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茄子3株内生细菌分别与青枯雷尔氏菌混合培养特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3株茄子内生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FJAT-943)、血红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anguinis,FJAT-946)、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FJAT-964)与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FJAT-1305)数量消长动态。筛选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g.L-1,酵母膏5g.L-1,蛋白胨10g.L-1。混合培养条件下,各菌株生长数量均低于单独培养。菌株FJAT-943和菌株FJAT-1305混合培养体系中,菌株FJAT-1305不能生长;菌株FJAT-946与菌株FJAT-1305混合培养3d,菌株FJAT-1305生长数量为7.40×109 cfu.mL-1,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的9.78×109 cfu.mL-1;菌株FJAT-964与菌株FJAT-1305混合体系中,生长数量与单独培养均无显著差异。菌株FJAT-943、FJAT-946对菌株FJAT-1305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水培条件下水稻根系钾素吸收稳态模型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在水稻根长增长模型和养分吸收动态模型基础上,将根系养分吸收CDE模型与经验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描述一个生长周期的水稻根系钾素吸收稳态模型。计算机模拟试验显示,根系钾素吸收力a和根表面水流速率V0为变量而钾素有效扩散系数De为常数是最佳参数组合,提出了a(t)和V0(t)与水稻生长时间t的关系式。用Monte Carlo法校准了水培条件下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根系钾素吸收力常数a0和根表面水流速率常数v0以及钾素有效扩散系数De。结果表明,Monte Carlo法对α、V0和De参数的校准值与目前室内直接测定的数值有相同的数量级;稳态模型对6个供试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吸钾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高度一致性,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达到0.978 1,吸钾量模拟误差为(10.7±3.1)%。6个品种的平行试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吸钾量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9.9±6.6)%。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水培条件下营养液钾素浓度Cli、水稻根长L和根系钾素吸收力常数a0是钾素吸收的主要限制因子。


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
《中国猪业 》 2012
摘要:过去我国生猪养殖规模较小,都是一家一户散养,生态的缓冲能力较强,猪粪排放时农民还要肥水不流外人田。现在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养殖污染日趋严重,引起了各行各业及民众的广泛重视。但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未被重视,即饲料中30%的养分转化成猪肉,剩下的70%都成为污染。


茶园绿肥品种罗顿豆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对罗顿豆冠层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结果共采集到节肢动物1 093个个体,其中,害虫个体数最多,占群落物种个体数的46.92%,天敌占群落物种个体数的32.87%,中性昆虫占群落物种个体数的20.21%,多样性指数总群落>天敌亚群落>害虫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均匀度指数天敌亚群落>总群落>害虫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较高,波动幅度较小,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总群落、天敌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物种丰盛度和均匀度无显著相关,天敌群落物种丰盛度与害虫物种丰盛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闽北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图
《台湾农业探索 》 2012
摘要:闽北是福建的绿色腹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是闽北人的主要活动。近年来,为促进闽北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环境生态达到循环和谐共处,福建省农科院"双百"行动闽北片区工作组确立了


盐碱环境下火龙果生长过程中果实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在盐碱环境下,对白肉火龙果果实生长过程中氮、磷、钾、钙、镁和钠等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和镁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总体呈"倒N"型变化,钙含量的变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下降趋势,钠含量波动较大。在不同生长阶段,氮、磷、钾、钙、镁和钠等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从27.60%~43.52%。果实中氮、磷、钾、钙、镁和钠含量累积的峰值均出现在花后30 d,分别为682.22、83.11、993.92、55.73、107.04和11.94 mg,在花后6~15 d及26~30 d累积速率较快。该研究结果为指导盐碱环境下火龙果的高效栽培利用提供参考。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分别选用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不同生育阶段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与茶叶滋味品质密切相关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低"酚氨比"和高咖啡碱为茶树品种幼嫩新梢的主要特征;当其萌长至中、小开面2~4叶时,除可溶性糖有明显增加外,其他生化成分均呈下降趋势。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主要(或主体)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较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影响更为明显。各品种茶样滋味品质相关成分测定结果经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后,再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茶样主要生化成分的化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而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则可按品种相互区分。


水生观赏植物及其景观营造初探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水生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姿态优美,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有净化水体的作用,素有水中的精灵之称,在园林景观营造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阐述了水生观赏植物的分类,以及在景观营造中的作用与造景艺术,提出了水生观赏植物景观营造建议。


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2
摘要:当前,高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各个领域,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勇攀科技高峰,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自主产权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农业高新园区的建设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福建农业的科技水平,推动了福建现代农业的发展。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产业化应用成效,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