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牡蛎养殖对大鹏澳环境因子与浮游菌落扰动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牡蛎养殖对典型半封闭海湾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深入理解其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位于典型城市半封闭海湾——大鹏澳的牡蛎养殖区4个季节的水体菌落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养殖区与对照区在水体和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对大鹏澳水体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扰动相对较小,但其生物沉积作用却增强了海区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硫化物(Sulfide,Sul)和部分重金属的富集。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冬季牡蛎养殖区中的绿弯菌门、脱硫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菌落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揭示了硅酸盐(SiO32-)、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盐度是影响冬季牡蛎养殖区与对照区水体菌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基于FAPROTAX模型预测的水体菌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分析表明,冬季牡蛎养殖区细菌介导的氮(N)和硫(S)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综上,牡蛎养殖对大鹏澳海水菌落结构组成有一定的扰动,但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受到了理化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和水文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同时,牡蛎养殖也促进了N和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与正常华南鲤肠道健康状况的比较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肠道健康角度揭示华南鲤生长迟缓的原因,为深入探究鱼类生长迟缓现象与肠道健康的内在关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当年同批繁殖的华南鲤幼鱼,分别在循环水和池塘网箱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5个月,根据其体质量分为4组[循环水模式生长正常组(R-N),循环水模式生长迟缓组(R-GS),池塘网箱模式生长正常组(P-N),池塘网箱模式生长迟缓组(P-GS)],然后比较分析4组华南鲤的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及菌群结构差异。【结果】2种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华南鲤的肠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低于生长正常华南鲤(P<0.05,下同),肠道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低于生长正常华南鲤,其中胰蛋白酶活性差异达显著水平。池塘网箱模式下华南鲤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下的华南鲤;但同一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与正常华南鲤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相对于生长正常华南鲤,循环水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脱硫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池塘网箱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而绿弯菌门、蓝藻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脱硫杆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也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在属分类水平上,循环水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的未分类脱硫弧菌科、红球菌属、弧菌属和希瓦氏菌属相对丰度较生长正常华南鲤显著升高;池塘网箱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的unclassified Pirellulaceae和Fimbriiglobus相对丰度较生长正常华南鲤显著升高。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与正常华南鲤肠道丰度差异菌群均显著富集在内分泌系统通路上。【结论】无论是在池塘网箱模式还是循环水模式下,生长迟缓华南鲤的肠道健康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消化酶活性降低,对食物消化能力减弱,即肠道健康水平下降可能是分化出生长迟缓华南鲤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养殖工船氧锥设计与运行效果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保证养殖水体适宜的溶氧浓度对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为满足养殖工船超大封闭水体及高密度养殖的需氧要求,以氧锥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氧锥尺寸模型,根据双膜理论与菲克定律以及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标准,开展氧锥增氧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氧锥出口的溶氧质量浓度能达到40 mg/L,超饱溶氧接近400%,实现超高溶氧饱和度;在氧气进气量为7.6 m3/h,氧锥操作压力为0.07~0.25 MPa条件下,增氧能力受操作压力影响不明显,但是最佳进气量范围受操作压力影响显著.操作压力越大,当氧气进气量增大时,越不容易形成大气泡析出水面,从而保持较高的氧气利用率;在氧气进气量大于6.5 m3/h,操作压力为0.07~0.25 MPa,每个养殖舱配置1个氧锥能满足养殖舱氧量需求.该研究为大型养殖工船增氧设备的工程设计及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RNA的脊尾白虾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研究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季节更替或天气骤变,水温骤降时有发生,养殖虾类很容易受到低温胁迫,sRNA分析可为其抗逆分子机制的探索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低温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及其对应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可能与低温调控关联的mi RNA,对体质量(1.27±0.15) g的脊尾白虾进行低温(0℃)处理4 h,对照组水温维持在25℃,sRNA测序得到20.45M bp过滤序列。通过比对获得55个保守的miRNA和9个非保守的miRNA。定量低温胁迫脊尾白虾miRNA表达丰度筛出11个显著上调的miRNA,其中dme-miR-100-3p miRNA上调幅度最大,其次为dme-miR-2491-5p miRNA。599个靶基因差异表达显著,GO分类发现差异表达miRNA对刺激反应、生物调节、粘附、催化活性和代谢过程等靶基因调控显著;COG分类发现差异表达miRNA对蛋白周转和伴侣蛋白、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等靶基因调控显著;KEGG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二氢硫辛酯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在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降解等通路得到富集,而靶基因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在Wn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等得到富集。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差异表达miRNA和相关靶基因在脊尾白虾的跨膜信号转导、蛋白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环节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推测低温通过脊尾白虾miRNA上调细胞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途径促进体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底物分解供能来适应逆境。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脊尾白虾低温胁迫下miRNA差异表达及其功能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铁港春秋季生态系统对比研究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21年春季和秋季铁港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现场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EwE 6.5),构建了两个季节铁港港湾生态能量通道模型,分析了两个季节之间铁港港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设定春季为16个功能组,秋季为20个功能组,涵盖铁港港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秋季的能量转化效率远高于春季,秋季各功能组营养级水平及营养转化效率比春季均有上升。春季和秋季生态系统总能流分别为11 419.57 t·km-2·a-1和7 314.99 t·km-2·a-1,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分别在1.00~3.66和1.00~4.34,均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浮游植物是系统能量的主要贡献者,高营养级功能组在生物量、生产量和能量流动方面占比较小,秋季渔业资源组份平均营养级在Ⅱ和Ⅲ之间。浮游植物、大部分底栖生物等处在能量流动关键位置的生物对多数功能组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春季和秋季铁港港湾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较低,仍有较多剩余生产量未被充分利用,其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的发育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冻温度和冷冻保护剂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其精原干细胞等种质资源冷冻保护技术尚不完善.本研究在前期建立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液配方基础上,研究解冻温度、抗氧化剂和抗冻蛋白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高效的中华鲟精原干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设置的解冻温度(20、25、30 和 40℃)中 25℃组冷冻保存效果最佳:解冻后细胞数目为(3.86±0.51)×105,细胞存活率可达(96.36±0.53)%;比较不同浓度组(500、1000 和 1500 mg/L)的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α-生育酚等3种抗氧化剂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冷冻保存液中添加1000 mg/L α-生育酚的实验组,解冻后得到的细胞数目最多(7.64±0.34)×105,显著高于其他抗氧化剂添加组,细胞存活率可达(92.82±0.72)%;通过比较不同浓度(0.1、1.0 和 10 μg/mL)的两种类型抗冻蛋白(AFPⅠ和 AFPⅢ)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的冷冻保存效果,发现添加了 1.0 μg/mL AFPI的实验组解冻效果最好,解冻后得到的细胞数目为(6.85±0.19)×105,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86.89±0.73)%.综上所述,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的最佳解冻温度为 25℃,1000 mg/L α-生育酚作为抗氧化剂,和 1.0 μg/mL AFPI作为抗冻蛋白对其冷冻保存效果最佳.
关键词: 中华鲟 精原干细胞 超低温冷冻保存 解冻温度 抗氧化剂 抗冻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许氏平鲉对慢性高温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高温胁迫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分别对许氏平鲉高温处理组(温度由18℃缓慢升至27℃后养殖5d)和常温对照组(18℃下养殖)的鳃、肝和肠道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以|log2fold change|≥1和FDR(false discovery rate,错误发现率)<0.05作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条件。在鳃组织中,共筛选出306个DEGs,其中96个基因显著上调,210个基因显著下调;在肝脏组织中,共筛选出806个DEGs,其中382个基因显著上调, 424个基因显著下调;在肠道组织中,共筛选出343个DEGs,其中162个基因显著上调, 181个基因显著下调。3个组织共表达的DEGs有12个。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鳃组织中的DEGs较多富集在蛋白水解作用、胞外区、结构分子活性、受体调节器活性、受体配体活性等功能中;肝组织中DEGs较多富集在脂肪代谢过程、细胞氨基酸代谢过程、细胞质、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功能中;肠道组织中DEGs较多富集在氧化还原过程、胞外区、辅因子结合等功能中。运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对10个DEGs的表达量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RT-qPCR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分析可靠。本研究为解析许氏平鲉对慢性高温胁迫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转录水平上的参考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渔业潜力空间与中国方案
《农业经济问题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树立和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渔业作为重要热量和优质蛋白的食物来源,在中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如何制定方案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为制定中国渔业方案提供政策依据。首先,从数量、营养、大农业、资源环境四个维度分析了渔业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的潜力空间;其次,依据渔业发展依托的陆地、海洋、陆海交界的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和渔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空间,全面系统研判挖掘渔业潜力空间存在的压力与挑战;最后,提出中国制定渔业方案,应立足国内陆海统筹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放眼世界拓展利用国际规则国际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关键词: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渔业潜力空间 可持续发展 中国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