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玉米新品种郑单9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2023

摘要:郑单 918 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最新选育的普通玉米杂交种.通过对该品种进行稳定性、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鉴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夏播玉米种植区域推广.

关键词: 郑单918 高产稳产 玉米杂交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亿CFU/g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黄萎病和疮痂病的防治效果

农药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和疮痂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但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以枯草芽胞杆菌HMB26553和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为有效成分,通过对润湿剂、分散剂及紫外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了30亿CFU/g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配方(质量分数):HMB26553菌株母药10%、PHODG36菌株母药10%、润湿剂LT-5691%、分散剂MF 2%、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1%和滑石粉76%.该制剂芽胞数量37.6亿CFU/g,杂菌率2.8%,pH 7.8,细度98.2%,干燥减量1.6%,润湿时间95.7 s,悬浮率80.7%.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可湿性粉剂15~45 kg/hm2拌种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安全,对生长无不良影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5.1%~47.4%.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可湿性粉剂15~45 kg/hm2拌种处理能显著减轻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其中30 kg/hm2拌种处理防治效果高达72.0%,增产率达15.5%.不同地区的田间示范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0.8%~62.1%,疮痂病为63.9%~65.7%,增产率为14.3%~29.4%.本研究结果表明,30亿CFU/g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且增产作用明显,为该制剂在马铃薯生产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芽胞杆菌 可湿性粉剂 马铃薯黄萎病 马铃薯疮痂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熟桃新品种-秋怡

中国果业信息 20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助力石家庄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23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石家庄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总结了石家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发现并分析了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石家庄 乡村振兴 有效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SA-seq技术对番茄封顶花序节位基因的精细定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茎花序数的多少影响着自封顶类型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产量,精细定位其封顶花序节位基因,可为进一步基因克隆以及功能分析、调控机理解析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低节位自封顶番茄品系AXF和高节位自封顶番茄品系GXF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应用混合群组分离分析测序(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 BSA-seq)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了连锁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表明,关联区间位于2号染色体47.56~47.59 Mb,大小约为25 497 bp,含有3个候选基因(硫代硫酸硫转移酶18(thiosulfatesul furtransferase 18, TST18)(GenBank No. XM_004232452.4), MLO类家族蛋白4(MLO-like protein 4, MLO4)(GenBank No. XM_019212390.2)和26S蛋白酶体非ATP酶调节亚基4(26S proteasome non-ATPase regulatory subunit 4, PSMD4)(GenBank No. XM_010318126.3))。进一步开发118对InDel(insertion-deletion)/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equences)/dCAPS(derived CAPS)引物进行精细定位,筛选获得1对多态性高的dCAPS14分子标记,该标记与PSMD4紧密连锁。qRT-PCR分析表明该候选基因在两个亲本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SMD4功能为参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介导的蛋白降解,可能对番茄封顶花序节位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对分子辅助选育易于栽培操作的理想型自封顶番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自封顶番茄 混合群组分离分析测序(BSA-seq)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咸水胁迫对草莓生长·品质的影响及耐盐综合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以5个草莓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基质栽培方式,采用含盐量为3 g/L的咸水滴灌进行盐胁迫处理,以淡水为对照,对植株生长指标和果实品质进行研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排序.结果表明,咸水胁迫下,"圣诞红"和"白雪公主"的株高和叶面积较对照增加,而"湘野"的株高和叶面积较对照降低,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胁迫下"圣诞红"和"白雪公主"的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与对照比较差异较小,而"湘野"较对照增加;咸水处理下各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较对照增加,且除"章姬"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咸水胁迫下各品种的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均较对照增加,其中"章姬"与对照差异显著;除"圣诞红"的单果重高于对照外,其他品种单果重均有所降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圣诞红"和"白雪公主"耐盐性较好.

关键词: 微咸水 基质栽培 草莓 生长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复合安梨膏品质及抗氧化性能的比较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丰富梨膏种类和提升产品品质,以安梨汁为材料,采用常压加热浓缩方法制备安梨膏,探究7种不同药食同源药材浸提液添加对其理化指标、感官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以安梨汁单独熬制),添加不同浸提液后,感官评分发生显著变化,色度均显著变暗(P<0.05),其中金银花组感官品质最高;8组安梨膏均不含蔗糖,但含有果糖、山梨醇和葡萄糖,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金银花组葡萄糖和山梨醇含量最高,罗汉果组果糖含量最高;总酚、总黄酮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显著增加(P<0.05);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表明,各梨膏气味和滋味之间存在差别,可进行有效区分。综上,药食同源类药材浸提液添加可显著提升梨膏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赋予梨膏特殊滋味和气味。

关键词: 复合型安梨膏 药食同源药材浸提液 浓缩 品质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棉花涝灾管理应对技术建议

现代农村科技 2023

摘要:河北省冀中南棉区在棉花苗期与蕾期天气多干旱少雨,发生涝灾频率较低,而进入花铃期后,雨季来临,易发生暴雨导致涝渍灾害,涝灾容易导致棉花根系缺氧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病害严重发生、植株倒伏、蕾铃脱落、后期烂铃,严重者可导致植株萎蔫死亡,因此,涝灾发生后要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危害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铺设反光膜促进设施葡萄着色的机理初探

华北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设施内铺设反光膜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和促进着色的机理,以京艳为试材,行间铺设反光膜,监测覆膜后葡萄果实的外观与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利用高通量测序和Illumina Novaseq 6000 测序平台对着色差异的果皮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2 个样本得到了41 151 986~46 673 908 条Clean reads,且Q30 都在94%以上、Q20 在98%以上.Clean reads与葡萄参考基因组比对总数为92.69%~94.22%.差异表达的基因统计结果显示,CK 0 d~CK 7 d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是3 768 个,上调基因1 488 个,下调2 280 个;覆膜后RF0d~RF7 d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是5 129 个,其中上调表达2 048 个,下调表达3 081 个,可见覆膜能够促进基因的差异表达.覆膜7d后,与对照相比,获得934 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表达441 个,下调表达493 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934 个DEGs中,共有179 个被注释到64 条信号通路上,主要富集在代谢、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和生物系统五大类代谢途径.其中,苯丙烷生物合成、内质网蛋白加工、植物病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多个基因表达出现差异.PAL、F3'H、3GT的多个转录本均上调表达,多个生长素相应蛋白基因下调表达.转录因子WRKY基因以上调表达为主,bHLH、C2H2、NAC、MIKC-MADS、Dof 等多是下调表达.综上所述,铺设反光膜可能通过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提高相关基因(F3'H、3GT等)的表达,从而促进花色苷合成.转录因子WRKY、bHLH、C2H2、MYB、NAC、MIKC-MADS、Dof也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葡萄 反光膜 着色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物料投入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物料添加对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同自然条件和农艺措施下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系统性影响尚不明确.研究搜集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并建立了有机物料投入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数据库.运用整合(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有机物料投入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 41.9%.不同区域、土壤质地、土壤pH、初始有机碳含量、碳投入量、有机物料类型、施用有机物料时间和种植制度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华北地区有机碳的增加率最大(58.3%),且显著高于东北地区(31.5%)和西北地区(32.1%);黏土(48.2%)和壤土(41.7%)有机碳增加率均显著高于砂土(25.0%);碱性土壤(50.9%)有机碳增加率显著高于酸性土壤(29.4%);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6 g/kg的土壤有机碳增加率(90.3%)显著高于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 6~12 和>12 g/kg的土壤有机碳增加率(37.5%和 38.2%);累计碳投入量>100 Mg/hm2 时土壤有机碳增加率(87.8%)显著大于累计碳投入量<50 和 50~100 Mg/hm2(15.6%和36.7%);施用粪肥土壤有机碳增加率(46.5%)显著高于施用秸秆(33.6%);施用有机物料时间<10 年的土壤有机碳增加率(16.6%)显著低于施用有机物料 10~20 和>20 年(47.0%和 52.2%);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时施用有机物料土壤有机碳增加率(47.8%)显著高于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32.4%).综上,施用有机物料对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特点,加大单季有机物料用量,坚持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以及秸秆还田和施用粪肥相结合是提升土壤有机碳的最重要措施.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有机碳 整合分析 粮食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