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珠江三角洲水稻白叶枯病流行模型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本文对珠江三角洲50年代中期至今的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变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法在IBM-PC/XT电子计算机上建立了5个多因子流行模型,用X~2-法检验模型的理论值和实测值的拟合概率均达99.5%,经1986、1987年的实际数据检验,效果相符。


蝴蝶兰的快速无性繁殖
《园艺学报 》 1989 CSCD
摘要:以蝴蝶兰(Phalaenopsis)的花梗侧芽及花序顶端为外植体,在Kyoto或MS+BA3ppm培养基中诱导出营养芽。以试管植株的茎尖、茎段、叶片在MS+BA0.5-5ppm或MS+BA0.5-5ppm+NAA1ppm的培养基中,诱导出不定芽或原球茎状体(Protocorm-Like-Body,PLB.)。在附加BA_5+NAA_1的培养基里,茎段不定芽诱导率为65%,叶片PLB诱导率为16.7%,用MS+BA1ppm进行PLB继代培养可获得大量群体,进一步培养可形成完整小苗。 由蝴蝶兰花梗侧芽而来的白花无性系品种[Phal.(phyllis key ×bandleader)× Celebration]已大量出瓶移栽。在广州地区,蝴蝶兰出瓶苗种植2-3年即可开花。


广东野生蕉的初步调查研究
《园艺学报 》 1989 CSCD
摘要:经1980-1987年对广东省北纬18°13′-25°30′范围内9个地区,25个县市,近二百个点进行野生蕉调查发现,广东野生蕉广泛分布于所调查的热带、亚热带县市。其中,琼中百花岭有连片约35公顷的野生蕉。广东野生蕉主要生长在向阳、湿度大的生态环境中,植被构成简单。海拔高度从几十米至一千七百米均有分布。 按Simmonds的分类法鉴定,广东野生蕉属Musa acuminate×Musa bal-bisiana,它不同于另一种少量分布的野蕉M.balbisiana以及云南的小果野蕉M.acuminata。广东野生蕉类型繁多,按果实和花蕾颜色,可分为五个基本类型:青果红蕾、青果绿蕾、青果黄蕾、红果红蕾、黄红果红蕾。 广东野生蕉的染色体数2n=22,有两号样本的染色体臂比例略有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7-8条,和其它野生蕉及栽培蕉类不同。本文讨论了广东野生蕉和各种栽培蕉类的亲缘关系。 利用野蕉M.balbisiana作父本与大蕉进行杂交,获得了四倍体。


广东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根据广东省大陆小麦生育期间20年的气候资料和29个品种2年生态学试验数据,用计算机以聚类法定量分区,将隶属华南早熟麦区的广东省划归为6个小麦生态亚区。指出各区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控制指标,为小麦生产发展、品种布局及栽培技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井探讨了小麦生态区划的若干原则、聚类法的应用要求和指标选择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