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衡谷26号不同播种时期生产技术要点
《河北农业 》 2023
摘要:衡谷26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培育的优质、抗旱、抗除草剂新品种,登记号:GDP谷子(2019) 130098。该品种黄谷黄米,亩产373千克,抗倒性1级,抗旱性2级,籽粒粗脂肪含量3.25%,粗淀粉67.55%,为低脂肪、高淀粉谷子品种。该品种适口性好,综合营养价值较高,不仅适于加工小米,更适用于食品加工,附加值更高。通过几年研究试验表明,衡谷26号可以适应不同播期的生产需要,


适宜边际土地利用的特色优异饲草新品种——冀饲3号饲用小黑麦和冀草6号褐色中脉高丹草
《北方牧业 》 2023
摘要:饲草对草食畜牧业的贡献率超过40%,是保障食物安全不可或缺的支撑产业。河北省作为草食畜牧业大省,草食家畜对饲草的需求量折合种植面积大约在2000万亩。但饲草供应体系不完备,现有的饲草供应中,90%为禾本科饲草,且80%为玉米秸秆,优质饲草供应率不足30%。利用方式为秋季一次性收获、青贮,继而周年利用,每年在春、夏之交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饲草短缺。同时,河北省是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有限,而且水资源短缺,考虑到口粮安全,饲草产业只能开发利用冬闲田、旱薄盐碱地,作为草业发展的空间。2023年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指出:“启动实施增草节粮行动,因地制宜开发特色饲草资源。”因此,培育适宜边际土地利用的抗逆高产饲草品种是实施增草节粮行动的有效途径。


夏季饮用磁化水对奶牛生理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夏季泌乳奶牛饮用磁化水对其生理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选取30头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按照产奶量、泌乳天数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奶牛饮用普通自来水,试验组奶牛饮用同水源磁化水.结果表明:奶牛热应激状态下饮用磁化水,可显著降低奶牛直肠温度(P<0.05),其中试验后期及试验全期,试验组奶牛直肠温度较对照组降低1.08%和0.86%;在试验后期的14:00及试验后期,试验组奶牛呼吸频率较对照组降低11.83%(P<0.05)和8.60%(P<0.05);血清甘油三酯浓度较对照组降低25.00%(P<0.01),谷丙转氨酶浓度和谷草转氨酶浓度降低5.92%(P<0.01)和4.50%(P<0.05).说明夏季奶牛饮用磁化水,可缓解奶牛对热应激的生理反应;有效控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浓度,保护肝脏功能;对奶牛脂质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利于机体健康.


我国杂粮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系统综述了我国杂粮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基因资源挖掘研究现状,以及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杂粮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晚熟梨新品种'酥玉'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酥玉’是由河北省古老地方品种‘蜜梨’和传统优良品种‘砀山酥梨’杂交选育出的晚熟梨新品种。果实近圆形,果面绿黄,平均单果质量394.3 g,果心小。果肉白色,质地较细、松脆,多汁,甜,具清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树势强,树姿开张。果实发育期150 d左右,在河北昌黎地区9月中下旬成熟,盛果期平均产量47 332.1 kg·hm-2。耐贮藏,0~1℃,相对湿度90%~95%,可实现周年贮藏而风味保持不变。


磷肥配施生物质改良剂对盐渍土改良与玉米增产的效应
《土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无磷肥和生物质改良剂对照、单施不同量磷肥和磷肥配施生物质改良剂(微生物菌肥、生物质炭、腐殖酸和黄腐酸)处理,研究了磷肥配施生物质改良剂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应及对玉米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处理的土壤容重和pH分别降低1.96%~14.38%和0.11%~1.98%,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33.71%~182.39%;施磷75 kg/hm~2处理下的籽粒磷素积累量最高,施磷150 kg/hm~2处理下的茎秆、叶片和植株的磷素积累量最显著;磷肥利用率、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随施磷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各处理的玉米单株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6.52%~34.78%和11.54%~42.31%,百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31.15%~40.52%和21.81%~60.02%。主成分分析表明,150 kg/hm~2磷肥配施7 500 kg/hm~2生物质炭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分值为1.255 1),该处理在土壤改良、磷肥利用与玉米增产等方面的综合效果最优。
关键词: 磷肥 生物质改良剂 盐渍化土壤 改良效应 玉米产量


豆科作物轮作与有机肥+功能微生物肥减投配施对设施菜田硝态氮累积、固氮基因和净收益的影响
《环境生态学 》 2023
摘要:为降低河北省设施蔬菜种植区土壤硝态氮盈余累积量,降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2018—2022年连续5年,在华北典型褐土区设施菜田中,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实验室分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分析豆科作物轮作与有机肥+功能微生物肥减投配施对设施菜田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量施肥+功能微生物(T2)、减量施肥+功能微生物+豆科作物(T3)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相比T1处理,T2和T3处理可使番茄产量增加5.3%和25.8%;T2处理下油菜产量增加3.0%;农户年净收益提高4.4%和34.4%。5年间T2、T3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T1处理,番茄季增幅为13.5%~17.0%、11.3%~18.1%;T2处理油菜季增幅9.3%~36.6%。实时荧光定量(qPCR)结果显示,T2和T3处理土壤根际土固氮功能基因nifH拷贝数相比T1处理显著提高了16.1%和58.9%;nifH基因拷贝数与作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00 2x+30 355(R=0.741 2)。T2和T3处理0~100 cm土体硝态氮周年平均累积量,相比T1处理降低了51.6%和58.3%;5个轮作周期后,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有效降低了0~100 cm土体中55.3%和71.0%的硝态氮累积。综上,在减量施肥的背景下,选择引入豆科作物进行合理优化轮作,与有机肥+功能微生物肥配施,可从源头上减少设施蔬菜的氮肥投入,降低设施菜田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关键词: 硝态氮累积量 固氮功能基因 设施菜田净收益 豆科作物 有机肥+功能微生物肥配施 减量施肥


棉花FLA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Gh FLA05在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伴随着棉纺织工艺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高品质纺织品的追求,提升棉花纤维品质日益重要。类成束阿拉伯半乳糖蛋白(fasciclin-like arabinogalactan proteins,FLAs)在棉纤维起始发育、次生壁合成等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目的】通过对棉花FLA基因家族进行全面鉴定与分析,研究该家族成员的共性特征及特异性表达模式,为FLA在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棉花全基因组数据,使用HMMER 3.0对棉花FL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通过Pfam、Smart等软件进一步确认。使用ExPASy、TMHMM分析蛋白理化性质及跨膜结构域,应用MEGA、MCScanX、GSDS、MEME、TBtools、Jalview等工具进行进化树构建、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分析和蛋白保守结构域序列比对等。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陆地棉FLA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GhFLAs在不同纤维品质材料的胚珠及不同发育时期纤维中的表达差异。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验证GhFLA05的功能。【结果】在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41、40、20和21个FLA家族成员,系统进化树显示,棉花FLA蛋白可以分为4个群组。进一步对陆地棉FLA家族蛋白进行分析,41个成员均具有1—2个AGP-like糖基化区域和1—2个类成束蛋白结构域(fasciclin-like domain,FAS),其中,37个含有信号肽(signal peptide,SP),25个含有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 linositol anchored protein,GPI)锚定信号,基因结构和基序组成在各组中相对保守。亚细胞定位显示,GhFLA05_D可能定位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呈聚集状颗粒,GhFLA18_A和GhFLA22在细胞膜/壁、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Group A和Group B中的FLA蛋白主要在纤维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棉纤维发育伸长和次生壁加厚等过程。在纤维品质差异显著的2个材料中,Group A和Group B成员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并主要在纤维次生壁发育阶段、尤其是20—25 DPA时期优势表达;其中,GhFLA05在次生壁增厚期表现出特异性表达,两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比强的RIL229的次生壁阶段更早达到最大值,推测GhFLA05可能在调控纤维比强度差异形成中发挥作用。利用VIGS技术沉默GhFLA05后,使棉纤维断裂比强度降低。【结论】在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雷蒙德氏棉中鉴定出122个FLA家族成员,可分为4个群组,不同群组成员间具有较高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性,并从中鉴定了Group A和Group B成员,可能是主要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明确家族中GhFLA05是次生壁合成阶段优势表达基因,并与陆地棉不同材料纤维比强度差异形成密切相关。


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评价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筛选代表性种质,为科学评价和高效利用陆地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367 份陆地棉种质的SNP标记及其中353 份种质的表型数据分别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及初级核心种质,并对初级核心种质的构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原始陆地棉群体SNP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4,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接近或大于2.00,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基于SNP标记可以将供试群体划分为3 个类群,构建了73 份基因型初级核心种质,初级核心种质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多态性信息含量等指标数值大于原始种质.基于表型数据可将供试群体划分为3 个类群,各性状均值呈第Ⅰ类群最小、第Ⅱ类群居中、第Ⅲ类群最大的趋势.构建了含70 份材料的表型初级核心种质,各性状均值较原始种质的差异均不显著,极差、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原始种质相近,变异系数均高于原始种质.基于SNP标记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和基于表型数据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有15 份重合,这些种质多为基因型第Ⅱ类群和表型第Ⅱ类群.以上结果表明,陆地棉种质资源基因型遗传多样性较低,但表型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本研究构建的基因型和表型初级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代表性较好,可作为典型种质进行保存和利用.
关键词: 陆地棉 遗传多样性性 核心种质 SNP标记 表型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