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是掌握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作物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依据。该研究以黑龙江肇东市为研究区域,以高空间分辨率RapidEye影像为遥感数据,基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肇东市2011年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布,利用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进行了线状及细小地物扣除系数计算,实现遥感提取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精细提取,然后从面积数量和空间位置两个方面对遥感提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RapidEye数据提取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总体精度为97.00%,位置精度为96.15%,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在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中具有重要潜力,线状及细小地物扣除系数可以有效减小线状及细小地物对高分提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精度。
野生秋子梨(PyrusussuriensisMaxim)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野生秋子梨果实形态、香气物质及糖酸组分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为野生秋子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本资料。【方法】以迁地保存圃的35个野生秋子梨实生株系的果实为试材,以‘小香水’梨、‘京白’梨和‘南果’梨3个秋子梨栽培品种为对照,测量果实的纵径、横径、果形指数(纵径/横径)及单果重,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定性、定量分析果实的糖酸组分和香气物质。【结果】野生秋子梨各实生株系果实大小、香气成分总含量、各类香气成分种类数及其含量、主要香气成分分离比率与具体含量、各糖酸组分的含量、总糖以及总酸含量等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均在17%以上,各株系间差异明...
八大模式之四 北方露地中晚熟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技术规程
《中国瓜菜 》 2014
摘要: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四省均有较大的露地西瓜种植面积,是我国露地中晚熟西瓜的重要产区。仅黑龙江省,西瓜种植面积就达到13万hm2左右,产值18.2亿元上下。北方露地中晚熟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和过去的传统模式相比,关键的生产管理环节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和投入,生产出的西瓜产品更加安全,能充分满足消费者


金城乡长期耕作农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以克东县金城乡长期耕作农田黑土为样地,测试其土壤肥力以推荐适宜的施肥方案。结果表明:金城乡长期耕作农田属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部分集中在30~50g·kg-1,已下降到中等肥力水平;速效氮含量集中在0.157~0.207g·kg-1,属中等肥力;速效磷含量集中在0.04~0.09g·kg-1,速效钾含量集中在0.15~0.22g·kg-1,均属中等偏高肥力;从调查结果可知,该地区农户没有按目标产量法及测土配方进行平衡配比施肥,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07∶2.30∶1.00,且磷肥、钾肥使用量较高。


粒用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松花江沿岸的高粱素有红高粱之称,是享誉国内的酿造原料。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酿造技术的进步推动酿造业蓬勃发展,原料需求量逐年攀升,为黑龙江省高粱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黑龙江省2012年高粱种植面积约14万~15万hm2,总产量约60万~70万t。随着高粱新品种的不断推广,黑龙江省高粱种植面


两种主要油用牡丹光合特性及其微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植物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凤丹(Paeonia ostii)和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的光合特性及其微环境限制因素对于油用牡丹的栽培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选取凤丹和紫斑牡丹的原始集中产区安徽铜陵和甘肃兰州,对其光合特性及其微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在安徽铜陵凤凰山高温干旱期,叶片温度是其光合作用的最主要限制因素,叶片温度达到31℃时,叶片呼吸速率受到抑制;温度达到32℃时,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被逆转,温度达到33℃,出现生理性损伤。在甘肃兰州,空气相对湿度影响是紫斑牡丹光合作用特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决定光饱和点发育、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当遮荫的林缘生境和林窗生境是凤丹和紫斑牡丹生长的最适宜环境。


大豆根际解磷细菌的分离及筛选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解磷菌对于提高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利用PVK培养基对黑龙江省海伦、北安地区大豆根际土壤中的解磷细菌进行初筛,共分离得到8株具有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利用NBRIP培养基进行摇瓶复筛,培养3 d后,根据摇瓶中上清液的可溶性磷量的高低,筛选出5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其中海伦Ⅳ号的解无机磷能力最强,其培养液上清中的溶磷量可提高约10倍。研究中的技术体系可有效获得溶磷的细菌菌株,为进一步开发细菌磷肥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