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狗牙根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利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ISSR-PCR的Mg2+、dNTPs、引物、TaqDNA聚合酶和模板DNA5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25μL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的最佳条件为Mg2+2.5mmol/L、dNTPs0.25mmol/L、引物0.2μmol/L、TaqDNA聚合酶1.0U,模板DNA40ng。通过对狗牙根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进行梯度退火试验,得到引物UBC881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0.5℃。该体系在24个狗牙根种质中获得较好的扩增结果,该优化体系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狗牙根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狗牙根 ISSR-PCR 分子标记 正交设计 体系优化


绿豆酶解过程中部分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ICP-AES OPTIMA 5300DV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对绿豆中Cu,Zn,Fe,Mn等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四种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绿豆中Cu,Zn,Mn,Fe的含量分别为12.77,31.26,18.14和69.38μg.g-1,不同处理方式所得产物中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2)通过酶解,绿豆中Cu,Zn,Mn,Fe的总提取率依次为68.84%,51.84%,63.97%和30.40%,而水煮对各微量元素的提取率依次只有36.22%,17.58%,7.85%和22.99%,无论水煮还是酶解,都没有很好地使微量元素溶于水中,这表明,从微量元素利用率角度考虑,制备绿豆饮料时采用深度酶解是必要的;(3)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对微量元素的提取作用不同,总体上,蛋白酶对四种微量元素的提取作用最大;(4)精密度和回收实验表明,样品回收率在98.6%~10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12%~0.90%之间(n=11),测试方法可信。


毛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的积累规律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研究高朗1号、新世纪、蜜枣和缅甸长果4个毛叶枣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分的组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毛叶枣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在果实发育初期,糖含量少,果实中蔗糖积累始于果实膨大中后期,直至成熟期;高朗1号、新世纪果实中果糖与葡萄糖的积累规律较相似,其含量变化不明显;蜜枣和缅甸长果果实中果糖的积累速度明显快于葡萄糖的。


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一种新入侵海南的重要害虫。本文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实验,对螺旋粉虱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螺旋粉虱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88℃和511.86日·度,在海南一年可发生8~9代。在18~32℃恒温条件下,螺旋粉虱世代发育历期为26.63~57.16d,其中卵期7.15~15.93d,1龄若虫期4.00~11.03d,2龄若虫期3.83~7.53d,3龄若虫期4.09~8.64d,拟蛹期7.56~14.03d。在18~32℃条件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但在18~28℃则为直线关系;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繁殖,14℃恒温条件下无法完成世代发育。成虫不活跃,活动有明显的规律性,晴天活动多集中在上午,阴天活动少,雨天不活动。
关键词: 螺旋粉虱 生物学特性 形态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铅胁迫下不同品种水稻对铅与微量元素的吸收分配差异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和扬粳9538对不同土壤Pb浓度的吸收分配差异及Pb对水稻3种矿质元素(Fe、Cu、Z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Pb浓度处理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根系对Pb吸收差异不显著(P>0.05),而地上部差异显著(P<0.05),汕优63地上部Pb浓度显著高于扬粳9538;根系活力与根系吸收Pb的能力没有必然联系。Pb对水稻分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蘖早期,对水稻成穗数无影响。低浓度Pb处理对水稻矿质元素的吸收无显著影响;高浓度Pb(3115mg/kg)处理均增加两个水稻品种根系Fe含量,降低汕优63地上部Fe含量及降低汕优63根系Cu、Zn含量。


热研88-13胶乳中乙烯释放量GC测定方法及其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探讨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橡胶树胶乳中乙烯释放量的方法,并初步测定了首次割胶的胶乳中乙烯释放量和乙烯刺激割胶不同割次的乙烯释放量。试验用岛津GC2010型气相色谱仪,采用外标法,以保留时间定性,以峰面积定量,胶乳中乙烯释放量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8%,检出限为0.03μL·L-1。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橡胶树中胶乳的乙烯含量和生成速率有简便、快速、高效、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橡胶树采用乙烯利刺激(S/2d/2+3.0%ET),在涂药后第1~5割次的胶乳乙烯释放量分别为:18.62、9.86、3.40、4.90、3.65μL·L-1,而橡胶树首次割胶(对照)的胶乳中乙烯释放量为2.36μL·L-1;第1~5割次的胶乳乙烯生成速率分别为:2.83、1.53、0.50、0.67、0.54nL·g-1·h-1,而对照的为0.36nL·g-1·h-1。结果表明:经乙烯利刺激后,橡胶树胶乳中乙烯释放量和生产速率均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其中涂药后第1割次的胶乳中乙烯释放量最高;橡胶树胶乳中乙烯释放量与乙烯生成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97**。


假蒟提取物对皮氏叶螨的生物活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通过索氏抽提和乙醇浸提法提取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杀虫活性成分,即获得乙醇浸提物、乙醇索氏提取物和石油醚索氏提取物,研究其对皮氏叶螨(Tetranychus piercei Mc Gregor)各龄虫的触杀及对成螨驱避、产卵抑制等方面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乙醇浸提物和石油醚索氏提取物对皮氏叶螨卵的毒杀效果均较好,用20mg/g的浓度处理后,杀卵效果均在95%以上;对若螨的生物活性以乙醇索氏提取物最好,当浓度为15mg/g时,校正死亡率达95.19%,明显强于石油醚索氏提取物;乙醇浸提物、乙醇索氏提取物和石油醚索氏提取物对成螨的LC50分别为3.2141,6.0931,3.5188mg/g,LC95分别为8.5750,18.7007,9.3114mg/g;用质量分数0.4%乙醇浸提物和石油醚索氏提取液处理的皮氏叶螨成螨寿命明显短于乙醇索氏提取物和对照,产卵抑制指数以石油醚索氏提取物最高,为0.1465,乙醇索氏提取物最低,为0.0825;3种提取物对皮氏叶螨均有良好的驱避作用。


汕头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对PAHs分布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对多环芳烃分布的影响,野外采集了汕头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实验室内有机溶剂提取、氧化铝硅胶柱净化和气质联用分析了沉积物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CHN元素仪分析了沉积物有机碳和黑碳的质量分数、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级组成,研究了沉积物有机碳、黑碳和粒度等各环境因子与多环芳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碳与2~3环、4环和总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表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对PAHs的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黑碳与2~3环、4环、5~6环和总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1),表明表层沉积物黑碳的质量分数对PAHs的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粘粒与2~3环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与4环、5~6环和总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1),表明表层沉积物粘粒的质量分数对PAHs的分布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各回归方程黑碳的偏回归系数值都是最大,沉积物黑碳的质量分数对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贡献最大,表明黑碳是多环芳烃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 有机碳 黑碳 粘粒


室内饲养红棕象甲的行为观察
《昆虫知识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Fab.成虫交配、产卵行为,描述在交配和产卵过程中发生的多种行为。红棕象甲整日均可见其交配行为,但在暗光周期开始0.5h左右明显有一个交配高峰期。其交配持续时间、交配几率不受虫体大小的影响。在无外界因子干扰的条件下,交配持续时间均可达1min。红棕象甲卵为单产,一处1粒,主要是通过口喙蛀孔辅助完成;观察红棕象甲幼虫、蛹的行为,例如取食、争斗、蜕皮、做茧等行为。且随着低龄幼虫向高龄幼虫的过渡,幼虫的取食和钻蛀行为从棕榈植物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摇动或震动茧后红棕象甲在其中表现的行为,并结合茧的颜色和质地可准确判断茧中存在的3种虫态。


火鸟蝎尾蕉的组织培养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火鸟蝎尾蕉笋芽培养结果表明:火鸟蝎尾蕉笋芽在MS+6-BA 3.0 mg.L-1+NAA 0.4 mg.L-1培养上,一个月后就能分化大量芽,1/2MS+NAA 0.5 mg.L-1+椰子水50 mL.L-1培养基有利于诱导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