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疏浚泥悬浮液和浸出液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的急性毒性及热应激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了洋山航道工程疏浚泥悬浮液和浸出液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大眼幼体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1)大眼幼体死亡率随着悬浮液和浸出液配比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浸出液对大眼幼体的96 h半致死配比浓度φ(LC50)为1 294.66 m L·L-1,安全配比浓度φ(SC)为129.466 m L·L-1;悬浮液对大眼幼体的96hφ(LC50)为996.17 m L·L-1,φ(SC)为99.617 m L·L-1。(2)大眼幼体的蜕皮率随着悬浮液和浸出液配比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体积配比浓度下,浸出液处理组蜕皮率略高于悬浮液处理组。悬浮液抑制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的蜕壳,而浸出液抑制新壳的硬化。(3)浸出液和悬浮液胁迫24 h后,大眼幼体肌肉中HSP70表达量迅速升高,浸出液和悬浮液最高配比浓度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各处理组HSP70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值;96 h后各处理组表达量有所降低,最高配比浓度组HSP70表达量降幅明显(P<0.05),对照组表达量仍继续上升。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疏浚泥 蜕皮率 HSP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2013渔季CCAMLR 48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时空分布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1–9月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荣海"轮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3n mile/h拖曳获得的产量作为CPUE指标,对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月的月均CPUE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各渔区中平均CPUE值以48.1区最高,为(25.12±31.04)t/h;48.3区最低,为(11.49±12.06)t/h;CPUE值的波动幅度48.1区大于48.2和48.3区。48.1区的南极磷虾群主要分布于0–100 m水层,CPUE值以25–50 m水层为最高;48.2区虾群主要分布于50–150 m水层,CPUE值以100–150 m水层最高;48.3区虾群主要分布于100–250 m水层,CPUE值以200–250 m水层最高。海底深度<500 m的近岸海域是磷虾主要集群分布区和商业捕捞渔场,以水深<250 m的浅水区渔场虾群密度最大,平均CPUE值为(17.54±35.26)t/h,水深250–1500 m的深水区渔场平均CPUE值变化较小,在12.0–14.0 t/h之间波动,但水深>1500 m时,平均CPUE值降到(9.62±9.54)t/h。作业渔场的表温SST主要集中在-1–2℃,当SST为-1–0℃时,平均CPUE值最高。探捕调查发现了5个主要的磷虾集群,集群时间可达30 d以上,但集群密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调查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商业捕捞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拖网调查 CPUE指数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K_3对西伯利亚鲟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维生素K3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5.14 g左右的西伯利亚鲟630尾,分为7组,投喂分别添加0、5、10、20、40、80、2000 mg/kg的甲萘醌烟酰胺亚硫酸盐(MNB)饲料,测得到甲萘醌(维生素K3)实际含量为0、2.88、4.84、10.08、26.42、40.86、990.00 mg/kg(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饲养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西伯利亚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影响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以26.24 mg/kg维生素K3组最高,990.00 mg/kg维生素K3组最低;与对照组相比,10.08、26.24 mg/kg维生素K3组西伯利亚鲟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990.00 mg/kg组显著低于2.88、4.84、10.08、26.24 mg/kg组(P<0.05);4.84、10.08、26.24 mg/kg维生素K3组肾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4.84、10.08、26.24、40.86 mg/kg组肾脏T-AOC能力显著提高(P<0.05),990.00 mg/kg组肾脏GSH含量和T-AOC能力显著低于4.84、10.08、26.42、40.86 mg/kg组(P<0.05);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肝胰脏和肾脏SOD及MDA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对西伯利亚鲟的生长也无影响;以肝胰脏和肾脏的T-AOC为指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到西伯利亚鲟对维生素K3的需要量分别为19.79、24.57 mg/kg(饲料)。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维生素K3 生长 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鲅科(Polynemidae)鱼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生物学杂志 2015 CSCD

摘要:马鲅科(Polynemidae)鱼类为名贵的海产鱼类,全世界共有8属约41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介绍了马鲅科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地理分布、几种常见马鲅科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对马鲅科鱼类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马鲅科 研究现状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底拖网作业三类主要渔获物的时空关系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海洋捕捞渔获物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这三类生物共存于一片水域,同处一个生态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如捕食与被捕食、生存空间竞争等。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与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和国内要求,将各种生物、群落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基于生态系统管理与研究的基本途径,而目前多数研究还是将三类生物分开,缺少三者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根据2000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调查数据,就三类生物的主要分布区域水平空间关系、三类生物空间分布的距离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三类生物主要分布区域存在空间分离趋势,且该趋势随着三类生物集中区域的聚集程度越高,空间分离的现象越为明显,这种分离特征可能是三类生物相互竞争、相互适应、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位分化现象。四季三类生物的空间分布距离,呈现出春夏季距离远、秋冬季距离近的特点;可能是由于春夏季是多数鱼类的产卵繁殖期,其分布水域主要聚集在产卵场或育卵场,而其它生物无显著聚集或聚集水域不同,从而导致鱼类与其它生物之间的距离增加;而秋冬季是多数鱼类的索饵和越冬洄游季节,分布水域相对分散,从而导致三类生物之间的距离相对近。三类生物的空间分布距离,呈现出头足类与鱼类距离近、鱼类与甲壳类和甲壳类与头足类距离相对远的特点;可能是由于三类生物的不同活动能力所导致,甲壳类活动能力差,一般处于海洋最底水层,头足类活动能力强于甲壳类,能活跃于多个水层,但其游泳能力具有间歇性特点,而鱼类活动能力最强,能长期持续在多水层之间游动。活动能力导致鱼类与头足类的空间交叉区域较多,因而距离较近;而甲壳类与鱼类和头足类的交叉区域较少,因而距离较远。三类生物空间分布的分离特征对于渔业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适当引导不同作业渔船在不同水域进行生产,从而能减少或避免渔船为争夺渔场而发生的纠纷和摩擦。

关键词: 东海 底拖网 三类渔业生物 时空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天河二号”的水产病原生物信息分析平台构建及其在水产病原分析中的应用

遗传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生命科学的关键组成,生物信息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然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的构建需要高性能计算机而非普通的个人电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生物信息学在水产科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基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构建了水产病原生物信息分析平台。该平台由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3个功能模块组成。为了验证该平台的实用性,以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为例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Blast检索、GO和Inter Pro注释,鉴定了约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johnsoniae)M168株的功能基因并对其进行了注释。通过同源模建,构建了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HZ-08的5个小节段的蛋白结构模型。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外膜蛋白A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并观察了平衡过程中系统温度、总能量、均方根偏差和环区构象的变化。以上结果均显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的水产病原生物信息分析平台。此项研究将为其他学科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的构建提供思路和线索。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天河二号 水产病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幼鱼的效果比较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江野生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约150~400 g)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比较试验。每种驯养条件下的试验鱼均按规格分2组进行驯养。封闭循环水系统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11.48 kg/m3和17.65 kg/m3,驯养时间为279 d,平均水温为(14.5±3.4)℃。船体网箱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40 kg/m3和7.06 kg/m3,驯养时间244 d,平均水温为(20.0±3.1)℃。所有试验鱼均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试验鱼的成活率分别为97.75%和83.78%,且大规格试验鱼比小规格试验鱼成活率略高。封闭循环水系统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8%/d和0.11%/d,船体网箱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7%/d和0.21%/d。船体网箱试验鱼的丰满度总体大于封闭循环水系统的试验鱼。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全年未暴发重大疾病,船体网箱中暴发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结果表明,封闭循环水系统驯养圆口铜鱼的成活率高但生长较慢,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生长优势明显但易遭受疾病侵袭。综合而言,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养殖均是当前比较可行的圆口铜鱼驯养方式。

关键词: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驯养 封闭循环水系统 船体网箱 生长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鲇染色体组型

动物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染色体组特征,为兰州鲇的细胞遗传学和人工育种研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以兰州鲇培养肾细胞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分析了兰州鲇的染色体组型。兰州鲇的染色体数2n=58,核型公式为2n=20m+18sm+16st+4t,染色体总臂数(NF)为9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兰州鲇在鲇属鱼类中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关键词: 兰州鲇 染色体数目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密度养殖彭泽鲫造成雄鱼较多的分子机制及成因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将同一批经雌核发育产生的F1彭泽鲫仔鱼(Pcc)分别置于实验室和池塘进行养殖,发现实验室养殖缸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本研究为验证雌雄比例是否与密度有关,采用F1彭泽鲫雌鱼经人工雌核发育技术繁育出PccF 2,分高、低密度在实验室进行养殖,并比较了高、低养殖密度下雌雄鱼中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PccF 2高、低密度养殖组中,雌鱼中dmrt1c、抗缪勒氏管激素基因amh、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a的表达显著高于雄鱼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雌鱼中dmrt1a、dmrt1b、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bhsd)、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1bhsd2)、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a1(cyp17a1)和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表达显著低于雄鱼中对应基因的表达。实验室不同密度养殖、不同性别PccF 2彭泽鲫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为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可能造成雄鱼过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性腺分化相关基因 雌雄激素受体 类固醇合成酶类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综合症病毒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ESE-Quant tube scanner检测平台,建立了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用于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检测;并在此基础上,与巢式PCR、Real-time PCR和其他已发表的4种LAMP方法在检测灵敏度、实际应用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在63℃恒温反应30min可检测到最低为105倍稀释的基因组DNA模板,与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相当,高于巢式PCR和其他已发表的4种LAMP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而且特异性较好,与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等5种常见对虾病原DNA均无交叉反应。通过构建质粒进一步进行灵敏度测试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度为24个拷贝质粒DNA,检出时间亦为30min。通过对66份待检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为7.57%,准确率为100%,高于其他WSSV的检测方法。因此,研究建立的WSS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可以直观、实时地观察反应的进行情况,适合对虾养殖现场及诊断实验室的WSSV快速检测。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 实时荧光LAMP ESE-Quant tube scanne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