化小。【结论】杂交选育恢复系基因纯合速度慢,但具有更多的多样性;回交选育恢复系基因纯合速度快,但多样性减少。


宁夏小麦Glu-A3与Glu-B3位点等位变异组成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与小麦品质密切相关。为给宁夏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应用STS分子标记,对宁夏98份小麦品种Glu-A3和Glu-B3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类型组成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98份小麦品种Glu-A3位点存在Glu-A3a(4.0%)、Glu-A3b(2.0%)、Glu-A3c(55.1%)、GluA3d(10.1%)和Glu-A3e(28.5%)5种等位变异;Glu-B3位点存在Glu-B3a(2.0%)、Glu-B3b(8.1%)、Glu-B3c(5.0%)、Glu-B3d(7.1%)、Glu-B3f(21.4%)、Glu-B3g(2.0%)、Glu-B3h(15.3%)和Glu-B3i(13.3%)8种等位变异。宁夏参试品种共存在23种等位变异组合形式,其中引黄灌区存在18种组合类型,Glu-A3c/Glu-B3j(17.7%)和Glu-A3e/Glu-B3f(16.2%)组合类型较为普遍;宁南山区存在13种组合类型,以Glu-A3c/Glu-B3i(20.0%)组合类型为主。在参试的宁夏小麦品种中,对同一地区不同来源品种而言,改良品种的LMW-GS遗传多样性明显较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更丰富。
关键词: 小麦 LMW-GS STS标记 Glu-A3 Glu-B3


粳稻优势生态型不同世代恢复系的恢复效果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粳型优势生态型台湾粳‘嘉农428’和‘嘉农育251’为受体材料,粳稻骨干恢复系‘C418’为供体材料,连续回交到BC_1F_1和BC_2F_1代,选择具有恢复基因的植株与不育系‘秋光A’‘宁粳16A’‘216A’‘552A’‘宁粳23A’‘宁粳24A’和‘花43A’测交,F1代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超对照优势最高达62.0%,超对照优势10%的比例最高达71.0%。BC_1F_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较BC2F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有更高的单株产量,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多。BC_1F_1代具有更高的配合力,与各不育系杂交F1杂种优势更明显。


枸杞果糖激酶基因LbFRK7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宁杞1号’枸杞果实为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TR28373|c0_g1序列,利用RT-PCR技术,克隆出枸杞果糖激酶基因LbFRK7的全长序列为1 060bp,其中,ORF开放阅读框为1 044bp,编码有348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7.44kD,理论等电点5.05;LbFRK7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有pfkB碳水化合物激酶家族高度保守的3个特异性区域,2个底物识别位点,4个ATP结合位点;LbFRK7与烟草和辣椒的FRP7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达到90%;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发现,不同组织中LbFRK7基因均有表达,且果实中的表达量最高,根中最低;随着果实的发育,果实中LbFRK7基因的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于开花后15d达到最高。在果实发育前期,LbFRK7基因的表达量与果糖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在果实发育中期和后期,LbFRK7基因的表达量与果糖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bFRK7表达量与果糖和蔗糖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6和-0.339,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LbFRK7基因在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对果糖转化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对果糖含量的升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枸杞LbFRK7的功能及果糖代谢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