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鸢乌贼两个群体间角质颚形态差异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角质颚具有形态特征稳定、良好的信息储存和耐腐蚀等特点,是开展头足类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硬质材料之一。于2012年9月用灯光罩网船采集南海鸢乌贼样品,共采集角质颚1 325对,对其12个形态参数进行生物学测量,以胴长(ML)数据进行校正后,对中型群(MFS)和微型群(DFS)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了不同群体的判别函数。均数差异性检验表明:MFS群体不同性别的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存在显著差异(P<0.01);DFS群体不同性别的UHL、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LHL、下翼长(LW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群体雄性的角质颚UHL、上喙宽(URW)、ULWL、UWL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群体雌性的角质颚UH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MFS群体的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在UHL/ML和URL/ML,DFS群体主要集中在ULWL/ML、UCL/ML、LRL/ML、LRW/ML和URW/ML。以性别为区分,利用角质颚对2个群体分别建立判别函数,正确率均达到65%以上,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学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具有一定可信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盐度和NaHCO_3碱度对松浦镜鲤、方正鲫的孵化及其仔鱼存活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NaCl盐度(0、1、3、5、7、9)和NaHCO3碱度(1.00 mmol/L、10.00 mmol/L、15.85 mmol/L、25.12 mmol/L、39.81 mmol/L、63.10 mmol/L)对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与方正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仔鱼24 h和48 h存活率的影响。1盐度实验结果,松浦镜鲤在盐度为0、1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为72.40%±6.09%;在盐度0~3时,孵出仔鱼畸形率较低,平均为6.02%±1.87%,48 h存活率较高,平均为94.99%±6.44%。方正鲫在盐度0~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为68.03%±15.44%;在盐度0~5时,孵出仔鱼畸形率较低,平均为7.95%±3.24%,48 h存活率较高,平均为88.52%±9.19%。2碱度实验结果,这两种鱼的孵化率在碱度1.00~25.12 mmol/L时较高,松浦镜鲤平均为47.96%±8.43%,方正鲫平均为66.23%±18.11%。畸形率在碱度1.00~15.85 mmol/L范围内较低,松浦镜鲤平均为12.47%±3.77%,方正鲫平均为12.46%±8.44%。48 h存活率在碱度1.00~15.85 mmol/L时较高,松浦镜鲤平均为96.16%±5.04%,方正鲫平均为85.62%±3.73%。综合各项指标,松浦镜鲤和方正鲫人工孵化用水建议盐度控制在3以内,碱度控制在15 mmol/L以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生长激素基因cDNA克隆、表达及免疫荧光定位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的功能,合成了达氏鲟垂体SMART c DNA,克隆得到GH全长c DNA序列。达氏鲟GH全长c DNA序列为1008 bp,由52 bp的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编码214个氨基酸的645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11 bp的3′UTR构成。运用GH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达氏鲟与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一致性要高于真骨鱼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达氏鲟GH m RNA主要在垂体和下丘脑中表达,且垂体中GH的表达量约为下丘脑的110倍;Western-blot研究结果与q RT-PCR一致,仅在垂体和下丘脑中检测到生长激素蛋白,且垂体中GH的表达量远高于下丘脑。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GH主要定位于垂体中部,下丘脑中也有少量荧光信号;苏木精-伊红组织切片染色研究表明,GH主要是由嗜酸性的生长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研究为深入研究脊椎动物生长激素基因的进化和人工养殖达氏鲟的生长调控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达氏鲟 生长激素 q RT-PCR Western-blot 荧光免疫组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和底拖网调查资料,评估了南沙南部陆架区(4°N~6°N)春(3月~4月)、夏(6月~7月)、秋(9月~10月)、冬(11月~12月)4个季节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结果表明,2013年春、夏、秋、冬季声学资源评估种类分别为146、121、77、60种,所有评估种类资源量密度(均值±标准差)和资源量分别为(11.10±14.43)t·nmile-2和3.64×105t、(19.60±21.46)t·nmile-2和4.83×105t、(8.70±3.87)t·nmile-2和2.23×105t、(11.91±11.44)t·nmile-2和2.13×105t。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为各季节最重要的经济种类,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30%。分析了鱼类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积分值随水深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 声学评估 资源量密度 海里面积散射系数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长生长指标方面,依次为杂交F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10-11、13月龄时,累积体重值依次为杂交F1>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体重和体重生长指标方面,增重依次为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七带石斑鱼的肥满度始终最高,杂交F1次之。研究表明,杂交F1体长生长速度最快,且在11月龄前的体重生长速度最快;云纹石斑鱼在11月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其他两个群体;每月体长、体重生长值的超亲优势率分析显示,杂交F1在14个月的生长中表现出杂种优势。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七带石斑鱼与杂交F1同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棘头梅童鱼7个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COⅠ序列为遗传标记分析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7个地理群体(江苏连云港、江苏大丰、上海崇明、浙江舟山、浙江温州、福建宁德和福建厦门)的遗传结构特征.在7个群体209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序列中共检测到44种单倍型.7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16±0.112)~(0.720±0.0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10±0.000 35)~(0.004 44±0.001 64).两个组群的AMOVA分析显示,南北两个组群分析组群间的变异为40.10%(P<0.01),组群间群体间的为-0.15% (P>0.05),群体内为60.05% (P<0.05),这与基于单倍型构建的NJ树、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的结果均表明棘头梅童鱼群体具有明显的谱系结构,以温州为分界点,温州以北为北方类群,以南则为南方类群.两群体之间的基因流数据表明南方与北方类群的基因交流受阻,结合各方面资料,推测更新世的演化历史因素为棘头梅童鱼南北分支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自身的生活习性则是南、北类群内部无明显分化的原因.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棘头梅童鱼野生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棘头梅童鱼种质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温度及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分别在18、25和35℃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不同的氮磷浓度组,进行了2种藻的单独培养试验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低营养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0.1和0.5 mg/L)平裂藻在3种温度下基本停止生长,高营养盐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1.0和1.5 mg/L)除18℃1.0 mg/L组停止生长外,其余均能正常生长增殖,且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25℃>18℃>35℃,1.5和1.0 mg/L浓度组细胞生长差异不显著。栅藻在纯培养条件下,细胞密度总体表现为随着营养盐浓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18℃>25℃>35℃。在混合培养试验中,除35℃、1.5 mg/L组平裂藻对栅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大于栅藻对平裂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外,其余试验组均表现为栅藻受平裂藻影响较小。在混合培养体系中,0.1 mg/L组平裂藻仍基本停止生长,0.5 mg/L组受栅藻的刺激作用,生长优于纯培养体系。1.0和1.5 mg/L组均受栅藻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cyclinH基因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clin H是细胞分裂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子,研究斑节对虾cyclin H对阐明斑节对虾卵巢发育机制有重要意义。构建了斑节对虾cyclin H的重组表达质粒p ET21a/cyclin H,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进行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并用亲和层析技术进行纯化,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质谱联用分析诱导和纯化结果。结果表明,斑节对虾cyclin H重组蛋白获得了表达,纯化的蛋白经鉴定为cyclin H重组蛋白;在22℃和37℃培养条件下,重组蛋白在LA和YTGA两种培养基上均能被诱导表达;22℃条件下,部分融合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在37℃培养条件下LA培养基获得较好的效果,且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隶属于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大水系[1]。中华绒螯蟹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目前,中华绒螯蟹的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开展已造成不同水系种质资源严重混杂[2,3]。因此,为深入了解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特征和种质差异,有效管理利用和保护中华绒螯蟹资源,对不同水系中华绒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线粒体控制区 单倍型多样度 核苷酸多样度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染排放尾水对几种海洋生物幼体的毒性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某印染工业园区印染排放尾水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以甲壳类(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鱼类(半滑舌鳎、鲻鱼)、贝类(缢蛏)、螺类(泥螺)幼体为实验对象,在96h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毒性单位分级体系、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研究了印染排放尾水对海洋生物幼体的毒性。结果表明,本实验印染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仅苯胺的含量超过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余水质指标均符合两类排放标准。本实验的印染排放尾水对受试海洋生物幼体的96h-LC50顺序为:半滑舌鳎>脊尾白虾>鲻鱼>三疣梭子蟹>缢蛏>泥螺;对受试生物幼体的毒性单位平均值为4.16,属于中毒水平;对受试生物幼体的潜在生态毒性值为4.72,属于高毒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