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果品及果树栽培文化评述
《福建果树 》 2012
摘要:纵观农业各个领域,茶文化研究比较深入,有关果品及果树栽培文化的研究甚少。历史以来,荔枝、龙眼、枇杷、柑橘、香蕉等果品及其果树栽培也沉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对果品及果树栽培文化(简称"果文化")进行评述,把文化因素融于果树产业,对促进我国果树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不同肥料施用对嫁接薄皮甜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控释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复合肥等4种肥料作为基肥,按株施肥料价格相等设计,以施用复合肥为对照,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嫁接薄皮甜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定植35d后接穗主茎粗与第1子蔓长度均显著大于其他各处理,但薄皮甜瓜的产量显著下降,品质降低。施用控释肥薄皮甜瓜单果质量比对照提高3.1%,产量增加7.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5%;施用有机肥,薄皮甜瓜的品质最优,但产量比对照下降了17.7%。综合评价认为,控释肥是嫁接薄皮甜瓜较理想的肥料。


34份茶树种质的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对34份茶树种质的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花粉形态特征较为相似:花粉粒多呈长球形,极面观为裂圆形或近圆形或近三角形,具3孔沟或拟3孔沟,间距环状分布,为N3P4C5类型。花粉极轴长41.66~54.61μm,赤道轴长24.76~31.69μm。茶树花粉外壁纹饰以拟网状条纹为主。根据花粉形态聚类分析结果,可将34份茶树种质分为4类:第1类包括大红袍、软枝乌龙、白样观音、奇曲、青心乌龙、白奇兰、白芽奇兰;第2类包括早奇兰、金观音、上杭观音、圆叶观音、金面奇兰、福建水仙、慢奇兰、四季春、矮脚乌龙、金萱、白文;第3类包括翠玉、红芽观音、肉桂、白鸡冠、本山、绿芽观音;第4类包括大叶乌龙、太姥山野茶、小叶奇兰、黄旦、青心奇兰、筲绮、毛蟹、竹叶奇兰、梅占、政和大白茶。


姬松茸~(60)Co γ射线和紫外线复合辐射选育白色新株系氨基酸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对姬松茸60Co γ射线和紫外线复合辐射选育白色新株系氨基酸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白色新株系姬松茸氨基酸的17个数量性状,可提取为2个公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6.78%,具有较好地反映这些性状所包含的信息。按照主因子所包含的性状及其所反映的营养学含义,可把2个主因子命名为必须氨基酸因子和鲜味氨基酸因子。2个主因子的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氨基酸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其因子得分可用于对选育白色新株系姬松茸氨基酸质量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 白色姬松茸 辐射选育 因子分析 氨基酸分 综合评价


不同用氮量水平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茶树生长、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37.5kg.hm-2(120%OptN)用氮量水平以下,茶叶芽头密度、鲜叶产量、枯枝落叶量、修剪枝叶量和生物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增多的趋势,即施纯氮337.5kg.hm-2(120%OptN处理)>281.25kg.hm-2(100%OptN处理)>168.75kg.hm-2(60%OptN处理)>70.35kg.hm-2(25%OptN处理)>CK(不施肥),但施氮量进一步提高到421.95kg.hm-2(150%OptN处理)后,则不升反降。茶叶感官品质表现为25%OptN>60%OptN>100%OptN>120%OptN>CK>150%OptN,但处理间的差异不大,总体品质有随着用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紫云英根瘤菌的分离与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从采自福建各地紫云英的根瘤中分离出具有一般根瘤菌特征的菌株18株,在对其进行初步细菌学特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16SrDNA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鉴定结果为:YX、Z3、GZ与ZK1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菌种,B3、XZ、M6与百脉根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loti可能为同一菌属的不同变种;ZLH2为黄单孢菌属Xanthomonas菌种;M3、M10、ZK7、ZQH、B4、B7为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菌种;B6、B5、B1、Z1为根瘤菌属Rhizobium菌种。为了进一步考察各鉴定菌株的结瘤情况,利用琼脂试管法和水培法将部分菌株与紫云英闽紫品种(1号、5号、6号、7号)和80410411品系进行配对结瘤,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阐明了紫云英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并且通过对比琼脂试管法和水培法在结瘤结果上的异同,为探究紫云英与不同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紫云英根瘤菌 分离 16SrDNA 鉴定 琼脂试管法 水培法 结瘤


双孢蘑菇和蘑菇的ITS-RFLP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四川和西藏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蘑菇(A.campestris)9个野生菌株,以及双孢蘑菇5个栽培菌株为材料,进行了ITS-RFLP分析。结果表明,ITS-PCR条带约为750 bp,5种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的ITS-RFLP分析结果为,只有4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产生多态性条带,但完全能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的限制性内切酶为TaqⅠ;对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ITS-RFLP分析数据进行聚类结果为,在相似系数为0.615水平以下分为2个类群,并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开;在相似系数为0.915水平上,供试的11个野生和栽培双孢蘑菇菌株分为3个亚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