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判断消毒剂对鸡球虫孢子化卵囊抑杀效果的新方法脱囊抑制试验
《中国兽医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判断消毒剂抑杀鸡球虫孢子化卵囊的效果,一般要通过鸡体试验,即观察经消毒剂作用过的卵囊对健康鸡的致病力,以病变值、卵囊值、抗球虫指数等判定效果[1]。鸡体试验操作繁琐,试验时间长,且不能确定药物抑杀的百分率。我们参考文献[2,3]介绍的脱囊技术,总结出...


香蕉和荔枝体胚发生两种不同途径的研究(简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8 CSCD
摘要:体细胞胚胎发生是植物界的普遍现象。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胚胎发生,即由外植体表面直接产生体细胞胚胎,不需经过愈伤组织;另一种是间接胚胎发生,即先由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然后建立胚性愈伤组织系,最后间接分化出体胚。目前,体细胞胚胎发...


雏鸡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动态变化
《中国兽医科技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雏鸡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动态变化吕殿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州510640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动物体内功能较为复杂的细胞。众多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免疫反应过程,当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其形态、代谢、功能均...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植物保护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利用人工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及其田间防虫试验概况
《中国生物防治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及其田间防虫试验概况刘建峰刘志诚冯新霞李敦松(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州510640)PRESENTSTATUSOFMASS┐REARINGTRICHOGRAMMAWITHARTIFICIALHOSTEGGSTOCONT...


园艺植物体胚发生及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1998 CSCD
摘要:通过无患子科荔枝、龙眼,天南星科白鹤芋、火鹤芋、花叶芋,芭蕉科香蕉,葫芦科西瓜、甜瓜,兰科卡特兰、大花蕙兰,石竹科满天星、康乃馨等50多个品种品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技术研究,探索出园艺植物获得体细胞发生的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间接发生途径)由外植体先诱导出愈伤组织然后产生胚状体,此途径的技术关键在于前期必需在附加高浓度2,4-D的培养基上作激发培养,如荔枝、满天星、康乃馨、火鹤芋、香芋等可由此途径产生体胚。第二种途径(直接发生途径)由外值体直接产生体细胞胚胎,此途径的技术关键在于培养基中配合使用较高浓度的6-BA和较低浓度的NAA,由此途径诱导产生体细胞胚胎的园艺植物有香蕉、白鹤芋、卡特兰、大花蕙兰等。


水稻新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125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叶枯病5个菌型的抗性,划分为SSSSS,RSSSS,RRSSS,RRRSS,RRRRS,RRRSR,RRRRR7个抗性类型,说明不同品种(系)对不同菌型抗性和抗病谱不一,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应根据各地菌系致病型的发生分布特点而异。针对广东流行Ⅳ型菌,推荐一批对该致病型抗性较好的新品种于广东种植。研究结果表明,对Ⅳ型菌的抗性,常规稻、籼稻均比杂交稻、粳稻的抗病率高。对Ⅴ型菌的抗性,粳稻型多数品种(系)表现抗病,籼稻则极少抗病。籼粳两类型品种与Ⅳ,Ⅴ菌型间呈强互作反应。
关键词: 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分析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致病性发生变化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出现了对该品种致病的新小种。


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双向选择对肉鸡生长性能与血脂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零世代8周龄肉鸡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进行降低腹脂的间接选择,明显改善了一世代低VLDL系鸡生长期饲料转化率,并对8周龄血浆甘油三酯、总脂浓度产生明显影响,但对8周龄血浆胆固醇浓度及各周龄体重未产生明显影响。低VLDL系鸡饲料转化率优于高VLDL系,肉仔鸡耗料比,5~9周龄高VLDL系明显高于低VLDL系(P=0.05),而7~9周龄高VLDL系显著高于低VLDL系(P<0.01)。8周龄血浆甘油三酯及总脂浓度,高VLDL系显著高于低VLDL系(P<0.001,P<0.01)。一世代高、低VLDL系血浆VLDL和腹脂的变异系数仍然很大,继续选择以培育脂肪更低、饲料转化率更高的低脂系是可能的,各周龄体重的变异系数不高(小于25%),但高、低VLDL系的变异系数大大高于总变异系数,表明选择使高、低VLDL系体重的整齐度降低,因此,继续对血浆VLDL浓度结合体重选择效果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