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枇杷酒中苹果酸乳酸发酵优良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食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获得高耐受二氧化硫的枇杷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LF)菌,为果酒生物降酸提供优良乳酸菌资源。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自然发酵的枇杷酒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耐受性试验筛选优良的MLF乳酸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法对目标菌进行鉴定。结果及结论:R23和R35分别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 illus plantarum R23)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 illus casei R35);R23与R35均具有MLF能力,且可耐受120mg/L的总SO2浓度,是2株优良的枇杷酒MLF菌。


‘丹桂’乌龙茶不同做青环境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以‘丹桂’品种为鲜叶原料,采用自然环境和空调环境2种做青方式,按铁观音的加工工艺进行制作,研究‘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干物质含量自然环境下为94.72%~97.04%,空调环境下为94.84%~96.80%,成品茶中干物质含量比鲜叶中略低;茶多酚总量空调环境做青低于自然环境做青,自然环境下为29.27%~31.56%,空调环境下为27.92%~31.3%,且成品茶比鲜叶含量低;氨基酸含量自然环境下为1.90%~2.24%,空调环境下为1.95%~2.32%,成品茶比鲜叶高;咖啡碱含量空调环境下为2.23%~2.37%,自然环境下较空调环境下大,其含量为2.32%~2.66%。自然环境下和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差别不明显;茶多酚总量差别较明显,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茶多酚总量和酚氨值比自然环境下的低。感官审评表明,空调环境做青所制毛茶样香气得分高于自然环境做青的,内质也较优。做青过程中采用空调设备控制适当的温、湿度有利于乌龙茶香气品质的提高。


除草剂Oryzalin诱变西瓜四倍体及倍性鉴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个二倍体西瓜自交系为实验材料,研究除草剂Oryzalin不同滴苗浓度(30,40,50,60 mg/L)和不同处理时间(1,2,4,6 d)对西瓜四倍体的诱变效果,同时进行变异植株的外部形态和气孔观察及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以50 mg/L浓度,2 d滴苗处理诱变效果最佳,两个材料四倍体诱变率分别达到15.63%和17.19%。其变异植株通过染色体计数法鉴定得出染色体数为44,确定为四倍体植株,植株表现为叶片钝圆而厚,叶色深绿,叶缘多锯齿,花瓣颜色深黄,花瓣增宽、增厚;叶片气孔密度明显减小,保卫细胞体积增大。Oryzalin对不同基因型的四倍体诱变效果具有一定差异。


6个水稻叶色白转绿光温敏核不育突变体的育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光温敏核不育突变系的育种应用价值,笔者对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具有白化转绿特性的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突变体可分为3种类型:白化转浅绿类型(21W4)、白化转绿类型(21W7、21W9和21W13)和白化转黄绿类型(21W1和21W10)。21W1的叶色变化特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21W4、21W7、21W9、21W10和21W13的叶色变化特性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6个突变体在穗长、倒二叶、有效穗、播始历期、颖花宽、柱头单边外露率和柱头总外露率方面与对照品种‘SE21S’有所差异,但它们均保持了‘SE21S’的育性转换特性。突变体的杂种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株高生长动态,产量构成因素依不同的突变系而表现不同,其中21W1、21W4、21W9和21W10的杂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