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套养点篮子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果的影响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8

摘要:研究低盐度池塘中分别套养0. 09、0. 15、0. 30 g·m-3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全长(4. 92±0. 38) cm、平均体质量(1. 95±0. 43) g的点篮子鱼苗种,与凡纳滨对虾经过5个月的套养后,各密度组点篮子鱼的存活率均达到80%以上,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0. 09 g·m-3密度组下的点篮子鱼体长、全长和体质量增长均最快,0. 15 g·m-3密度组次之,0. 30 g·m-3密度组增长最慢;套养点篮子鱼后各池塘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硫化物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套养点篮子鱼密度越高,水体中上述无机物含量越少;套养不同密度的点篮子鱼各池中凡纳滨对虾的全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套养密度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全长和体质量逐渐增加,凡纳滨对虾平均产量也随点篮子鱼套养密度的增加而上升,0. 30 g·m-3的套养密度下,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产量(0. 48±0. 03) kg·m-3.点篮子鱼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养殖产量和效益.通过探讨点篮子鱼与凡纳滨对虾的生态养殖模式,为进一步拓展其养殖空间和养殖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点篮子鱼 套养密度 凡纳滨对虾 养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最大静摩擦系数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鱼礁与海底间的最大静摩擦系数是人工鱼礁安全校核所需的重要参数,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作为人工鱼礁设计优化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共设计了6种底面开口比不同的人工鱼礁模型,对5种载荷和5种底质粒径条件下礁体模型的最大静摩擦系数进行了150组平面拉动试验,分析了最大静摩擦系数随底质泥沙粒径、底质含水率、加载质量、礁体底面开口比及开口位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含水率为饱和条件下,底质为砾石和砂质时最大静摩擦系数随底质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底质为粉砂黏土时最大静摩擦系数则明显变小;2)底质为粉砂黏土时最大静摩擦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为35%时最大静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值;3)各底质条件下最大静摩擦系数均随加载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礁体底面开口比的增大而增大,且与底面开口位置无关。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最大静摩擦系数 物理模型试验 泥沙粒径 含水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消毒剂对凡纳滨对虾致病性弧菌的杀灭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分离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及Vibrio sp.Ex25共4株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致病菌(编号分别为PV130903A、PV140731A、PV150526A和PV140821A)进行了杀灭作用实验,研究了聚六亚甲基胍(PHMG)、双氧水(H_2O_2)、聚维酮碘(PVPI)及二氧化氯(ClO_2)4种消毒剂对4株致病菌的杀灭浓度、杀灭时间及杀灭率的比较分析;同时追踪了PHMG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对池塘水体弧菌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2μl/L的ClO_2作用1 h、1μl/L的PHMG或1μl/L的H_2O_2作用2 h、8μl/L的PVPI作用6 h可完全杀灭4种弧菌,PHMG和PVPI的杀菌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H_2O_2和ClO_2的杀菌率在达到峰值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池塘养殖水体的弧菌杀灭实验中,浓度为0.5、1、2μl/L的PHMG可使养殖水体中的弧菌总量分别在第4天、第3天和第3天下降到最低值,分别为初始弧菌总数的79.14%、82.48%和87.30%;各浓度实验组弧菌总量达到最低值后逐步升高,直到第11天时上述各浓度实验组的弧菌总量仍然低于消毒前初始值的3.58%、5.53%和6.10%。综合比较分析,这4种消毒剂对致病性弧菌的杀菌能力强弱为:PHMG>H_2O_2>ClO_2>PVPI。结合消毒剂的杀菌浓度、杀菌效果、持续时间以及使用成本等几个方面考虑,认为PHMG具有高效、持久等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哈维氏弧菌 溶藻弧菌 Vibrio sp. 聚六亚甲基胍 杀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石首鱼幼鱼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对内部主要器官结构及矢耳石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了吻端、颐部和峡部外,淡水石首鱼体被两种鳞片,头部两侧的鳃盖及眼睛周边覆盖小圆鳞,头后身体包括喉部均被栉鳞,且在头背交界处存在两种鳞片的过渡类型;侧线鳞从头后一直延伸至尾鳍的1/2处。腹鳍第一鳍条膜稍延长形成特有的鳍丝。黏液孔主要分布在颐部,为五孔型;具有犬牙状的颌齿和咽齿,所有齿尖均向口腔内部方向弯曲,上咽齿盘分为左右对称的2个咽齿盘,而下咽齿盘愈合为一体;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较短的食道、卜形胃、具有2个弯转的肠道及肛门组成,在胃与肠交界处具有7个环状排列的指状幽门盲囊。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的黄唇鱼相似。基于外部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讨论分析了淡水石首鱼与中国石首鱼物种的亲缘关系。淡水石首鱼归属于低级底栖肉食性鱼类,这与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性等相符合。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淡水石首鱼人工驯养和紫黑翼蚌的规模化寄生繁育奠定基础,也为探讨石首鱼类在海淡水区域地理格局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淡水石首鱼 形态学 黏液孔 解剖结构 咽齿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关键词: 海蜇 Frizzled cDNA 基因组结构 整体原位杂交 无性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照地区中国明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调查与分析

科学养鱼 2018

摘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被称为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虾类之一。中国明对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品质好等优点,主要集中在黄渤海沿岸,朝鲜西海岸也有分布,黄渤海最高产量可达5万吨。同时,中国明对虾也是山东日照地区一种重要的渔业品种。早在2013年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美白对虾发生"白便"的原因与防控措施

农家参谋 2017

摘要:对虾排出粪便细长呈白色称为"白便","白便"病情严重会导致虾身瘦弱甚至"偷死",引起对虾出现"白便"的原因主要有:细菌感染、藻毒素、霉菌毒素以及池塘其他因素引起的慢性中毒。预防及治疗对虾"白便"建议使用芽孢杆菌及乳酸菌制剂等微生态产品。

关键词: 白便 预防 治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洋热液区贻贝及栖息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特征分析

分析化学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集了印度洋热液区贻贝生物及其栖息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生物体及沉积物中常见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了生物体与沉积物金属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稀土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等。结果表明:印度洋热液区沉积物中常见微量金属主要为Fe(96.62 mg/kg)、Mn(1.143 mg/kg)和Zn(322.6μg/kg),微量元素归一化计算得Fe含量比值高达98.15%,可获悉该热液区沉积物主要为铁矿类物质。深海贻贝中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分布趋势与深海沉积物中元素分布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1与0.996,近海贻贝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与深海贻贝存在差异性。深海沉积物与贻贝中轻重稀土元素均呈现分馏现象,且贻贝中富集轻稀土比较显著;从稀土配分模式可知,沉积物与贻贝中的Eu与Gd均呈现异常现象,深海沉积物和深海贻贝中Eu异常现象较为显著。深海沉积物、贻贝及近海贻贝中δEu分别为9.50、10.68和0.23,而δCe分别为2.21、2.71和4.38,表明近海贻贝中稀土元素富集来源与深海贻贝存在差异性,深海沉积物与深海贻贝稀土元素具有同源性。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金属元素分布 分布模式 深海热液区 贻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露时间对生物膜净化效果的影响

科技资讯 2017

摘要: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模拟装置,研究生物膜经不同干露时间处理后的净化作用效果及主要功能菌群落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干露时间为3 h时,系统经过21 h恢复运行后,生物膜对TAN和NO_2~--N的去除效果最好,分别为80.1%和93.5%;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对COD_(Mn)的去除力逐渐变弱;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生物膜上异养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数量明显减少,除了9 h组和15 h组外,其他各组间主要功能菌群数量差异显著(P<0.01)。在实际生产中,对生物滤池进行适当清洗有利于提高生物膜的净化效率,但清洗过程中生物膜的干露时间应控制在3 h之内。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干露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潍坊港临近海域WF0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变化相关性及其物源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位于莱州湾南侧、潍坊港东侧近岸海域300cm长的WF01钻孔进行磁化率和粒度测试,结合测年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海域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的演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WF01孔0~300cm沉积物可分为四段,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沉积环境的变化。WF01孔以218cm为界,上段与下段沉积物磁化率与各粒组百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基本呈相反趋势。上段沉积物磁化率与63μm以下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大于63μm粗颗粒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下段沉积物磁化率值与小于32μm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大于32μm的颗粒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的差异,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指示研究区上下两段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物源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1855年黄河从苏北改道进入渤海,巨量黄河泥沙在渤海沉积、扩散造成的。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210Pb测年 沉积环境演变 莱州湾南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