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棉‘冀1518’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1518’是以优质品种‘冀228’为母本,丰产品系‘冀567’为父本配制的适机采杂交棉新品种,为挖掘‘冀1518’的优异纤维品质相关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杂交棉‘冀1518’的亲本构建了F_2、F_(2:3)和F_(2:9)(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三个世代的分离群体,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别以F_2群体和RIL(F_(2:9))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定位。结果表明,F_2作图群体共有15个标记位点连锁,包含4个连锁群,全长覆盖237.10 cM,RIL (F_(2:9))作图群体共有45个标记位点连锁,包含11个连锁群,全长覆盖554.42 cM。利用QTL IciMapping 4.1对F_2、F_(2:3)和RIL (F_(2:9))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在F_2及F_(2:3)分离群体能同时检测到15个与纤维品质相关的QTLs,其中,与马克隆值相关的QTL位点q FM-4-2解释表型变异率最高,为21.10%,显性或超显性效应的QTLs占总数的66.7%,表明显性基因是‘冀1518’纤维品质杂种优势的主要来源。在RIL (F_(2:9))群体定位到6个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QTLs,解释表型变异率在5.10%~10.26%之间。F_2、F_(2:3)和RIL (F_(2:9))群体均能在HAU2349附近(F_(2:9)作图, 0.31 cM)检测到与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相关的QTL位点,在HAU2710附近(F_(2:9)作图, 0.84 cM)检测到与整齐度相关的QTL位点,且上述两标记连锁,连锁区段被定位在A6染色体上。本研究获得在多世代中稳定表达的QTLs,有望用于纤维品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播期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河北低平原区玉米一熟种植模式下的适宜播期,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5月5日、5月20日、6月5日和6月20日共4个播期处理,研究了仅灌溉出苗水条件下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灌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吐丝期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随着播期推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6月5日处理最大,5月5日处理最小。授粉后30 d,6月5日、5月20日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5月5日、6月20日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低。Logistic曲线能较好地实现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模拟,6月5日处理平均灌浆速率最大,最大灌浆速率和速增期持续时间较高,促使其百粒重最大,穗粒数较多,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间玉米耗水量差异不大,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延迟先增大后减小,6月5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河北低平原区玉米适期播种(6月5日)有利于植株生长、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滨海盐碱地沟播覆膜植棉技术增产机理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滨海盐碱地沟播覆膜植棉技术增产机理.[方法]在滨海重度盐碱地,研究了平播覆膜(CK)和沟播覆膜(RF)2种植棉模式对棉田土壤水盐分布、棉花成苗率、幼苗生长、根表面积以及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RF处理较CK可提高0~60 cm土层含水率,2014年和2015年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3.27%和5.32%.覆膜对RF处理土壤剖面膜下土壤含水率提升、电导率降低及根表面积增加的影响大于CK:棉花生育期内,CK膜下土壤含水率比膜外高了2.67%,电导率低了27.78%;RF处理膜下土壤含水率比膜外高了15.92%,电导率低了34.57%;RF处理根表面积平均比CK增加了35.9%.2014年和2015年RF处理的成苗率相比CK分别提高8.3%和56.6%;单株成铃数分别增加33.9%和63.4%,最终籽棉产量分别增加37.0%和196.4%.[结论]沟播覆膜植棉技术通过改变地表微地形,优化了土壤剖面水盐分布,促进棉花幼苗及根系生长,提高其产量.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棉花;沟播覆膜;水盐分布


不同硬度西瓜果皮发育进程中硬度变化及解剖构造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西瓜发育过程中与果皮硬度相关的细胞形态结构特征,以生育期相似但硬度差异显著的‘901’和‘BSH’为试验材料,采用质构仪穿刺法测定授粉后10、14、18、22、26、30 d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硬度和石蜡切片法观察比较果皮各发育阶段的细胞构造。结果表明:‘901’和‘BSH’果皮硬度在果实发育各阶段差异显著,‘901’果皮硬度在授粉后18 d达到峰值,此时石细胞团数量在整个发育时期最多,发育前期果皮硬度高于发育后期,表皮和外果皮细胞在整个发育时期排列整齐;‘BSH’果皮硬度在授粉后14 d达到最大,此时表皮细胞由不规则排列逐渐向规则排列分布,表皮和外果皮细胞逐渐增大,之后伴随果实发育果皮硬度逐渐降低。细胞学观察发现,‘901’外果皮和石细胞团结构层数较‘BSH’分别多1~2层,授粉后30 d,‘901’的中果皮细胞壁轮廓相对清晰,但开始出现溶解,‘BSH’的中果皮细胞壁部分溶解,液泡中出现絮状物。研究表明:西瓜果实耐裂性与果皮硬度相关联,西瓜果皮硬度与果皮细胞结构联系紧密,如外果皮和石细胞团结构层数、排列方式、石细胞团数量等,果皮硬度取决于果皮结构整体变化,并非单一因素变化。


脆肉型葡萄新品种脆光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脆光是以巨峰作母本、早黑宝作父本,人工杂交选培育出的脆肉型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质量672.3 g,最大穗质量1630 g。果粒椭圆形,紫黑色,平均单粒质量10.9 g,最大粒质量14.4 g;每果粒含种子1~3粒,多为2粒,百粒质量10.6 g,种子与果肉易分离;果粉中等厚,果皮中等厚;果肉脆,果实硬度1.46 kg·cm-2;果汁中等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超过19.0%;可滴定酸含量为0.52%;品质上等。从萌芽至果实完全成熟需135 d左右,昌黎地区果实成熟期在8月下旬,为中熟品种。脆光生长势较强,枝条易成熟,进入结果期早,定植第2年开始结果,3年生每666.7 m2产量为1 450.0 kg。对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的抗性与巨峰近似。在华北、华东、东北及西北地区均可推广种植,适宜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不同降雨分配年型小麦春灌1水与播期、密度的互作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全生育期灌溉1水条件下灌水时期、播种密度对不同播期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2015-2016 2个年度在河北开展大田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设置3个播期(10月10日,10月15日和10月20日),每个播期按照延播增密原则设置2个播种密度(330×104穗/hm2和420×104穗/hm2,420×104穗/hm2和510×104穗/hm2,510×104穗/hm2和600×104穗/hm2),全生育期灌溉1水,3个灌水时期(起身期、拔节期、拔节后7 d),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灌溉1水条件下,相同播期下,2个年度10月10日播种小麦产量均表现为增密减产(-4.5%,-1.8%),10月20日增密增产(4.6%,1.9%),而10月15日播种小麦产量因降雨分配不同而不同,降雨前少后多年份表现为增密减产,反之增产。不同灌水处理,降雨量前少后多年型10月10日播种处理小麦产量起身期最高(最高可达7 933.1 kg/hm2),拔节后7 d最低,而延迟播期后小麦产量以拔节期最高;增密后,起身期灌水处理增密减产,其他灌水处理增密后产量先降后升,密度330×104穗/hm2和600×104穗/hm2的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明显。降雨量前多后少年型产量表现为拔节后7 d>拔节>起身,密度的增加不会改变灌水差异引起的产量变化。对小麦产量三因素来说,前期水分差异影响穗粒数多少,穗数的增加是实现晚播小麦高产的关键。综上所述,小麦全生育期灌溉1水前提下应根据灌水前降雨量和播种时期调整灌水时间,实现穗数或穗粒数的增加从而实现高产。


春灌一水时间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河北平原区水粮矛盾尖锐,开展冬小麦春一水优化灌溉研究,可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技术依据.本研究于2018—2020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以节水小麦品种'衡4399'为材料,设置5个春灌一水时间处理(拔节后0 d,AJ0;拔节后5 d,AJ5;拔节后10 d,AJ10;拔节后15 d,AJ15;拔节后20 d,AJ20)和2个对照处理(无春灌,CK1;春灌二水,CK2),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参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春灌一水时间的推迟,冬小麦灌浆持续时间增长,平均灌浆速率减小,理论最大千粒重增大;与AJ0相比,其他春灌一水处理的灌浆持续时间延长3~7 d,平均灌浆速率减小2.40%~13.51%,理论最大千粒重增加1.61%~18.62%.春灌一水条件下,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千粒重逐渐增加,其中,籽粒产量最高的处理为AJ5,其次是AJ10,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AJ0、AJ15、AJ20处理(P<0.05);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与CK1相比,AJ5、AJ10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96.04%和52.18%、90.15%和49.84%;与CK2相比,AJ5、AJ10处理的产量依次降低0.80%和16.75%、3.79%和18.03%.两个试验年度春灌一水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是灌水较早的AJ0、AJ5和AJ10处理较高,且3个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AJ15和AJ20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P<0.05).与CK1和CK2相比,AJ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2018—2019年分别增加20.78%和18.47%(P<0.05)、2019—2020年分别增加41.07%(P<0.05)和5.33%(P>0.05),AJ10处理2018—2019年分别增加12.34%和10.19%(P>0.05)、2019—2020年分别增加37.50%(P<0.05)和2.67%(P>0.05).综上所述,在试验区冬小麦春灌一水条件下,最优灌水时间为拔节后5~10 d,能获得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冬小麦;春灌一水;灌水时间;灌浆特性;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盐胁迫下八棱海棠株系的离子吸收、运输与分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八棱海棠耐盐的离子响应机制,以耐盐海棠无性系(编号NY)和普通海棠无性系(编号PT)为试材,经不同浓度Na Cl溶液(0、2、4、6、8、10 g·L-1)处理后,统计植株受害情况,测定并分析不同器官中矿质离子(Na+、K+、Ca2+、Mg2+)积累、运输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Na Cl浓度高于6 g·L-1时,两个株系均出现了盐害症状,NY株系盐害指数和死亡率低于PT株系;盐胁迫促进了两个株系不同器官中Na+及NY株系叶K+含量的积累,抑制了NY株系根和PT株系根、茎、叶K+的积累,Na Cl浓度高于2 g·L-1时,NY株系根中Na+含量高于PT株系,茎、叶中Na+含量低于PT株系;盐胁迫下,两个株系根、茎、叶中的K+/Na+、Ca2+/Na+和Mg2+/Na+比值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各处理下,NY株系茎和叶中各比值高于PT株系;随着盐浓度的增加,NY株系由根向地上部选择性运输离子的能力先升高后降低,PT株系则逐渐下降,各处理下,NY株系向地上部选择性运输离子的能力高于PT株系。推测NY株系较PT株系具有较强耐盐性的离子原因为:盐胁迫下NY株系较少积累Na+并将吸收的Na+较多截留在根中,增加营养离子向地上部运输,维持了叶片相对离子平衡。


盐胁迫对不同时期盐地碱蓬组分含量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自吸水耐盐鉴定法,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0.10%、0.30%、0.60%、0.90%、1.20%)对盐地碱蓬不同生长时期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的盐地碱蓬组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苗期盐分对亚硝酸盐影响最大,最高亚硝酸盐含量为7.09 mg/kg;花期盐分对氨基酸含量影响最大,最高含量达134.26μmol/g;结果期盐分对蛋白质影响最大,最高含量为19.36 mg/g。苗期盐地碱蓬水分含量最高,随盐胁迫程度增加而增加,在1.20%NaCl处理下达最大值;抗坏血酸在不同时期随梯度盐分增加呈现总体降低趋势,低浓度(小于0.60%)NaCl处理下,苗期盐地碱蓬抗坏血酸含量最高。以总黄酮含量为优化目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HPLC)对盐地碱蓬总黄酮提取技术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提取条件:超声功率500 W,超声温度70℃,超声时间25 min,料液比1:60 g/mL;在0.90%NaCl处理下,花期盐地碱蓬总黄酮含量最高,达3.68%。综上,本研究明确了适宜发展优质安全盐地碱蓬的土壤盐分范围为0.60%,为指导盐地碱蓬生产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低温胁迫下不同温敏性油菜保护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变化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温敏性油菜内源激素和保护性酶活性含量的变化对低温的响应.【方法】选用陇油6号、天油4号及陇油10号3个油菜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低温(4℃)处理后于0(CK)、2、4、6、8、12、24、48 h后取根、生长点及叶片进行内源激素(ABA、IAA、GA)和生理活性物质(根、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短时低温处理后,SOD、POD、CAT、APX活性表现为冬性品种强于春性品种.陇油6号、天油4号的根叶ABA,IAA含量的变化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陇油10号则是先降低后升高;生长点内源激素的响应陇油10号强于陇油6号,各品种GA总体含量表现为:生长点>叶>根,在各组织中均表现为缓慢升高,陇油6号、天油4号变化较平缓,陇油10号变化幅度较大.各组织内源激素的比值反映不同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动态适应.【结论】短时低温胁迫下,油菜不同组织内源激素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对适应抗寒生长的具体调控有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