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HPLC法测定拟南芥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拟南芥中总黄酮及相关副产品,研究了检测拟南芥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以芦丁为标准品,建立了检测拟南芥中总黄酮含量的HPLC法。HPLC法色谱条件:C18色谱柱、35℃柱温、256nm检测波长、35%甲醇∶65%水(含0.4%磷酸)流动相、10μL进样量及10mL·min-1流速。标准品芦丁在该色谱条件下,峰型良好,在0.05~1.60 mg·mL-1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0%,RSD小于3%(n=6),该方法适用于拟南芥中总黄酮的检测。

关键词: 拟南芥 总黄酮含量 芦丁 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三叶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研制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UPOV文件为依据,参照TGP/7/1、TG/1/3、GB/T19557.1等相关原则,根据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原理和技术规则,结合我国红三叶育种实际,阐述了红三叶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原则、性状选择与确定、性状分级标准、判定标准及标准品种的选择等内容;筛选出30个测试性状和16个标准品种,其中,质量性状4个、数量性状18个、假质量性状8个,为我国红三叶新品种保护提供了DUS测试的依据。

关键词: 测试指南 红三叶 特异性 一致性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苜蓿空间环境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空间环境诱变育种对改良苜蓿品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空间环境诱变主要因素、空间环境诱变苜蓿生物学效应及育种应用进展,并对苜蓿空间环境诱变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空间环境诱变 苜蓿育种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早粳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初探

中国种业 2014

摘要:通过"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寒地水稻品种龙粳14和龙花00-233,返回种子进行地面种植筛选,创制寒地优异种质新材料或选育新品种,并对寒地早粳航天育种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SP1出苗率降低,有小部分不正常苗出现,SP1~SP3有变异株产生,以SP2较多。寒地粳稻航天育种的变异存在很大的随机性,部分有益农艺性状变异如株高变矮、穗变长、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结实率升高、分蘖增加等出现比例较高,可见育种卫星搭载是创造寒地粳稻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航天育种 寒地 粳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播种处理方式对纤维高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促进纤维高粱栽培技术的进步,以龙笤1号纤维高粱为试材,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纤维高粱不同播种处理方式对产量性状和工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二铵和种子活化剂播种时加入坐水的水罐中对增加产量作用明显,合理调配肥料和活化剂、抗旱种衣剂的使用,不仅能增加纤维高粱的产量,且工艺性状明显好于对照。

关键词: 纤维高粱 抗旱保苗 栽培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菌核病菌不同菌丝亲和群的遗传差异性研究

大豆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菌核病菌不同菌丝亲和群的遗传差异性,经菌丝亲和组群(MCG)方法筛选,挑选12个独自成群有代表性菌株,以常规PDA培养基培养,比较其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菌核的各项形态学特性,并采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不同菌丝亲和群菌株之间,形态学差异较大,菌落形状、颜色和菌丝丰度均分为两类;菌核重量和大小等差异性显著,直径变化范围0.13~0.53 cm,菌核粒重变幅0.007~0.340 g;SSR分子标记技术与MCG方法分析核盘菌遗传差异性结果一致,且相似系数越高,一致性越高。可见,黑龙江地区大豆菌核病菌丝亲和群数量多,菌株之间存在多元性和差异性,核盘菌种群内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遗传类型复杂。

关键词: 大豆菌核病 菌丝亲和组群 形态学 遗传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靛果忍冬酿酒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栽培的蓝靛果为原料进行发酵制酒,最优酿造工艺参数为:酵母添加量5%、底物含糖量18%、25℃下发酵8d;温度对蓝靛果果酒货架期品质影响不大,但光照对其影响较大,蓝靛果果酒货架期保存应在避光条件下,或每天光照时间不宜超10h;蓝靛果果酒对抗坏血酸溶液比较敏感,生产蓝靛果果酒时应不添加或少量添加抗坏血酸。

关键词: 栽培 蓝靛果忍冬 发酵酿酒 工艺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南繁条件下大豆杂交成功率的方法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拓宽新品种的遗传基础,提高大豆在南繁条件下的杂交结实率,本研究选用7个东北春大豆早熟品种,在海南三亚进行光照处理和杂交技术试验,观察供试品种在长日照(18 h)处理和三亚自然短日照条件下植株形态、生长发育进程、花器官特征和花粉育性的变化,并研究光照处理、母本是否去雄和母本花蕾大小对杂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冬季自然短日照致使大豆开花持续时间缩短,株高、花朵数量和单花重量降低,花朵及其各组成部分变小(P<0.01),花粉败育率上升(P<0.01)。以自然短日照处理植株作母本、长日照处理的材料作父本,在母本植株上选大花蕾,采用不去雄杂交,获得64.36%的杂交结实率,可基本满足杂交育种的需要。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南繁条件下提高大豆杂交成功率的综合技术方案。

关键词: 大豆 南繁 自然短日照 长日照处理 杂交技术

高粱绥杂8号的选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高粱绥杂8号(绥906)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以绥不育26A为母本、绥恢27为父本杂交育成。于2014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亲本特征特性1.1母本绥26A绥26A来源:绥不育1B×(黑龙11B×反帝1号B)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经系谱法及不育系转育选育而成;特征特性:株高70cm,穗长20cm,中散穗型,籽粒褐色,生育日数95d,幼苗绿色,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良基因聚合利用及高油大豆‘合丰53’的创新

农学学报 2014

摘要:为了探索优良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筛选优异育种中间材料,选育和推广北方春中早熟区组高油大豆新品种,采用梯级杂交育种方法,将多亲本优良基因进行聚合累加,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和利用先进的品质分析与病害鉴定技术,创新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合丰53’,该品种油分含量21.94%,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3036.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平均增产8.6%;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13.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9.9%。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梯级杂交 基因聚合 高油大豆 合丰53 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