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培矮64S的育性表达──幼穗发育过程中的NAD~+-MDH和AP同工酶的变化
《中国水稻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籼型两用不育系水稻培矮645和常规稻粳籼89为材料,采用PAGE分析同工酶的方法,比较水稻幼穗发育过程中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减数分裂期和花粉完熟期NAD+-MDH和AP同工酶的变化,以期了解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与表达机理。结果表明,在1993年2月25日、3月10日和3月30日三期播种的水稻培矮645均表现不育,花粉不育度在99.7%以上,结实率在0.3%以下,1994年8月1日播种的培矮645表现可育,结实率在19%以上,而同期播种的常规稻粳籼89均能得到正常结实,结实率在68%以上。同时发现1993年培矮645的不育性在花粉完熟期与颖花及花药的NAD+-MDH活性的显著降低关系较大。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一减数分裂期与颖花AP的活性及同工酶组成的变化关系较密切。1994年表现可育的培矮645与粳籼89相比不存在这种差异。由此可认为培矮645育性表达可能与花粉发育前期的脂肪代谢以及花粉发育后期的呼吸代谢有关。
关键词: 两用核不育系 幼穗发育 苹果酸脱氢酶 酸性磷酸酯酶 育性表达


荔枝结果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及单性结果的诱导
《园艺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具自然单性结果能力的‘禾虾串’荔枝,单性结果能力,与开花前后其子房内源GAs和CTK水平较高以及花后IAA持续升高,ABA持续下降有密切关系。内源激素平衡〔ABA/(IAA+GAs+CTK)〕的分析也表明,禾虾串子房在开花前后具有较高水平的生长促进物质,而不具单性结果能力的‘怀枝’(大核品种)子房则含有较高水平的生长抑制物质。联系果实发育期间的内源激素变化分析了禾虾串单性果较小的原因。应用2,4-D处理不授粉(去雄套袋)荔枝子房,仅妃子笑品种成功获得诱导性单性结果
关键词: 荔枝;单性结果;激素;诱导


水稻光合特性研究与高光效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表明,在广东的自然条件下,优良稻种桂朝2号、七桂早等会发生过剩强光所造成的光抑制及光氧化伤害,但由于叶面积发展快,群体的光能截获能力较强,笔者确定这类品种属于适应低光强的生态型。而美国优良品种Lemont、Belemont等则光抑制及光氧化的伤害不明显,它们的叶片较厚,在强光下光合作用光能转化效率较高,但其叶面积发展速度较慢,笔者确定这类品种属于适应高光强的生态型。将这两种光强生态型的水稻组配成化杀杂种稻Lemont/七桂早后,F1代杂种在反映群体光能截获能力及单叶光能转化效率的“整体光合能力”方面,较之父母本均有明显改进。其谷物产量的光能利用率在中国广州及美国阿肯色州均比父母本高8%~62%。扩大的试验进一步证明:利用两种光强生态型的水稻组配成杂种稻后,F1代杂种均可比原亲本明显改进“整体光合能力”
关键词: 杂种稻;光抑制;光强生态型;整体光合能力;光能利用率;高光效育种


细胞培养筛选抗球虫剂程序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作者在Eimeriatenela细胞培养模型上研究了评价抗球虫剂的程序,包括投药时间、效果评定指标、药物有效浓度及毒性浓度、细胞培养有效浓度及鸡体中使用浓度之相关性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溶剂影响药物效能的发挥。投药于球虫培养全期比其他几种投药时间更能准确地评价各种药物的效果。药物评价的指标,除子孢子的活力及裂殖体形成数量之外,卵囊形成数量更能显示出药物的作用效果。本试验确定的药物筛选程序为,用鸡肾原代细胞培养Eimeriatenela,使药物充分溶解后与子孢子一起接入细胞,培养至试验结束,以第二代裂殖体数量和卵囊数量作指标衡量药物的效果
关键词: Eimeriatenela,抗球虫药,药物筛选,球虫体外培养


籼稻骨干亲本的STS多态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7 CSCD
摘要:应用快速的DNA抽提方法和现有的序标位(STS)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了部分籼稻骨干亲本的多态性,建立了这些亲本的STS数据库。42个标准路标STS中,有6个能在40个亲本间揭示多态性,但各个STS揭示的多态性程度有差异;9个与目的性状连锁的STS中,有3个能揭示已知抗源与亲本间的多态性,有的STS在已知抗源扩增出的DNA条带与所有亲本均不相同。数据库可为育种家制订实施标记辅助选择的育种计划提供依据。
利用加性主效应和乘积交互作用模型对国际杂交水稻圃数据的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INGE)的1994年杂交水稻圃(IRHON)采用增广设计,包括了6个国家的17个地点和89个品种。为充分了解这类多点试验中关于品种和地点的交互作用,用加性主效应和乘积交互作用(AMMI)模型,以若干项乘积之和估算品种和地点的交互作用。借助双标图,可鉴别对地点有特殊适应性的品种。如果有参试地点的环境l因子的数据,AMMI模型还可帮助我们用环境因子解释品种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通过本文对1994年杂交水稻圃数据的分析,我们看到AMMI模型是分析多点试验数据的非常n效的工具,能为育种项目和决策部门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品种适应信息。
关键词: 增广设计 品种和地点交互作用 特殊适应性 加性主效应和乘积交互作用模型 双标图
杂种稻Le/Qi及其亲本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生物物理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比较了杂种稻Le/Qi及其亲本Lemont、七桂早在光合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杂种稻Le/Qi有较高的光系统II活性、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色素测定结果显示,杂种稻Le/Qi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可随光强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叶绿体可溶性蛋白分析同样显示出Le/Qi与双亲的差异,这些都是杂种稻Le/Qi具有较高光合生产力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 杂种稻,荧光诱导动力学,类胡萝卜素,光合电子传递,叶绿体可溶性蛋白


不同培养基成分在球虫细胞培养中的作用
《动物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不同基础培养基(α-MEM、RPMI1640)和培养基的添加成分(胎牛血清、小牛血清、鸡 血清和胰岛素)对鸡球虫E.tenella(wis株)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发现α-MEM优于RPMI1640, 鸡血清优于国外普遍使用的胎牛血清。 胰岛素有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球虫裂殖体和卵囊形成的作 用。
关键词: 鸡球虫(Eimeriatenella) 球虫细胞培养 培养基 鸡血清 胰岛素


抗稻瘿蚊品种多抗1的抗性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瘿蚊是亚洲稻区主要害虫,采用抗虫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理想的方法。1993~1995年,广东省农科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有关专家紧密合作,对能抗华南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品种多抗1作进一步抗性遗传分析,确认多抗1对中国稻瘿蚊生物型1和4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这个基因暂定名为GM—6(t)。以多抗1×丰银占1组合的F3代160个家系作基因标记,据DNA库分离个体分析(BSA)原理,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物OPM6(1.4kb),首次成功地标记了这个抗性基因。随后多态性扩增产物经~(32)p标记,用作探针,检测另一个参考作图群体IR64×Azucena,将这个抗性基因定位在水稻第4条染色体上,位于RG214和RG163两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之间。应用这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不必通过稻瘿蚊的直接筛选,快速准确地选育抗稻瘿蚊品种或进行抗性基因累加。


广东水稻橙叶病病原(MLO)的越冬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水稻橙叶病病原(MLO)的传染介体和越冬介体昆虫只有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一种,但其卵不传递该病原到子代若虫,越冬寄主植物只有水稻的再生稻株和落粒自生稻株。在茂名病区的冬、春期间电光叶蝉的带菌虫和带菌再生稻及感病落粒自生稻始终存在,其带菌率分别为2.33%—35.11%、2.37%—17.78%和1.95%—16.67%。在茂名地区由于冬、春气温不甚低,电光叶蝉仍能继续繁殖越冬,并能不断获菌和传病,所以说该病原是动态越冬的。室内试验表明,带菌电光叶蝉的寿命可长达105—125天,而在茂名的秋收期至翌年春播期一般105天,据此推测有些带菌虫可从秋收后直接存活和传病原到春播稻苗。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用电光叶蝉人工接种并回接水稻成功。但在病区田间调查从未发现病株。以下植物人工接种不成功:野生稻(Oryzea rufipogon)、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