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AFLP标记技术评价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英文)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9对AFLP引物扩增出193条带,其中,73条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38%。每对引物检测出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5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1。基因多样性、香农指数和遗传差异分别为0.25、0.62和0.39。在遗传相似系数0.66处,所有的甘蓝型油菜可分为3个类群,遗传相似系数表明,橄榄型油菜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种质性状或来源关系不明显。


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核不育两型系237 AB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转育过程中,采用多亲本复合回交方法,可在任何世代加入优良亲本,可在呈1不育∶3可育分离的任何世代中进行成对兄妹交筛选新的两型系,可操作性强。同时可使选育的新不育系具有多个优良亲本的性状、长势强、耐湿抗病、配合力好等优点。组配的组合杂种优势明显,抗病性较强。育成品种的平均产量为168.09 kg/667m2,平均比对照增产8.09%,产油量平均为70.6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54%。


磷肥对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灌浆成熟期过程中品质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11
摘要: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试验材料,研究磷肥对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灌浆成熟期过程中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量与杂交油菜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芥酸、硫苷、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5个品质性状与施磷量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含油量、种子蛋白质含量、油酸、硬脂肪酸、廿碳烯酸5个品质性状与施磷量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品种表现不一样。从灌浆至成熟期,含油量逐渐增加,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种子蛋白质含量是逐渐减少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油酸是逐渐增加的,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廿碳烯酸4个品质性状从灌浆至成熟期是逐渐减少的,芥酸、硫苷、硬脂肪酸3个性状在2个品种中的表现不一致。增施磷肥可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指数。油菜的高产保优栽培中可不必考虑施磷会对品质性状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只考虑土壤是否缺磷和油菜产量水平来确实施磷量的多少。


产铁载体PGPR菌筛选及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改进的CAS定性、定量方法,从16株PGPR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具有抗病原真菌作用的菌株,再利用平板对峙法将筛选出的5株PGPR菌与3种病原真菌进行拮抗试验。结果表明,LHS11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80%以上;其次是191对黄瓜枯萎病菌,抑菌率为74%,LHS11、191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效果相近,抑菌率分别为64%和65%。191和LHS11是抑菌效果较好的生防PGPR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产铁载体菌 CAS检测 拮抗作用 病原真菌 PGPR菌株


烯啶虫胺在苹果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在苹果上合理使用烯啶虫胺,建立了简便、快速、准确测定烯啶虫胺在苹果和土壤中残留的方法,分析了烯啶虫胺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苹果和土壤中残留分析的平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4.06%~91.77%、82.27%~90.27%和2.65%~5.50%、1.76%~6.23%。施用450 g/hm210%的烯啶虫胺水剂后21 d,苹果中烯啶虫胺残留量可降低至0.02 mg/kg以下,低于我国和欧盟等国对苹果中烯啶虫胺最大残留限量要求,烯啶虫胺在苹果上使用安全。


贵州21份玉米优质种质资源的SSR标记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优质玉米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给贵州玉米优良杂交组合的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和基础,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SR)技术对21份贵州玉米优质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的20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出97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11个,平均4.85个。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介于0.19~0.78,平均为0.53。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22~0.63,平均为0.43。


高产、耐寒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406的特征特性及其生产技术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稻组合Ⅱ优406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耐寒恢复系G406与不育系Ⅱ-32 A配组育成的,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耐寒杂交水稻新组合。1产量Ⅱ优406于2006年参加贵州省中稻晚熟组的预备试验,4个试点平均产量621.1 kg/667 m2,比对照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