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世代间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关QTL的稳定性分析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油大豆东农46为母本,高蛋白大豆L-100为父本,建立F2、F2∶3、F2∶4、F2∶5代群体。应用SSR标记技术,对不同世代在不同地点条件下遗传群体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接近于正态分布,其中群体脂肪含量偏向于东农46,蛋白质含量偏向于L-100。在F2∶4代检测到2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D2和K连锁群,能够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92%~2.03%,其中位于Satt226附近的QTL在F2、F2∶3和F2∶5代能够稳定地被检测到。在F2∶4代检测到2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F和B2连锁群,能够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2.56%~6.98%,其中位于Satt577附近的QTL在F2∶3、F2∶5代能够稳定地被检测到。因此,本研究获得1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稳定QTL和1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稳定QTL。
关键词: 大豆 遗传群体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QTL 稳定遗传


黑龙江省染病苜蓿表观症状的图像采集及辨析
《当代畜牧 》 2015
摘要:笔者以营养生长期染病紫花苜蓿为调查材料,在田间采集苜蓿病株,使用高清数码相机对染病苜蓿进行图像采集,获得苜蓿病灶的清晰表观图像。笔者拍摄了苜蓿根腐病、褐斑病、花叶病、黄斑病、壳针孢叶斑病5种苜蓿病害的清晰彩色相片,以染病苜蓿病灶区域表观图像为素材,通过访问专家、查询工具书、查阅期刊文献等方法,描述了5种苜蓿病害表观特征。笔者发现,苜蓿地上部分病害主要集中发生的部位是叶片,其次为茎杆;地下部分病害主要集中发病部位为主根,其次为侧根;苜蓿花器、花序等生殖器官发病极为罕见。


磷酸二铵对超高产和普通大豆品种根系形态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磷酸二铵施用量下超高产和普通大豆品种的根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产量及倒伏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除大豆根系直径外,其他根系形态指标都呈单峰曲线变化;适量的磷酸二铵可显著提高大豆植株根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其中超高产大豆品种根干重上升幅度更大;根系形态指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根系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不同施肥处理对超高产大豆品种倒伏指数影响较小,超高产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大豆。


黑龙江省春小麦抗旱胜品种筛选与利用
《中国种业 》 2015
摘要: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法,对20个在黑龙江省小麦生产上应用的新老品种抗旱性进行评价,以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系;同时按照小麦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评价标准进行分类,以指导小麦生产上的品种布局.结果表明:抗旱性极强的品种为龙辐麦19号,抗旱性强的品种为克旱21号,抗旱性弱的品种为克丰3号、克丰9号、克07-1370、龙辐麦18号,其他品种抗旱性均为中等.克丰12号、龙麦33号、北麦4号虽然抗旱性中等,但是在自然降水较充足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产量都较高,说明这些品种为喜肥水材料,应用时应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区,以便发挥其产量潜力.
关键词: 春小麦 抗旱性 苗期反复干旱法 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法 品种布局


早熟甜椒新品种龙椒14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龙椒14号是以自交系C2为母本、04-12-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甜椒一代杂种。早熟,生育期为105d(天),果实灯笼形,纵径14cm,横径12cm,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皮较光滑且有凹陷,薄皮,果肉厚0.3~0.4cm,肉脆味甜,耐弱光,耐高温又耐低温,抗病性强,抗病毒病(CMV)和疫病,中抗炭疽病。单果质量120g以上,每667m2产量约2700kg,适合黑龙江省保护地和露地早春栽培。


亚麻后茬复种技术探讨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介绍亚麻后茬复种技术,包括亚麻品种选择、调整亚麻播期及收获期、合理密植、后作的科学管理等,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依据。


平衡施肥对大豆生长状况和固氮能力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提高大豆产量,高效利用肥料以降低生产成本,选择了4种不同肥料组合,分别为NP、NK、PK和NPK,研究了各施肥条件对大豆生长状况及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NPK)能够促进大豆生长,其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植株生物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平衡施肥中氮肥的施用抑制了大豆根瘤固氮能力,根瘤数量、根瘤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均低于CK处理。NK处理的单株荚数和粒数高于其它处理,PK处理获得了较高的百粒重,但平衡施肥(NPK)条件下,大豆的产量最高,与CK相比,产量增加了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