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东海近海沉积物自然粒度中镉和铅的赋存特性及潜在生态风险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8月对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东海海域的调查,采用沉积物分级萃取及风险评价的方法,研究沉积物中镉和铅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生态风险,揭示镉和铅各赋存形态的环境学特征和影响其存在形态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及不同形态特征条件下生态风险的差异,为今后进一步的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海水中不同站位间,Pb质量浓度差异较大,高值区出现在杭州湾和长江口,平均质量浓度为1.42μg·L-1;Cd质量浓度则变化不大,南部海域略高于北部,平均质量浓度为0.085μg·L-1。沉积物中Pb高质量分数区在外海泥质区G2(44.64 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32.29 mg·kg-1,与黏土、粉砂等细粒度呈显著正相关;Cd的高质量分数区在北部近岸镇海甬江河口附近E1(0.83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0.29 mg·kg-1,与粒度无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以大气沉降为重要来源的Pb易在细粒度的泥质区富集,Cd较易受人为输入的影响。形态分析表明,Cd和Pb的活性形态明显大于残渣态,且优势形态都是碳酸盐结合态。风险评价表明,富集因子的平均值EFPb>EFCd>2,Cd在各站位的富集因子差异较大,在长江口近岸A1(EF=3.59)和杭州湾近岸E1(EF=6.11)出现极大值。从形态角度评价,Cd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个别近岸站位有重污染,外海无污染;Pb在南部外海属中度污染,其他基本上属轻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Pb以大气沉降为主要输入途径,平均污染较为严重,整体上Pb污染的潜在风险程度较高;而个别近岸站位达到重度污染的Cd,受人为污染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形态 生态风险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对底质颜色和光照强度的选择行为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鳗苗对底质颜色和光照强度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在室内光照(88 lx)和黑暗(0.3 lx)条件下,鳗苗在个体和群体实验中对黑、白底质颜色的选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对黑色底质有明显偏好。鳗苗对4个光照强度梯度:6 000~12 000 lx(A区)、700~1 400 lx(B区)、60~150 lx(C区)和5~10 lx(D区)的选择性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中个体和群体在D区活动的时间和数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表明日本鳗鲡鳗苗对5~10 lx的弱光有明显趋性。由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趋向黑色底质和弱光环境的结果推测,长江口鳗苗可能营底栖生活,白天强光照期间栖息于河口区光照强度较低的底层,并于夜间借助潮汐能进行溯河洄游,同时具有躲避敌害、避免被捕食的作用,以尽快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并成功快速进入淡水水域育肥。

关键词: 日本鳗鲡 鳗苗 行为 底质颜色 光照强度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营养对两种红树植物根际去除柴油污染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沙培试验4个月,研究了在不同氮营养水平下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le)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对柴油污染的修复作用,并探讨了氮营养对秋茄和桐花树在柴油污染暴露情况下的生长影响,以及对柴油污染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污染对红树植物秋茄和桐花树的生长具抑制作用,柴油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且对根部的抑制作用比对地上部显著,增加氮营养水平可以促进红树植物对高浓度柴油污染的耐受性。在各种污染水平下,柴油中总石油烃在秋茄和桐花树的非根际区去除率为72%~80%,在根际区则高达90%以上。相同污染水平下,增加氮营养水平可有效促进秋茄和桐花树根际对柴油的生物去除效率。

关键词: 秋茄 桐花树 根际 柴油去除 氮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由25℃转移至14℃、15℃、16℃、17℃和18℃条件下处理96h,测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探讨了温度骤降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除14℃组外,其余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4℃组,SOD和GPX活性在3 h时达到最高值,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持续下降,在96 h时达到最低;14℃组CAT活性在处理后持续降低,在12 h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并在9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处理组中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终各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温度骤降能激活点篮子鱼幼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消除低温应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但肝脏内MD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点篮子鱼仍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在14℃时,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25℃及其余温度处理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此实验条件下鱼体不能适应14℃的温度。

关键词: 点篮子鱼 温度 肝脏 抗氧化酶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应激下吉富罗非鱼生化指标与氨氮排泄水平的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研究低温应激对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生化指标与氨氮排泄水平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232±10)g的吉富罗非鱼作为试验对象,降温速度1℃/h,设定(24.5±0.2)℃对照组和低温(14.3±0.8)℃冷应激试验组,每组设定3个平行组,于试验第0、4.5和24 h时统计试验鱼成活率,测定试验鱼生化指标及水体p H、氨氮含量。结果表明,水温降至应激温度的第0 h,试验组罗非鱼血糖、肌糖原、乳酸水平均有上升,其中肌糖原上升显著。水中氨氮水平也有所增加,但不显著。该应激影响在24 h后通过罗非鱼自身调整消除,各生化指标最终趋于稳定。因此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该降温速度和暂养温度下短时间内暂养200 g左右的罗非鱼是安全的,对鱼体健康并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低温应激 生化指标 氨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家系水平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保种群体出肉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家系水平上比较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保种群体出肉率的差异,评估出肉率性状的选择潜力,寻找替代出肉率的间接选择性状,可为出肉率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技术参数。2012年,保种群体养殖350 d后,测定42个家系(2094尾凡纳滨对虾)的8个表型性状(净肉重、体重、头胸甲长、腹节长、头胸甲-腹节长、体长、全长、肥满度),然后将虾杀死,剖取虾肉,计算出肉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家系间出肉率的差异;计算各表型性状与出肉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表型性状对出肉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家系出肉率的均值为(53.59±3.26)%,分布范围为50.25%-59.51%,变异系数为6.08%,家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8个表型性状中,与出肉率的相关性最高的3个性状分别为净肉重(r=0.478)、头胸甲-腹节长(r=0.376)和腹节长(r=0.370);在表型性状对出肉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包括头胸甲-腹节长、体重和头胸甲-腹节长/全长3个性状,预测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172。本研究首次在家系水平上表明,凡纳滨对虾保种群体家系间出肉率差异显著,但遗传变异度较低,为提高遗传进展,需进一步持续收集外部种质资源群体,并对出肉率进行家系间和家系内选择,以便获得期望的遗传进展。已测定表型性状与出肉率均处于中低度线性相关水平,初步获得与出肉率中度相关的间接选择性状;已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出肉率的准确度较低,因此,应进一步采用新的技术如超声波、核磁共振等,测定肌肉横截面积、腹节周长等新的性状,提高预测出肉率的准确性。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家系 出肉率 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鲻网围分隔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池塘中构建围网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单养及对虾-鲻(Mugil cephalus)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特征。围网内鲻放养量依次为0(M0)、250(M 250)、500(M500)和800(M800)尾。结果显示,池塘浮游植物共计7门39属65种,其中绿藻门最多(21属33种),蓝藻门次之(7属17种),细胞丰度随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养殖池塘藻类以小球藻为主(50%以上)。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绿藻丰度普遍高于对照组,蓝藻丰度反之。M250组绿藻丰度最高而蓝藻最低,且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P<0.05),其多样性指数在养殖末期居各组最高。养殖前中期高密度鲻组(M500、M800)浮游植物藻相较优,后期则以低密度鲻组M250最优。研究表明,虾塘围网混养鲻可有效提高池塘中绿藻密度,降低蓝藻密度,增加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

关键词: 对虾 围网 混养 浮游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检测及不同毒力基因型菌株对剑尾鱼的致病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的4种主要胞外毒力因子(气溶素、溶血素、胞外蛋白酶和细胞毒性肠毒)设计合成4对引物,对2008—2009年广东、江西两省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检测,评价菌株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其毒力强弱。60株临床分离株中,具有4种毒力基因(aer+hly A+epa+act+)的菌株占58.33%(35/60),是主要毒力基因型;其他25株的毒力基因有不同数量缺失。不同基因型的代表菌株对剑尾鱼攻击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之间表现出协同作用,aer+hly A+epa+act+型的毒力最强,对剑尾鱼的致死率最高。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气溶素 溶血素 胞外蛋白酶 细胞毒性肠毒素 毒力基因 剑尾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鱼籽酱(Huso dauricus × Acipenser schrenckii)冷藏期间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养殖鲟鱼籽酱在冷藏条件(0℃)下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鲟鱼籽酱脂肪总体组成为:23.03%饱和脂肪酸(SFA),33.6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33.0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富含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3))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营养价值非常高。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升高,不饱和脂肪酸(UFA=MUFA+PUFA)含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降低明显(p<0.05),由此表明,仅低温冷藏不能保持鱼籽酱的脂肪酸营养品质。此外,在鲟鱼籽酱贮藏3月后,MUFA和PUFA出现显著性减少,且到贮藏5月时,分别从3月时的36.79、32.43降到34.83、31.86。由此可初步认定为3~5个月为鲟鱼籽酱冷藏时质量控制的关键时间段。

关键词: 养殖鲟鱼 鱼籽酱 冷藏 脂肪酸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背鲈头肾和脾脏的形态组织学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头肾和脾脏的组织学结构,以充实该鱼类免疫器官的比较解剖学、组织学等基础资料,为深入研究驼背鲈生物学及其养殖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常规采集驼背鲈的头肾和脾脏,经石蜡切片及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驼背鲈头肾位于食道背面、胸腔内咽退缩肌之上,其外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性被膜,属于淋巴样实质组织,无肾单位及明显小梁,分为红细胞聚集区和白细胞聚集区,其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血管和血窦组成,其间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驼背鲈脾脏位于胃后方、肠的前部背面,表面也覆盖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性被膜,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混合排列组成,小梁不明显,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血细胞及粒细胞,有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中的动脉、静脉及神经束互相结伴而行。【结论】驼背鲈头肾是机体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而脾脏具有很强的血液过滤及储存功能。

关键词: 驼背鲈 头肾 脾脏 形态特征 组织学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