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人工甘草不同种植密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产量性状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分是影响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人工种植甘草最重要的限制生态因子,通过对不同密度人工种植甘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变化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确定了人工种植甘草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密度人工甘草地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和标准差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2)不同种植密度人工甘草地土壤垂直剖面水分变化幅度大小划分为0—20cm活跃层、20—80cm次活跃层和80—100cm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80 000株/hm~2>150 000株/hm~2>120 000株/hm~2>210 000株/hm~2>90 000株/hm~2;(3)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变化可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积累期(5—6月)、土壤水分消耗期(7—9月)、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次年4月);(4)从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性状以及水分特征变化的整体分析看,人工种植甘草的最佳密度约为180 000株/hm~2。


宁夏近18年来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宁夏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分析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趋势,并从经济、社会、人口、技术等方面选取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12个驱动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各驱动因子对宁夏耕地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997~2014年宁夏耕地面积相关数据,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近18年来宁夏总耕地面积波动较大,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快速增加,最后保持平稳的变化态势;虽然宁夏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仍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耕地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宁夏耕地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总体利用水平依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压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宁夏耕地面积变化明显且受经济、人口、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


秋季刈割时期对不同秋眠性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2015年,在宁夏3个区域以6个不同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从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方面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对不同刈割处理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秋季刈割制度下,同一苜蓿品种在宁夏不同生态区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鲜重和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三地排序是吴忠>盐池>彭阳;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的生产性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秋眠级为4级和5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引黄灌区种植,秋眠级为3级和4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扬黄灌区种植,秋眠级为2级和3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雨养农业区种植。(2)不同秋季刈割制度下,吴忠适宜在10月20号左右进行最后一次刈割;盐池适宜在9月30号左右刈割;彭阳适宜在9月10号左右刈割。
利用Hydrus-1D模型优化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西北干旱地区玉米膜下滴灌节水灌溉制度,以传统灌溉制度为基础,利用Hydrus-1D软件对试验年份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合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吸水层分布范围及其水分阈值,进而得到玉米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结果表明,Hydrus-1D软件对土壤水分动态分布的模拟效果较好,在40~60 cm土层处均方根误差RMSE达到0.022 3 cm~3/cm~3,决定系数R~2为0.821 6,通过不断调整灌水定额和灌水间隔时间得到优化的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即全生育期需要灌水12次,灌溉定额为4 317 m~3/hm~2。
关键词: Hydrus-1D模型 水分阈值 灌溉制度 优化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及优质基因聚合体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已选育的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和优质基因分布和聚合的情况,利用Pm4的STS标记,Pm21的SCAR标记,以及Dx5的特异扩增序列对F_5、F_6、F_8和F_9代的146份小麦中、高代品系进行了检测。检测表明,4个世代中,有9份品系检测到含有Pm4基因,检出率为6.16%;2份品系检测到含有Pm21基因,检出率为1.37%;有140份品系检测到含有Dx5基因,检出率为95.9%。在检测的所有品系中,同时聚合了Pm4和Dx5基因的材料有9份,分别是K5-19-1、K8-71-1、K8-72、K8-73-1、K8-79、K8-80、K8-81、K8-82和K9-5;同时聚合了Pm21和Dx5基因的材料有2份,分别是K8-31-1和K8-55。没有检测到3个基因同时聚合的情况。


限根栽培对枸杞根域温度、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杞7号’为试材,研究限根栽培对枸杞苗根域温度、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埋盆下,限根组的根域温度均低于非限根;在根系活力上,限根组根系活力在展叶期高于非限根组,在现蕾期后低于非限根组;在生物量积累上,限根组在生育前期地上部鲜干质量、地下部鲜干质量、整株鲜干质量、根冠比均高于非限根组,生育后期根域空间越小,地上部物质积累越少,根冠比越大;在营养元素吸收上,限根栽培与非限根相比,限根栽培对氮吸收影响不明显,对磷的吸收在生育后期有明显抑制作用。


TP-M13-SSR技术在枸杞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在SSR扩增产物检测过程中的一种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高通量低成本分析技术体系TP-M13-SSR对29份枸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3对引物共检测到7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的主等位基因频率(MAF)、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s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25、2.684、0.401、0.514、1.103和0.487。聚类分析表明:29份枸杞种质间相似系数为0.66~0.97,平均相似系数为0.81;供试材料可分为5大类7亚类。研究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遗传多样性较低。TP-M13-SSR方法具有经济、灵敏、高效等优点,在枸杞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用效果好。
关键词: 枸杞 TP-M13-SSR 遗传多样性


沙地木虱跳小蜂对枸杞木虱的寄生生物学特性
《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沙地木虱跳小蜂Psyllaephagus arenarius对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的寄生作用,为合理利用沙地木虱跳小蜂防治枸杞木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观察了沙地木虱跳小蜂的形态和寄生特征,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其对枸杞木虱若虫的寄生偏好性、寄生功能反应、种内干扰效应和寄主识别能力,并在宁夏中宁田间调查了该寄生蜂的田间寄生特征。【结果】沙地木虱跳小蜂是枸杞木虱若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单寄生蜂与内寄生蜂,最偏好寄生枸杞木虱4龄若虫,偏好系数为0.44±0.02,而不偏好寄生3龄和5龄若虫,且不寄生1龄与2龄若虫。寄生蜂对4龄若虫的最大寄生量、搜寻效率系数、处理时间系数分别为40.3头、0.8688和0.0243,均优于寄生3龄和5龄若虫。沙地木虱跳小蜂受到的种内干扰系数为0.3856,且对已被寄生的木虱寄主具有明显的辨别能力。沙地木虱跳小蜂田间发生期为6月下旬到9月中旬,正处于3-5龄木虱若虫第2代发生高峰期,发生期平均寄生率为44.2%±6.7%,其中寄生率顶峰为89.7%±12.2%,发生在7月4日。沙地木虱跳小蜂在植株下层寄生率是上中下3层中最高,为58.1%±6.8%;在植株西向寄生率是5个方位中最高,为51.4%±8.2%;对4龄若虫寄生率是木虱若虫龄期中最高,为69.7%±3.1%。【结论】研究表明,沙地木虱跳小蜂是具有控制潜力的寄生性天敌,人工释放该新纪录寄生蜂可有效控制枸杞木虱若虫,降低木虱为害。
关键词: 沙地木虱跳小蜂 枸杞木虱 枸杞 寄生特性 寄生偏好性 寄生功能反应 种内干扰效应 寄主识别能力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的坡位差异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定森林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的坡位差异,为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北侧的坡面上,采用环刀法测定了不同坡位(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并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定量评价了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结果】不同坡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均值变化为:上坡(1.12 g/cm~3)>下坡(1.05 g/cm~3)>中下坡(1.04 g/cm~3)>中坡(1.03 g/cm~3)>中上坡(1.00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化为:下坡(58.09%)>中下坡(56.25%)>中坡(56.04%)>中上坡(55.81%)>上坡(47.33%);土壤饱和蓄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均在下坡最大,上坡最小;土壤初渗速率在不同坡位间的变化范围为3.97~8.12 mm/min,在下坡最大。综合评定值排序为:下坡>中下坡>中上坡>中坡>上坡。【结论】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水文调节功能具有显著的坡位差异,整体表现为沿坡向下逐渐变优,上坡最差、下坡最优。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坡位 华北落叶松林 坐标综合评定法 土壤物理性质


引黄灌区不同肥料类型和施肥技术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引黄灌区稻田退水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寻找水稻稳产和环境友好的最佳结合点,研究了大田示范条件下不同肥料类型和施肥技术对稻田田面水和排水沟退水氮磷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和侧条施肥均可以显著降低稻田田面水和排水沟中TN质量浓度,其中以侧条施肥处理效果最好,田面水和排水沟中TN质量浓度仅为常规施肥的47.4%和34.3%,各施肥处理间田面水和排水沟中TP质量浓度变化差异不显著。优化施肥和侧条施肥处理在肥料减量的条件下水稻产量并没有降低,其中有机种植处理产量最低,相对产量仅为常规处理的73.5%。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环境因素,优化施肥和侧条施肥技术可以作为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在引黄灌区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