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几种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介绍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例光唇鱼感染无乳链球菌诊治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特征,于2022—2023年进行4个季度的鱼类调查,并分析了该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到鱼类37种,隶属于5目7科27属,包含外来物种1种、杂交种1种,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共28种,鱼类物种组成以定居性、杂食性鱼类为主;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似鱎(Toxabramisswinhonis)和似鳊(Pseudobramasimoni)为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春季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秋季最高;ABC曲线分析显示,澄湖全年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秋季生物量-丰度曲线发生交叉,表明秋季澄湖受到轻微干扰。研究表明,澄湖鱼类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鲢、鳙增殖提高了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澄湖 鱼类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i-GLMM的应用对提高疾病性状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效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计算复杂度,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新型简化算法——分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Hi-GLMM)。采用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GBLUP)对正态基因组变量估计,获得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s),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逐个关联检验每个标记的加性效应。模拟与实际结果表明:Hi-GLMM可有效控制统计错误,提高二分类性状基因检测效率,并成功检测到与多种疾病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

关键词: 分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基因组估计育种值 二分类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背鲫繁育及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茴鱼属鱼类形态差异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中国现存茴鱼属(Thymallus)鱼类形态差异,以黑龙江茴鱼(T. grubii)、北极茴鱼(T. arcticus)、鸭绿江茴鱼(T. yaluensis)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 tugarinae)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度量法结合的方式,对茴鱼属鱼类的10项分节特征和32项标准化可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鸭绿江茴鱼全部分节特征与黑龙江茴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两两之间均存在5项以上分节特征差异显著(P<0.05)。(2)差异系数分析显示,除尾柄长/体长外,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之间形态特征差异均属种内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水平。(3)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项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17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第一、二主成分分别主要解释了茴鱼属鱼类之间的躯干部和头部差异,构建第一、二主成分散点图发现,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个体交叉程度较高且无法单独进行区分,下游黑龙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个体交叉程度次之,可以部分被区分开,仅北极茴鱼可以被单独区分开。(3)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4项标准化可量性状用于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个体被正确判入各自群体的判别率高达97.30%。(4)聚类分析显示,与黑龙江茴鱼相比,鸭绿江茴鱼与其相似度最高,下游黑龙江茴鱼次之,北极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相似程度最低。综合分析表明:(1)鸭绿江茴鱼不应被定为有效种,其学名应修订为黑龙江茴鱼。(2)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于其分节特征以及躯干部和头部的可量性状上。本研究将为茴鱼属鱼类的物种分类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北极茴鱼 下游黑龙江茴鱼 鸭绿江茴鱼 形态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情况,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多通道溶氧仪以及现场流水系统,测定了四角蛤蜊[壳长(35.89±1.61) mm]和光滑河蓝蛤[壳长(17.66±0.66) mm]的摄食、代谢等生理指标,分析了其能量分配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估算了辽东湾蛤蜊岗2种主要滩涂贝类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分别为(4.87±0.85) L/(h·g)和(6.46±2.25) L/(h·g),耗氧率分别为(0.94±0.45)mg/(h·g)和(0.22±0.14)mg/(h·g),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总吸收能分别为748.97~1 333.52 J/(h·g)和931.55~1 647.08 J/(h·g);2)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结合海域初级生产力及贝类滤水率,估算出辽东湾蛤蜊岗海域1龄(总湿重6.7 g)、2龄(总湿重9.3 g)和3龄(总湿重14.6 g)四角蛤蜊的养殖容量分别为57、47和34 ind./m2;1龄(总湿重0.14 g)、2龄(总湿重0.69 g)和3龄(总湿重1.25 g)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容量分别为346、143和99 ind./m2。四角蛤蜊的平均养殖密度已超出了该海域的养殖容量,而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密度尚存在一定的空间。研究结果为滩涂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蛤蜊岗 四角蛤蜊 光滑河蓝蛤 能量收支 养殖容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段长江江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探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于2021年秋季至2023年夏季在长江安庆段(安庆市程营村-凤凰码头)开展了2个周年共8次目视考察,从种群数量、集群规模、迁移规律、栖息地偏好四个方面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期间共观测到长江江豚555群次、1000头次,最大单次评估结果为192头;其中2023年观测到长江江豚336群次、603头次,较2022年分别上升53.4%和51.9%。研究期间长江江豚最大集群规模为8头,平均集群规模为1.8头/群。考察发现长江安庆段长江江豚总体呈连续分布,但存在明显的热点区域,其中张家州北汊、上三号洲、下三号洲洲尾及清洁洲洲头水域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四个栖息地内观测头次分别占总头次的19.3%、4.9%、12.6%和10.8%。禁捕后长江江豚在河口汇流区活跃的月份增加并有从八里江安徽段向下游扩散分布的趋势,但码头、崩岸区对其栖息地范围的拓展仍存在一定影响,华阳河口以下江段仍只有清洁洲洲头水域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因此研究认为在十年禁渔及鄱阳湖极端枯水频发的背景下,长江安庆段的长江江豚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同时长江江豚对各重要栖息地斑块之间迁移通道的利用情况逐渐好转,分布更具连续性。研究建议,应在长江江豚可能的聚集觅食区及迁移通道保持自然岸线占比,加大岸线整治力度,加强人类活动管控;根据极枯水位下鄱阳湖长江江豚迁移入江的时序特征,制定湖口-华阳河口水域的应急管理预案。

关键词: 长江安庆段 分布特征 极枯水位 重要栖息地 长江江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反硝化菌研究

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硝态氮去除对于养殖尾水再利用及达标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反硝化潜力和氮代谢通路特征,对其表面生物膜菌群结构和反硝化效率进行分析。Illumina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样本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20.31%~25.36%)和拟杆菌门(14.42%~24.28%);在属水平上,红球菌属(0.28%~0.97%)、副球菌属(0.50%~0.99%)和假单胞菌属(0.15%~0.30%)等好氧反硝化菌主要负责硝态氮还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生物膜中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基因丰度高于nirS基因和nosZ基因,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是主要的反硝化微生物类群。原核生物功能注释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存在活跃的异养反硝化代谢途径,可能受制于有限碳源,反硝化菌之间,及其和生物膜优势菌属之间以竞争关系为主。厌氧脱氮模拟试验表明,在不添加碳源条件下,填料生物膜可将对虾养殖水体硝态氮去除98.07%。基于上述氮代谢通路特征,本试验进一步提出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对虾养殖废水硝态氮去除优化策略。此结果为深入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氮素代谢通路及未来管理、利用填料生物膜内源性碳源和潜在反硝化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nirS基因 nirK基因 nosZ基因 移动床生物反应器 原核生物功能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40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

海洋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它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 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有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到在三大洋的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优插值月平均海表温度(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NOAA OISST)数据(1982年—2021年)与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1982年—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分别对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 1982 年—2021 年的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的时间序列进行年纪变动分析,使用傅里叶变换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对SSTA与SO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采用 STL(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分解査看各洋区海温变化的季节性强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982 年—2021 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总体的波动范围在-0.39℃~0.379℃,波动周期为 3-4 a.与同期的SOI时间序列相比,从年际尺度上看,两者呈反相位波动.经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年平均海表温度异常值与SOI时间序列在 0.05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相关指数为 0.351.这一结果与 1982 年—2011 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平均 SSTA 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从各渔场的 SSTA 趋势曲线来看各渔场均呈上升趋势;太平洋东部和太平洋东南部渔场的趋势从下降转变为上升,进一步说明了渔场 SSTA 变动受 ENSO 事件的影响.通过去趋势后对 SSTA 时间序列与 SOI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太平洋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东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395、0.334 和-0.380,而其他渔场的SSTA与SOI无显著相关性;季节性强度排序显示,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印度洋的季节性强度最高,西太平洋最低;与前 30 a 的均值与整体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表明,近 10 a里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的均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更大的温度波动范围和变化不稳定性,这表明近 10 a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远洋渔业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南方涛动指数 STL分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