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英红九号茶树施用硒肥的富硒及产量品质效应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硒光合菌肥(含硒0.156 mg/mL)为硒源、英红九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了茶树外施(叶面、根际)不同浓度硒肥的富硒效应及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施硒浓度、施硒方式对茶叶含硒量有明显影响,施硒浓度与茶叶含硒量呈显著正相关(r=0.48**),但浓度过高会影响茶树对硒的吸收。施硒肥10 d后,叶施处理茶叶含硒量为0.157~0.389 mg/kg,根施处理茶叶含硒量为0.075~0.174 mg/kg,分别是对照的1.96~4.86倍、0.94~2.18倍,叶施的富硒效率优于根施,以叶施硒10 d后采制富硒茶为宜。中浓度硒肥(2.60~3.90 mg/kg)对茶树产量和品质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镰孢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致病相关基因敲除突变体△Focr1-328的生物学特性
《菌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镰孢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race1(Focr1)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粉蕉类香蕉品种(AAB)不能规模化种植的最主要因素,其致病机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室前期通过T-DNA插入获得Focr1致病性丧失突变体Focr1-328,从Focr1全基因组序列中定位了因T-DNA插入失活的基因,并从野生型菌株Focr1-N2中敲除了该致病相关基因,获得了敲除突变体△Focr1-328。为了明确该致病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活体叶片、活体根部、孢子悬浮液等接种方法对敲除突变体△Focr1-328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Focr1-N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上的差异;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及形态差异;在培养不同时间后菌体生物量、pH值、OD值的变化差异及玻璃纸穿透能力的差异等。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4种接种方法都未见△Focr1-328发病症状,表明其丧失了致病力;表型测定结果显示:在PDA培养基上,△Focr1-328的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产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培养不同时间的菌丝干重均明显低于野生型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的培养液中,△Focr1-328的pH值、OD值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Focr1-N2;敲除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在不同碳、氮源上生长差异显著,最适碳源分别为山梨醇和麦芽糖,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钠;突变体菌株不能穿透玻璃纸生长,而野生型可以。上述实验结果表明:T-DNA插入失活的致病相关基因与菌株的碳源利用、产酸调控及菌丝穿透能力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豚草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入侵种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拟合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豚草与花生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豚草竞争干扰下,花生单株分枝数、荚果数、有效荚果数及产量均随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株高没有显著变化。指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对花生分枝数(y=7.307e-0.003x,P<0.001)的影响;对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密度与花生单株荚果数(y=-2.355lnx+16.325,P<0.001)、有效荚果数(y=-38.104lnx+248.022,P<0.001)、花生产量(y=-1 172.945lnx+6 765.501,P<0.001)以及产量损失(y=17.825lnx-2.866,P<0.001)间的关系。花生田豚草人工拔除的经济阈值为1.42株/m2,使用50%乙草胺乳油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22株/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宇佐美曲霉木聚糖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分泌表达
《中国畜牧兽医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从宇佐美曲霉菌株GIM3.36中克隆得到木聚糖酶基因xyn的成熟肽编码序列(555bp),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6/HisTM A中的不同位置,分别得到重组质粒pcDNA-spna和pcDNA-spnb,重组质粒经过酶切、测序鉴定其读码框的正确性。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转染猪肾细胞(PK15),通过RT-PCR证实其在PK15细胞中表达,并在细胞培养液中测定木聚糖酶酶活,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spna转染细胞后表达的酶活力最高为8.53U/mL,较pcDNA-spnb表达的酶活(6.87U/mL)高24%,实现了微生物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的分泌表达,为xyn基因在转基因方面的利用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筋草对草甘膦的抗药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广东省果园或菜田田埂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草甘膦(glyphosate)的抗药性水平。【方法】利用整株测定法测定广东省广州市、惠州市、梅州市等地共7个点牛筋草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性水平差异最大的2种牛筋草体内莽草酸含量的差异;采用光纤型双通道PAM-100测定抗性水平差异最大的2种牛筋草叶片各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结果】惠州市杨村番石榴园(以下简称杨村)牛筋草对草甘膦的相对抗性指数达11.0,试验结果与田间实际反映情况相吻合;莽草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 845g a.i./hm2草甘膦处理后0—7 d,杨村牛筋草植株内部莽草酸含量较低,与对照相当,而广州番禺牛筋草植株内部积累了较多莽草酸,草甘膦处理后7 d,其莽草酸含量(623.1g·g FW-1)为杨村牛筋草(68.1g·g FW-1)的9.1倍;叶片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杨村牛筋草Fv/Fm(PSⅡ最大原初光能转化效率)、α(PSII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代表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值均高于广州番禺牛筋草,且值较稳定,而广州番禺牛筋草Fv/Fm和α在草甘膦处理5 d后均降为0。【结论】广东省部分果园或菜田田埂牛筋草对草甘膦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杨村牛筋草抗性最高;杨村牛筋草体内积累的莽草酸很低,植株光合系统基本未受到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瓜组培再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以冬瓜子叶节为试材,探讨培养条件、不同基因型及诱导、伸长和生根培养基不同激素类型与配比情况,初步建立了冬瓜组培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种子剥皮消毒后,在纸桥培养基暗培养发芽率较高,且节约成本;以暗培养5 d、见光培养1 d刚转为淡绿色的闭合子叶,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约75%;以13个不同基因型冬瓜子叶节为外植体,接种至不同激素浓度组合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分化率较高的品种B214,其不定芽再生率可达到79.2%,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4.0 mg/L 6-BA+0.4 mg/L NAA,伸长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NAA,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AA;当冬瓜组培植株高4~5 cm时,炼苗移栽,其移栽成活率在6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得到10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的EC50值。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欧宝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相应EC50值分别为0.99929和0.10,其次是爱苗、好力克、信生和敌力脱,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对玉米小斑菌的毒力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氨酸水平对开产期麻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卵巢形态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试验设计,设6个蛋氨酸水平(0.25%、0.30%、0.35%、0.40%、0.45%和0.50%),探讨不同蛋氨酸水平对开产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卵巢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115日龄龙岩山麻鸭1 188只,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33只鸭,产蛋率达到50%开始正式试验,产蛋率80%结束,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各组间平均蛋重随着饲粮蛋氨酸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且0.30%~0.50%组显著高于0.25%组(P<0.05);饲粮蛋氨酸水平对试鸭日产蛋重产生显著影响(P<0.05),且日产蛋重与蛋氨酸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P<0.05)。各组间试鸭产蛋率、料蛋比、蛋品质、卵泡和输卵管形态未有显著差异(P>0.05)。以日产蛋重为评价指标,依据二次曲线模型,开产期麻鸭饲粮适宜蛋氨酸水平为0.40%,日摄入量为560 mg/d。蛋氨酸对开产期麻鸭蛋品质及卵巢形态未产生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除草剂对五爪金龙的防除作用及2,4-D丁酯对环境的影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3种除草剂(2,4-D丁酯、麦草畏和塔隆)对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Sweet)进行化学防除试验。结果表明:1.00 mL L-1的2,4-D丁酯可以彻底杀灭五爪金龙。喷施1.00 mL L-12,4-D丁酯20 d后,五爪金龙茎叶枯死率接近100%;60 d后五爪金龙的总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及对照;90 d后未出现生长恢复,最终盖度防效为99.8%。而喷施1.00 mL L-1的麦草畏40 d后,五爪金龙的茎叶枯死率为99.0%,但仍有少量存活的根,90 d后再次萌生率为10.0%;喷施1.00 mL L-1塔隆40 d后,五爪金龙的茎叶枯死率为100%,90 d后再次萌生率为100%。土壤残留分析表明:在有机质含量较高[(10.14±1.01)g kg-1]的土壤中2,4-D丁酯降解速率较快,半衰期为14 d,施药后80 d的土壤中已检测不到2,4-D丁酯。此外,在野外喷洒1.0 mL L-1的2,4-D丁酯对其它植物是安全的,施药1年后,样地内的植物均能恢复生长。因此,实践中可用1.00 mL L-1的2,4-D丁酯来防除五爪金龙。
关键词: 杂草 五爪金龙 化学除草剂 农药残留 2,4-D丁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