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草鱼疫苗连续自动注射装置设计与试验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疫苗注射主要依靠人工注射,具有劳动强度大、注射效率低、注射位置非标准化和注射精准度差等缺点,严重制约水产养殖的发展。根据草鱼疫苗注射特点,制定了疫苗自动注射作业策略,通过开展鱼苗姿态自动识别与快速调整、注射工位自动分配、鱼体输送与拨杆LS-DYNA动力学仿真分析、鱼体柔性固定与快速注射等技术研究,研制了疫苗自动注射样机,以100~120 mm长的草鱼鱼苗为自动注射对象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草鱼疫苗自动注射装置产量约为900尾/h,试验鱼苗注射疫苗后3周内的存活率达到98.3%,存活率较人工疫苗注射提高4个百分点。该装置实现了草鱼幼苗的高效连续注射,提高了水产养殖装备自动化水平,对纺锤形鱼幼苗的连续注射均具有参考意义,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 自动注射 草鱼疫苗 疫苗注射 养殖机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雅罗鱼的年龄与生长关联性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的年龄与生长关联性,对2022年7—8月和2023年3月捕捞于黄河干流宁夏和甘肃段的271尾黄河雅罗鱼进行年龄分析,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幂指数生长方程(Power exponential GF)分别拟合黄河雅罗鱼生长,筛选出最适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雅罗鱼样本分为1~5龄5个年龄组,其中3龄个体数量最多,占46.13%。雌雄个体间生长无显著差异,体重(W)与全长(L)的幂函数回归方程为W=0.004×L3.242(R2=0.991,n=27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黄河雅罗鱼的最适生长方程,其次是Gompertz和Logistic GF生长方程。黄河雅罗鱼全长生长方程为L_t=46.992×[1-e-0.274(t-0.333)],体重生长方程为W_t=1053.808×[1-e-0.274(t-0.333)]3.242。生长加速度曲线中的拐点年龄为4.626龄,对应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32.50 cm和318.80 g。

关键词: 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 年龄 生长 耳石 生长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肉切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切割在鱼类产品初加工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工使用金属刀具由于效率低、精度不高、易滋生细菌等缺点,难以满足市场对鱼肉切割制品高精度、高质量的要求.因此,使用新型切割技术代替金属刀具,加入智能化控制代替一部分人力是必然趋势.综述了绿色新型切割技术中水刀和超声刀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鱼肉和食品切割中的应用现状,横向对比了两种技术目前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和适用对象;概述了智能化技术在鱼肉切割中代替人工的可能性,如机器视觉代替人眼规划切割路径,质构和仿真技术代替人手调整切割工艺参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代替人脑做出切割决策,并归纳了 3种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和优化方向;总结了新型切割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提高智能化技术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推动鱼肉切割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研究成果可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参考,以促进新型切割方式在鱼肉产品加工行业中的发展,提高鱼肉切割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鱼类产品的高效、多样化、优质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 鱼肉切割 水刀 超声刀 机器视觉 质构分析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人工智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血浆蛋白组学的差异表达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前后血浆蛋白的差异表达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选取体质健康、规格统一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GIFT,体质量为150 g±10 g)86 尾,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鱼体腹腔注射浓度为 5×107 CFU/mL的无乳链球菌WC1535菌液 100 μL,对照组鱼体腹腔注射无菌PBS溶液100 μL,攻毒6h后,采集两组罗非鱼的血浆,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并分别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共鉴定出 751 个蛋白,其中显著差异蛋白 34 个,包括 9个显著上调,25 个显著下调;GO功能注释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结合、运动、催化等功能有关;KEGG富集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MAPK信号通路、癌症中心碳代谢和癌症相关蛋白聚糖等通路显著富集.研究表明,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其血浆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鱼体能量代谢、细胞运动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的信号通路,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蛋白组学 血浆 差异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筏式牡蛎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以大鹏澳为例

热带海洋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养殖的环境生态效应存在争议,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机理缺乏清晰认识。本研究于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大鹏澳浮筏式牡蛎养殖区及邻近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和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2个航次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3种,种类组成以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物种占优势。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季节间(秋季和冬季)和区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具有显著差异。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群落参数高于秋季,对照区高于养殖区。生物性状分析(biological traits analysis, BTA)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性状组成仅在季节间具有显著差异。牡蛎养殖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性状组成差异不显著,但生物扰动方式、个体大小、摄食类型等性状在区域间仍有一定的差别。牡蛎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功能丰富度(functionalrichness,Fric)低于对照区,但功能均匀度(functionalevenness,Feve)和功能分散度(functionaldivergence,Fdiv)在区域之间的差异不大。表层水体的叶绿素a、悬浮物、营养盐以及沉积物的有机碳、硫化物和中值粒径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性状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摄食类型、栖息方式以及幼体发育方式等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比较密切,物种丰富度(d)和功能丰富度指数具有较高的环境指示意义。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牡蛎养殖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生物性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和时间对麻辣蛤蜊罐制品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针对贝类罐制品贮藏期间品质变化情况不明和调控手段缺乏等问题,研究温度和时间对贝类罐制品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麻辣蛤蜊罐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贮藏温度(4、10、25、30℃)对其食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探讨其品质变化原因及调控措施。结果 低温贮藏(4、10℃)可以较好地保持麻辣蛤蜊罐制品的感官和质构品质,减缓脂肪的游离速度;贮藏温度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饱和脂肪酸和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稳定;在贮藏期间,亚麻酸和反式亚油酸含量增加,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减少。结论 低温贮藏(4、10℃)有利于保持贝类罐制品良好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

关键词: 罐制品 贝类 贮藏 品质 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鸢乌贼栖息地模型优化及季节性差异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中英文)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种类,栖息地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对其资源科学利用和养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2014—2017年3—11月份南海鸢乌贼春、夏、秋3个季节的渔业数据,结合春、夏、秋三个季节关键环境因子构建基于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HSI),筛选出最优栖息地模型预测HSI值,以春、秋季为案例对比了2个季节鸢乌贼栖息地分布格局的差异性,并进一步评估了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鸢乌贼栖息地的影响。结果发现,各月筛选的最优栖息地模型可精准预测南海渔场,春、夏、秋对应的模型精度达到86%、75%和76%。春季鸢乌贼适宜栖息地面积(HSI≥0.6)和最适宜栖息地(HSI≥0.8)显著高于秋季,且广泛分布在南海北部海域,而秋季栖息地适宜性降低,中沙和南沙最适宜栖息地基本消失,极少部分分布在南海东北部水域。从空间上看,2014—2016各年春季最适宜栖息地经纬度重心相对秋季显著向西南部迁移,而不适宜栖息地(HSI≤0.2)向东北方向迁移。研究表明,基于关键环境因子和加权重算法的栖息地模型可以精准预测南海鸢乌贼栖息地,其分布模态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关键词: 鸢乌贼 关键环境因子 权重法 季节性差异 栖息地模型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驯化对急性低盐胁迫下大黄鱼能量代谢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机制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低盐驯化对低盐胁迫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能量代谢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机制,将体重为(53.46±1.47) g大黄鱼幼鱼从自然海水(盐度25)转移到盐度20的水体中驯化7 d后在低盐(盐度12)水体中暴露24 h。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增加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提高了三羧酸循环酶活力和线粒体自噬基因表达水平,表明低盐胁迫增强了大黄鱼有氧代谢和线粒体自噬,但仍遭受氧化损伤。与低盐组相比,低盐驯化+低盐组提高了ATP含量、三羧酸循环酶活力和线粒体自噬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了ROS含量,表明低盐驯化通过改善低盐胁迫下大黄鱼的能量代谢和线粒体自噬来降低氧化损伤。在低盐胁迫过程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与三羧酸循环酶和脂肪酸β氧化酶活力成正相关,与脂肪合成酸成负相关,表明大黄鱼通过AMPK来促进产能代谢,抑制耗能代谢,从而改善能量代谢效率。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型3 (forkhead box class O3, FoxO3)与线粒体自噬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表明FoxO3在低盐适应过程中参与了线粒体自噬基因表达的调控。以上结果说明,低盐驯化改善了有氧代谢和线粒体自噬,抑制了脂类合成,从而增强了大黄鱼对低盐胁迫的耐受性。

关键词: 大黄鱼 低盐驯化 急性低盐胁迫 线粒体自噬 能量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不同抗流能力群体间能量代谢差异比较分析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有关大黄鱼不同抗流能力能量代谢形成的生理基础,采集了福建福鼎主养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养殖群体,以流速1.0 m·s-1为条件,筛选抗流组(逆水流时间> 30 min)和非抗流组(逆水流时间<5 min)两个群体,比较分析了两组间主要能量代谢酶活力及主要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抗流组肌肉谷氨酸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力及ATP含量显著高于非抗流组(P <0.05),表明抗流组肌肉组织以糖类为能量来源的代谢能力更强;相反,非抗流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活力要显著高于抗流组(P <0.05),表明非抗流组肝脏中以蛋白质和脂类物质为能量来源的代谢能力更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PK、GDH、ALT和HSL 4个能量代谢相关酶基因在两个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K和HSL在肝脏和肌肉两种组织内的表达趋势与其酶活力基本一致;而ALT仅在肝脏组织的表达与酶活力一致。结果表明,大黄鱼抗流能力强的群体能量动员方式以糖类代谢为主要模式;而抗流能力弱的群体能量动员方式则以蛋白质或脂肪代谢为主要模式。研究结果为揭示大黄鱼抗流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可为进一步开展大黄鱼抗流性状选育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大黄鱼 抗流能力 能量代谢 酶活力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塞内加尔近海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塞内加尔近海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2018—2020年我国远洋入渔塞内加尔拖网渔船的渔捞日志数据,运用渔场重心分析及地统计插值方法研究了塞内加尔近海渔场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海洋遥感数据[海表温度(SST)及叶绿素a(Chl-a)],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8—2020年塞内加尔近海渔场主要分布于12°00′~16°00′N、16°30′~18°00′W的海域,每年1—6月渔场重心向北部渔场迁移、7—12月渔场重心迁移至南部渔场;2)GAM模型累计偏差解释率为17.8%。年份(Year)、月份(Month)、纬度(Lat)、经度(Lon)和SST对CPUE有显著影响(P <0.05);3)塞内加尔近海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2~24℃,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2~3 mg·m-3。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塞内加尔近海渔场资源时空变化规律、指导过洋性远洋渔业科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塞内加尔近海渔场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广义可加模型 时空变化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