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云英还田对黄泥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紫云英连年还田化肥减施单季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依托位于福建省东部12年黄泥田紫云英-单季稻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0)、单施化肥(C100)、紫云英还田(M)、紫云英还田+全量化肥(MC100)及紫云英还田+减量20%化肥(MC80)处理的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稻谷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100、M、MC100、MC8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C0分别提高6.97%、15.05%、10.38%、11.15%,全氮分别提高9.52%、18.25%、15.87%、15.87%,硝态氮分别提高6.51%、69.52%、66.87%、78.19%(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对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有显著的影响。与C0相比,C100、M、MC100和MC80处理土壤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丰度分别增加0.52%、24.30%、7.59%、11.93%,其中M处理增加达显著水平(P<0.05);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分别增加5.51%、21.58%、10.00%、14.74%,其中M处理增加显著(P<0.05);亚硝化杆菌属(Candidatus_Nitrosotalea)分别增加22.93%、17.21%、65.39%、89.89%,其中MC100和MC80处理增加均达显著水平(P<0.05)。相比C0,M、MC100和MC80处理土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分别增加6.76%、16.89%、12.16%,其中MC100处理增加显著(P<0.05),而C100却减少2.50%。物种贡献度分析发现,土壤碳代谢和氨基酸合成的主要功能微生物为细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古菌亚硝化杆菌属(Candidatus_Nitrosotalea)。M、MC100、MC80处理稻谷产量比C0分别增加9.68%、19.16%、18.72%。阐明紫云英培肥处理能提升单季稻黄泥田土壤肥力水平,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
关键词: 黄泥田 紫云英 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食用、药用及垃圾清理昆虫研究进展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2023
摘要:食用或药用昆虫具有很高的经济、营养和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制药行业.它们不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病率,而且还包含种类繁多、含量丰富且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这类昆虫在中国传统医学尤其是在中草药文化遗产"药食同源"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也体现了我国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涵.食用昆虫因其富含粗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已成为供给人类营养所需的猪肉、牛肉和鸡肉资源的重要补充.同时,垃圾处理昆虫也被用于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对资源昆虫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将有利于我们可持续地循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加剧所带来的粮食危机也至关重要.本文综述近年来食用、药用和垃圾处理昆虫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这些资源昆虫的研发策略进行探讨.


广叶绣球菌不同生长阶段栽培基质中代谢物差异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栽培基质的利用是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栽培中重要的生理过程,但栽培过程中基质代谢物的变化尚不清楚。【目的】通过不同生长阶段栽培基质中差异代谢物分析挖掘关键代谢物,为广叶绣球菌基质利用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UHPLC-MS/MS技术分析广叶绣球菌菌丝(Myc)、原基(Pri)和子实体(FB)生长阶段栽培基质中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不同数据库进行代谢物注释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LC-MS/MS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绣球菌中植物类激素含量。【结果】三个不同栽培阶段基质中共鉴定出代谢产物1 360个。不同比较组(Pri vs. Myc、FB vs. Myc和FB vs. Pri)间共有的差异代谢产物179个,含量最高的50个代谢物主要包括氨基酸、脂质、吡喃酸、吡喃酮和植物类激素等物质。其中氨基酸含量在Myc、Pri和FB阶段基质中逐渐降低,而吡喃酸和吡喃酮类化合物含量逐渐升高。植物类激素中的赤霉素在Pri和FB阶段基质中含量较高,茉莉酸在Myc阶段基质中含量较高。对不同发育阶段绣球菌植物类激素进行检测,发现赤霉素GA7仅在原基中检测到,12-氧代植物二烯酸在子实体中含量显著升高。不同比较组所有的差异代谢物KEGG分析显示嘌呤代谢、鞘脂信号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结论】氨基酸是Myc阶段基质中重要的代谢物,吡喃酸、吡喃酮和植物类激素可能与Pri和FB阶段基质利用过程中的生理生化调控有关。


秀珍菇多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多肽得率为指标,酶解秀珍菇蛋白质制备多肽,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酶解各因素对秀珍菇多肽得率影响程度的大小为:pH>时间>温度>酶浓度;确定的最佳酶解工艺参数为:pH 11、时间1.5 h、温度55℃、碱性蛋白酶浓度6 000 U·g-1,制备的多肽得率为70.96%;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2.5 mg·mL-1秀珍菇多肽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1.57%、99.81%、98.84%;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秀珍菇多肽的分子质量约为5.8 ku;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秀珍菇多肽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3.2%.综上,在最佳酶解工艺下制备的秀珍菇多肽具有分子质量低且抗氧化能力强的特点.


水稻所选育的常规粳稻"闽龙1号"在东北稻区深受欢迎
《福建稻麦科技 》 2023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带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张建福所长、涂诗航副所长等科研骨干一行6人赴哈尔滨,考察黑龙江水稻育种、种植情况,与黑龙江农科院进行学术交流,观摩自育的“闽龙1号”水稻品种示范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组织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中,张建福所长以设计型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与应用为主题,介绍了优质高产长粒型常规粳稻“闽龙1号”的设计育种过程,阐述了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以及结合分子标记技术,模拟复杂生态环境,筛选出适合东北稻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的思路。参会的多位专家均表示,“闽龙1号”在科迈种业基地长势良好,成果推广运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其在未来市场上的表现充满信心,黑龙江水稻种植户将增添一个优质品种。参会的种植户高兴表示,以往种植的品种产量一般在9吨/晌地(公顷),2023年“闽龙1号”产量有望突破10吨/晌地;而且长粒型优质稻谷比普通稻谷价格还高10%~20%,今后还将继续加大种植规模。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对西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福建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简称整合菌剂)是以使用1年左右的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为基材生产的土壤修复剂,含有多个功能微生物组.通过采用滤纸萌发法,研究整合菌剂不同浸提液浓度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合菌剂的浸提液对西瓜种子的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添加量为5%,发芽率为53.33%,发芽指数(7.02)和种子活力指数(241.05)均显著低于两组对照(P<0.05);胚根的生长(34.54 mm)与两组对照(34.56 mm和30.20 mm)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发芽率、胚根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整合菌剂不同比例添加量对西瓜植株生长及枯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整合菌剂添加量10%,根长和株高较旧基质分别提高了 40.82%和45.34%,促长效果最为显著(P<0.05),对西瓜枯萎病防治效果达66.67%;整合添加量大于20%,根长和株高较旧基质分别降低了 10.21%和3.97%,抑制作用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建议整合菌剂可在西瓜定植时根部施用,添加量控制在10%以下,并结合防病药剂等其他措施才能达到对枯萎病的理想防效.


福建太子参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福建省柘荣县太子参黑斑病常于每年4—6月份的多雨季节暴发,为太子参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对该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明确太子参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依据柯赫法则对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鉴定为链格孢属致病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其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产孢表型特征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类似,且由ITS、tef1、gapdh、endoPG、Alta1、OPA10-2和KOG1077这7个组成的串联序列在20个链格孢属真菌的系统发育树上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聚为一支,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贝叶斯后验概率1.00。生物学特性表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8,最适培养方式为24 h暗培养,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均为50℃处理10 min。由A.gaisen引起的太子参黑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可为太子参叶斑类病害的诊断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太子参 黑斑病 梨黑斑链格孢 多基因序列分析 生物学特性


橄榄果实转录组SSR和SNP/InDel位点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特征,挖掘不同类型橄榄果实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可为其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充分成熟的长营和惠圆橄榄果实为材料,经总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后采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MISA 1.0和GATK3软件分析转录组的SSR、SNP和插入缺失标记(Indel)位点特征。结果在橄榄果实转录组的10 124条unigenes上鉴定到13 935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22.98%,平均每1 kb序列出现0.25个SSR位点,平均长度为14.34 bp;其中,单碱基重复基元类型的SSR位点数量最多(占比66.80%),长度为10~64 bp,平均长度为12.85 bp,重复基元的重复次数集中在9~12次,频率最高的基元为A/T(占比66.67%);六碱基重复基元类型的SSR位点数量最少(占比0.47%),长度为30~54 bp,平均长度31.76 bp,基元重复次数集中在5~8次,频率最高的基元为AGATGG/ATCTCC(占0.04%)。在橄榄果实转录组中共检测到284 992个SNP位点,平均每1 kb序列含有5.21个;其中,转换类型的SNP位点数量为166 162,包括C/T和A/G两种;颠换类型的SNP位点数量为118 830,包括A/T、A/C、T/G和C/G四种。此外,橄榄果实转录组中共挖掘到18 548个InDel位点,平均每1 kb序列存在2.95个,其中含有1个InDel位点的unigenes数量最多(7853条);通过比对预测发现,含有最多InDel位点的unigene可能是胼胝质合成酶基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转录组测序可有效开发橄榄SSR和SNP/InDel标记,不同性状橄榄果实中存在丰富多样的SSR位点且广泛分布SNP/InDel位点。该研究结果为橄榄果实性状鉴定标记的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关键词: 橄榄 转录组 简单重复序列 单核苷酸多态性 插入缺失标记


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的影响及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变化特征的影响,在闽东南蔬菜主产区连续进行7年四季豆-芥菜-早稻/豇豆轮作结合推荐施肥/习惯施肥模式的一年三熟制定位试验。根据试验年限内土壤pH实测值,构建土壤pH值变化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7年定位试验期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VR+RF)的土壤pH均值为5.24,显著高于菜-菜-菜连作结合推荐施肥(VV+RF)或习惯施肥(VV+FP),但与菜-菜-稻轮作结合习惯施肥处理(VR+FP)无显著差异。TPGM(1,1)灰色模型分析显示,VR+RF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为0.065个pH/年,但VV+RF、VR+FP和VV+FP三个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分别是VR+RF处理的2.077、1.215和2.231倍。灰色预测还表明,未来5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将比基础土壤分别下降0.56和0.67个pH单位;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则将比基础土壤pH值分别下降1.05和1.13个pH单位。综上,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的生产模式是减缓当地菜田土壤酸化的有效耕作管理措施,对菜田土壤培肥具有重要生产价值。本研究结果为耕地土壤酸化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