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竹黄子座形成及菌丝体发酵产生竹红菌素A的基本营养条件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碳、氮源对竹黄子座形成过程和无性菌丝体发酵产生竹红菌素A的影响,对野生竹黄生长季节子座生长部位与非生长部位的碳、氮源含量差异,以及竹黄菌丝体发酵产生竹红菌素A对碳、氮源的不同需要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竹黄生长部位能提供丰富氮源可能是其组织特异性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碳源浓度有利于提高菌丝体生物量,但不能提高竹红菌素A的含量;本试验条件下使用有机氮源能获得更好的菌丝体生长,但无机氮源NH4NO3和(NH4)2SO4对提高菌丝体重及竹红菌素A含量有更好的贡献。


高抗性家蚕新品种贵蚕9号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选育高抗性家蚕新品种,为贵州省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蚕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育种目标,选择13个二化性带多化性血统的家蚕纯种材料,经2年5代人工高温多湿逆境定向培育改良,同时组配多对杂交组合,在人工高温多湿逆境条件下比较试验,选育出了贵蚕9号。[结果]经2年3次室内鉴定,贵蚕9号的4龄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种两广二号高4.23%和5.45%,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分别比对照高4.54%、5.60%和0.24%。经3县2个蚕期区域试验,克蚁收茧量比对照高6.78%,克蚁产值比对照高6.54%。经3县1个蚕期生产试验,克蚁收茧量比对照高5.71%,克蚁产值比对照高2.97%。经茧丝质检测,贵蚕8号粒茧丝长900.0 m,比对照长3.57%;解舒丝长759.7 m,比对照长4.43%;解舒率和出丝率分别为84.5%和44.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0.8和0.9个百分点;茧丝纤度比对照低0.1 D;洁净和清洁与对照一致,均为100分。[结论]贵蚕9号适宜贵州南部地区高温多湿条件下饲养。


贵阳市奶牛小区奶牛繁殖性能调查
《畜牧与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就贵阳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某奶牛小区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奶牛养殖小区2007—2009年的平均年受胎率为83.0%,产犊间隔时间为(427.00±3.36)d,产后子宫复旧时间为(39.94±1.72)d;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及死胎的发病率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乳房炎和肢蹄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的趋势,且该奶牛养殖小区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及肢蹄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该小区的经济效益。


几种热带豆科饲用灌木在贵州南部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引进7个豆科饲用灌木在贵州南部地区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贵州南部地区能正常开花结实的有多花木蓝、羽叶决明、木豆、猪屎豆和云南羊蹄甲等5个品种;抗旱、耐瘠薄、鲜干草产量、种子产量较高的品种为多花木蓝(年均鲜干产量为54.24 t/hm2和16.49 t/hm2,种子产量为2 430.04 kg/hm2)、羽叶决明(年均鲜干产量为31.54 t/hm2和6.47 t/hm2,种子产量为1 727.53 kg/hm2)、木豆(年均鲜干产量为15.44 t/hm2和4.90 t/hm2,种子产量为2 345.89 kg/hm2),其粗蛋白质含量为16.77%~26.07%,是贵州南部地区值得推广利用的优良豆科饲用灌木。


贵州湄潭茶区茶叶机械采摘的技术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提高茶叶采摘质量,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和东南茶场进行机械采摘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宗茶生产过程中,不同采摘方式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永兴茶区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东南茶场夏秋茶生产的采摘间隔期为15~18 d,不同时间气候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日照时数、湿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使相同间隔期内采下的芽叶质量相差甚大,确定采摘适期应考虑这几个气象要素的变化;茶园营养水平对原料质量影响大,适当提高目前湄潭茶区施肥量,改进施肥方法,对获优质机采原料有好的保证。


不同分解“牛粪+秸秆”发酵剂对蚯蚓产量的影响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11
摘要:最近几年,贵阳周边县市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发展迅猛,随着奶牛养殖高度集中,奶牛场产生的数量巨大的奶牛粪便,远远超过养殖场周边土地的吸纳能力,从而对周边的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