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近20多年来,我国大豆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野生大豆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研究,鉴定出一批性状特异的野生大豆种质,研究出克服野生大豆不良性状的技术,为大豆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利用 育种 生物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四杂30号制种技术

农村科学实验 2005

摘要:四杂30号是四平市农科院以314A为母本,以94609恢复系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杂交种.2000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几年来,四杂30号主要在吉林省各地大面积推广与示范.生产上表现出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倒伏、抗丝黑穗病等)、粒大、不早衰、着壳率低

关键词: 高粱 四杂30号品种 制种技术 亲本特征特性 播种 花期调节 去杂去劣 种子加工机械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专用型玉米品种现状及育种对策

玉米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育成的各类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我省专用型玉米品种选育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出专用型玉米品种育种要加强专用玉米资源创新、专用玉米品质分析及加强改进育种方法研究。

关键词: 专用型玉米 品种现状 育种对策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之浅见

吉林畜牧兽医 2005

摘要:我省具有发展秸秆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秸秆饲料处理方法很多,各有利弊。我省在秸秆饲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定位上,应以青贮为主,进一步普及青贮综合技术;推广简便易行的盐化、氨化和尿素处理技术;加强秸秆压块和制粒的研究力度,但要慎重立项,加强管理。

关键词: 秸秆 营养价值 处理方法 利用现状 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梨木虱效果好

农村科学实验 2005

摘要:近几年,吉林省的梨树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栽植面积超过3万多公顷,栽种梨树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梨树生产上普遍存在着病虫防治不力的现象,最近几年中国梨木虱危害猖獗,它以若虫危害为主,若虫淹没于分泌的粘液中,药剂不易接触虫体,加之它一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给防治造成困难,用现行农药一连多次也难奏效,筛选出高效内吸虫杀剂成为生产上迫切的需要,为此,我们进行了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防治梨木虱试验.

关键词: 阿克泰水分散粒剂 梨树生产 中国梨木虱 栽植面积 支柱产业 病虫防治 世代重叠 吉林省 危害 若虫 公顷 栽种 虫体 农药 吸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根瘤菌吸附剂的选择及样品检测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通过对快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在补充营养液的草炭、蛭石中直接发酵培养58d后,每克蛭石快生菌数可维持到1.8×108,慢生菌数可维持到1.3×108。每克草炭快生菌数为1.7×108,慢生菌数为1.2×108,两种吸附剂保存根瘤菌数都很稳定,但蛭石要优于草炭。而不同接种量的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在草炭、蛭石中发酵40d后,菌数即可达到108/g,表明制备根瘤菌剂时,没必要接入更多的根瘤菌数,菌数的增殖与最初的接种量关系不大。对大豆根瘤菌剂经3年检测结果,有效活菌数都能维持在1.3~1.85×108/g,杂菌数为10%,重金属含量Cd为0.0252mg/kg、Pb为2.99mg/kg、Cr为69.6mg/kg、As为<0.007mg/kg,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业行业制定的有关微生物肥料标准。

关键词: 根瘤菌 吸附剂 菌数 重金属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果树品种的鉴定、亲子关系的认定、芽变的鉴定、种质遗传基础评价与分类、重要农艺性状的连锁标记和果树杂交苗的早期预选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进展,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果树 品种鉴定 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业网络信息 2005

摘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化应用建设与提高其服务体系机能;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建设。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现状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抗性鉴定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2004年对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的36份材料进行了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防蚜网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1号和SMV3号株系。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6份材料中没有免疫的。接种SMV1号表现为抗的仅6份,占总数的16.67%,中抗的13份,占总数36.11%,中感的15份占41.67%,感病的1份占2.78%,高感的仅1份占2.78%。接种SMV3号表现为抗的仅2份占5.56%,中抗的2份占5.56%,中感的5份占13.89%,感病的15份占41.67%,高感的12份占33.33%。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北大豆与日本大豆品种PEPCase基因的多态性(英文)

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