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EST-SSR标记的金线莲叶色突变体分子身份分析
《东南园艺 》 2023
摘要:[目的]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从DNA分子水平上探索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金线莲及其 2 个叶色突变体进行分子鉴定.[结果]20 对SSR引物共扩增出 78 条谱带,其中 3 对引物(JXL-6、JXL-14 和JXL-16)能稳定扩增出差异条带,多态性条带9 条,多态性比率 11.54%.[结论]获得的 2 个叶色突变体为金线莲突变体,叶色突变体与亲本在DNA分子水平差异较小.


抗感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菌早期侵染反应的转录组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小斑病是世界玉米(Zea mays)产区重要的一种叶部真菌性病害,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探明玉米对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早期侵染反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比较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小斑病菌接种12和24 h后的抗病自交系'Mo17-R'和感病自交系'罗31-S'的测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Mo17-R'和'罗31-S'分别共有11416和11027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两个玉米自交系在GO分类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膜、结合、催化活性、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和单有机物过程中被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而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信号传导、植物-病原菌互作、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也富集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抗病相关的富集途径中,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病原菌互作为'Mo17-R'和'罗31-S'两个自交系中差异基因共同显著富集的途径,而参与萜类合成途径的基因仅在感病自交系'罗31-S'中获得显著富集.此外,发现过氧化物酶、肉桂醇脱氢酶、乙烯应答转录因子、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细胞色素P450等相关基因在抗病自交系'Mo17-R'中被显著诱导上调表达,而在感病自交系'罗31-S'中基因诱导表达倍数低于抗病自交系或下调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在抗病玉米抵抗小斑病菌的早期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玉米和小斑病菌互作及玉米抗病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 转录组 基因表达 互作机制 抗病性


‘一路香’茶树新品系茶类适制性及生化成分鉴定
《茶叶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明确‘一路香’茶树新品系的茶类适制性及生化成分,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连续3年春季,分别以‘福鼎大白茶’和‘黄棪’为对照,采摘一路香鲜叶,分别按红茶、绿茶、白茶、闽南乌龙茶工艺加工制样,并对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品质鉴定结果表明:一路香制红茶汤色红艳明亮,稍带花香,味较醇,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1.2分;制绿茶汤色黄绿,有奶香,味较鲜爽,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0.45分;制白茶有清香,味清甜,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0.53分;制闽南乌龙茶花香浓郁,味醇爽,水中有香,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黄棪高1.25分。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一路香红茶和绿茶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游离氨基酸与对照相当;一路香白茶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比对照福鼎大白茶低;一路香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含量均比对照黄棪高。【结论】初步得出‘一路香’是个多茶类兼制的优异茶树新品系,在不同茶类中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均超过对照。


福建省番鸭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序列分析
《中国动物检疫 》 2023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2021—2022年从福建省番鸭集中饲养区,收集疑似MDRV感染临床病例的病料样品125份,进行MDRV病原学检测以及MDRV病原分离、攻毒试验、疫苗免疫攻毒试验和S4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115份免疫过MDRV活疫苗的临床病例病料中未检测到MDRV阳性,在10份未免疫MDRV活疫苗的临床病例病料中,检出6份MDRV阳性;从阳性病料中分离出的6株MDRV毒株均能致死番鸭胚,对雏番鸭的致病率为60%~100%,致死率为40%~60%;对1日龄番鸭免疫MDRV活疫苗后,在7日龄时进行分离毒株攻毒试验,未见番鸭发病死亡;6株MDRV分离毒株S4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9%,与1997年流行株MDRV-MW9710同源性为98.6%~99.4%,属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MDRV在福建省番鸭群中依然存在,对未免疫番鸭群的致病性较高,其致病性和S4基因序列特性与最初流行毒株变化不大,当前疫苗仍可有效预防MDRV感染,因此要重视MDRV活疫苗的免疫。


替代饲料饲养对红肩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替代饲料饲养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a Fabricius捕食作用的影响,本文以地中海粉螟卵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加水或蜂蜜水饲喂红肩瓢虫至成虫,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研究表明:各处理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 Holling-Ⅱ型.同一猎物密度下,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控害效能(a/Th值)、搜寻效应由高到低均为对照组(豆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水处理,但红肩瓢虫同性别间的实际日捕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分析,地中海粉螟卵的饲喂不影响红肩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也基本不影响对豆蚜的捕食能力,而适当添加蜂蜜可提高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能力,生产中可使用地中海粉螟卵加适量蜂蜜来扩繁红肩瓢虫.在无竞争状态下,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的红肩瓢虫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最佳寻找密度为 101.78、90.2,在此蚜虫密度下,红肩瓢虫可发挥最大捕食效能,可作为田间应用的益害比例参考.


低蛋白饲粮添加Glu和Arg对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与菌群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3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较大程度降低饲粮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后添加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对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192头、日龄(26±2) d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平均初始体重为(6.96±0.29) k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试验期16 d。组I为对照组,饲粮CP水平为21.16%;组II为低CP饲粮组,饲粮CP水平为15.97%,补充必需氨基酸(L-赖氨酸、 DL-蛋氨酸、 L-苏氨酸、 L-色氨酸、 L-缬氨酸、 L-异亮氨酸);组III在组II基础上添加1.50%谷氨酸(Glu);组IV在组II基础上添加1.50%Glu和1.00%精氨酸(Arg)。于正式试验期第11~13 d测定各处理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成分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组II、组III和组IV断奶仔猪粪样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均显著低于组I(P<0.05),组II、组III和组IV间差异不显著(P>0.05),尸胺含量组II和组III显著低于组I和组IV(P<0.05),组I显著低于组IV(P<0.05),组II和组III间差异不显著(P>0.05)。粪样乙酸和丙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丁酸含量组II、组III和组IV显著高于组I(P<0.05),组II、组III和组IV间差异不显著(P>0.05)。仔猪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组II、组III和组IV显著高于组I(P<0.05)。仔猪粪样菌群组成在门分类水平上,组II、组III和组IV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在科属分类水平上,各组菌群组成亦有较大差异,组II、组III和组IV梭菌目下未明确的科和梭菌目下未明确的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丁酸球菌属(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组IV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组IV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结论】将饲粮CP水平从21.16%降低至15.97%,平衡重要必需氨基酸并补充Glu+Arg,能降低断奶仔猪肠道生物胺含量,提高丁酸含量,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关键词: 低蛋白质饲粮 谷氨酸 精氨酸 肠道代谢产物 菌群 断奶仔猪


香菇网格架墙式托盘栽培模式初探
《食用菌 》 2023
摘要:代料栽培香菇模式有长袋(棒)式、短袋式、方包式.长袋(棒)式在菌丝培养过程中需要两次刺孔,次潮菇需补水以及采菇较费力;方包式投资大,对香菇品种抗病性要求高;网格架墙式托盘短袋栽培香菇模式,弥补其他模式不足,适合休闲观光采摘.


新型番鸭细小病毒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福建农业学报 》 2023 CSCD
摘要:【目的】获得特异性识别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ew-genotype muscovy duck Parvovirus,N-MDPV)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蛋白序列分析,选取N-MDPV Rep羧基端亚片段区域487~627 aa,后全基因合成序列,并在其C末端添加His-tag标签,利用无缝克隆的方法,将该段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随后转化Rosetta(DE3)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技术纯化表达重组蛋白,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针对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多克隆抗体。【结果】构建了pET-28a-Rep-487-627原核表达质粒,纯化表达了该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分子大小约24 kDa,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试验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细胞内过表达的N-MDPV Rep蛋白特异性反应。【结论】制备的Rep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反应特异性,可识别Rep蛋白的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 新型番鸭细小病毒 Rep蛋白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免疫印迹试验


茶园间作艾蒿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茶树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及茶树鲜叶生化成分变化,探明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艾蒿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间作实验设置为茶-艾蒿间作和茶单作2个处理。以茶园单作为对照(CK),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检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茶树鲜叶生化成分指标。【结果】艾蒿间作茶园中除土壤有效磷外,茶树根际的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增加23.08%和30.63%;茶树-艾蒿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中茶多酚含量,与CK比较,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茶园间作艾蒿降低了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茶小绿叶蝉高峰期,与CK比较,艾蒿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极显著下降了35.53%;茶园间作艾蒿增加了蜘蛛种群数量,从5月25日开始,艾蒿间作茶园的蜘蛛种群数量显著高于茶单作茶园,5月25日蜘蛛总数量急剧增加,数量为单作的3倍。【结论】茶园间作艾蒿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可以应用于茶园间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