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950~2010年PDO对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变化影响的量化与评估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和估计了1950~2010年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所造成的影响。研究使用了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资料,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离了由PDO事件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PDO-SSH),以此分析PDO事件对海平面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DO-SSH所引起的海表面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海平面变化的遮掩效果,和对应时期内PDO信号的振幅和周期有着紧密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SSH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均匀的,在东西太平洋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1960~1989年,具有较长数据时间长度的PDO信号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要强于高度计投入使用后的时期的表现,而受其影响最重的海域出现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阿留申群岛及北美沿岸地区,PDO-SSH在上述地区SSH的占比甚至高达60%。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区域海平面变化 海面高度 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夏秋季大气湿沉降中的营养盐及其入海的生态效应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大气湿沉降对胶州湾营养盐的输送通量及其生态效应,分别于2015年6—8月(夏季)、9—11月(秋季)采集胶州湾降水样品,测定了降水中不同形态N、P、Si的浓度。结果表明,降水中不同形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较大,且均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NH4-N和NO3-N的浓度较高,溶解有机氮(DON)占溶解态总氮(DTN)含量的25.9%,而NO_2-N,PO_4-P和SiO_3-Si的浓度均很低。溶解无机氮(DIN)、DON、PO_4-P以及SiO_3-Si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141.7、61.87、0.35 mmol m~(-2)a~(-1)和0.12 mmol m~(-2)a~(-1)。受降水量和营养物质来源制约,各项营养盐湿沉降通量时间变化显著。农业活动导致的无机氮排放构成了胶州湾湿沉降DIN的主要来源。大气湿沉降DIN、DON、PO_4-P和SiO_3-Si分别占胶州湾总输入负荷的9.04%、10.24%、0.57%和0.17%,湿沉降输入的PO_4-P在夏、秋季分别可以支持0.575 mgC m~2d~(-1)和1.42 mg C m~2d~(-1)的新生产力;雨水中DIN/P比值高达1 617,突发性强降雨带来的营养盐输入会加剧表层水体的P限制和Si限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粒级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大气湿沉降是胶州湾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对营养物质收支的贡献及可能引发的生态效应不容忽视。
关键词: 营养盐 大气湿沉降通量 生态效应 胶州湾 夏季 秋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以东黑潮的低频变化及机制研究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AVISO(Archiving,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1993-2015年间的海表面绝对动力高度数据,研究了台湾以东黑潮的低频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台湾以东多年平均的黑潮流幅值约为136km,表层流量值约为7.75×10~4 m~2/s,对应的标准差分别为28km和2.14×10~4 m~2/s。台湾以东黑潮不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还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以东黑潮表层流量具有1a和2.8a的显著周期。空间上,台湾东南部黑潮的年际变化幅度比东北部强烈。相关性及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以东黑潮的年际变化与PTO(Philippines-Taiwan Oscillation)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TO年际震荡所导致的副热带逆流区反气旋式涡旋与气旋式涡旋的相对强度是影响台湾以东黑潮年际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碱池塘养殖雅罗鱼及其杂交种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池养雅罗鱼肌肉营养成分的评定和规模化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基础数据。选取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简称DL)、松花江瓦氏雅罗鱼(L.waleckii,简称SHJ)、高体雅罗鱼(L.idus,简称GT)以及种内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松花江瓦氏雅罗鱼♂,简称DS)和种间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体雅罗鱼♂,简称DG)各15尾,每种鱼等量分成3组,测定其背部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1)除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外,5种养殖雅罗鱼的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均出现明显差异(P<0.05)。其中DS杂交的灰分(1.77%)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雅罗鱼(1.16%~1.22%),粗脂肪含量(7.23%)显著高于其双亲组合(DL 4.31%,SHJ 4.22%)及含量最低的DG杂交(3.32%),表现出超亲的杂种优势;5种养殖雅罗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17.05%~18.80%),其中DG和DL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养殖群体(P<0.05),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2)5种雅罗鱼肌肉中均测定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TAA)介于73.058%~79.289%,DG和DL的TAA含量、AAS、CS及EAAI指数均高于其他3种雅罗鱼,与其粗蛋白的测定结果相符,表明母本DL将其高蛋白的遗传特性很好地遗传给了子代,进一步证明了杂种优势;3)5种雅罗鱼肌肉中均检测到23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分别为15.03%~19.06%、49.15%~53.92%和27.54%~29.40%,PUFA/SFA比值介于1.53~1.83;SFA和PUFA含量较高的是GT和DL,而MUFA含量较高的是DG和DS两个杂交种。综上所述,5种盐碱池塘养殖雅罗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较均衡,属优质蛋白质;杂交选育可以有效改善杂交种的肌肉营养品质,获得的高脂高蛋白的DS杂交和低脂高蛋白的DG杂交可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探索全球大洋玄武岩、深海橄榄岩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地球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实验室"建成。未来5年,该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1630968)的资助下,用珍贵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玄武岩(MORB)、辉长岩和深海橄榄岩(MORP)研究地球化学和地幔动力学的几个基本科学问题:1用Ti-Zr-Hf稳定同位素验证"Nb-Ta和Zr-Hf元素对质量分异的假说";2从MORB演化过程和地幔熔融过程检验目前对铁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假说,即重Fe同位素与Fe3+有亲和性,且比轻Fe同位素和Fe2+更不相容;3提出并试图检验地幔高氧逸度是板块构造的结果,即含有大量Fe3+的蛇纹石化大洋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俯冲到深部地幔所致;4对代表性的MORB样品和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样品进行铀同位素研究,检验Andersen等(2015)有关地球演化过程中壳幔循环导致的内、外动力地质过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大洋玄武岩 深海橄榄岩 壳幔循环 地幔动力学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崂山青山湾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和庇护效应,2014—2015年对青岛崂山青山湾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2014年春、夏、秋3个季节的7个航次调查中,共采集鱼卵7306粒、仔稚鱼52尾,隶属于4目9科11属12种;2015年同期进行的13个航次调查中,共采集鱼卵10373粒、仔稚鱼159尾,隶属于6目11科14属15种.2年间鱼卵和仔稚鱼样品均以鲈形目数量最多,鲽形目次之,其中鱼卵样品中仅有少鳞鱚和短吻红舌鳎构成优势种;仔稚鱼样品以少鳞鱚优势度最高,但不存在仔稚鱼优势种.鱼卵和稚鱼的高优势度物种的季节间演替明显.春、夏、秋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均较低,说明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2年间所采集物种对应的成鱼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71和3.78,均属第三营养级中的低级肉食性鱼类,绝大多数为暖温种,无冷温性种类,表现出明显的暖温带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区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这与鱼礁区流速和流场特征及复杂的空间异质性有关.
关键词: 人工鱼礁区 鱼卵 仔稚鱼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资源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性腺激素调控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母细胞孕酮受体膜组分1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qRT-PCR方法分析性成熟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卵母细胞的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mRNA的表达,研究发现,在发育Ⅳ期的卵巢,处于第Ⅳ时相的卵母细胞PGRMC1 mRNA表达量最高(P<0.05);在发育Ⅴ期的卵巢,成熟期卵母细胞的PGRMC1 mRNA表达量最高(P<0.05)。采用不同浓度促性腺激素(HCG)处理卵巢发育Ⅴ期半滑舌鳎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并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其表达量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 IU/ml HCG对PGRMC1 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比10 IU/ml HCG作用更明显,表明PGRMC1 mRNA和蛋白表达对HCG调控作用存在剂量依存关系。HCG对半滑舌鳎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的调控作用效果不同,对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作用最明显(P<0.05),表明PGRMC1主要在卵母细胞成熟阶段发挥作用。PGRMC1对HCG调控作用的正向应答效应预示其参与了卵母细胞成熟调控,为进一步探讨PGRMC1在半滑舌鳎繁殖过程的功能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基因 卵母细胞 HCG调控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在大气-海洋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应用
《中国科学:数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研究组近几年来将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应用于大气-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有关工作,重点是基于非线性最优化所提出的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的理论框架及近几年的发展,以及在大气-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成果,主要包括集合预报、一些高影响海-气环境事件的可预报性、模式参数敏感性的识别以及模式倾向误差和边界条件误差的评估等.此外,本文也讨论了应用CNOP方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非线性最优化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 大气 海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匹配追踪算法频谱分解的碎屑岩薄砂体储层预测——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为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碎屑岩薄砂体油气储层勘探中,由于目标区选择和井位部署的需要,落实薄砂体的横向展布至关重要。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物源多方向,岩性横向变化大,储层较薄,受地震资料自身频率的限制,利用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难以识别薄储层,而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谱分解技术具有计算速度快、时频分辨率高的特点,是寻找薄砂体储层最为有利的手段。通过分析井点处下白垩统薄砂体的地震响应,再通过地震资料提频处理,高频段能够区分薄储层,然后用匹配追踪算法对地震资料进行频谱分解和地震沉积旋回分析,最后在高频层序地层上对薄砂体储层进行分频解释。结果表明,下白垩统虽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但以指状分布的扇三角洲平原砂岩百分含量高,烃类检测效果好,为下白垩统砂岩储集层圈闭的有利区域。
关键词: 匹配追踪算法 薄砂体储层 扇三角洲 北黄海 东部坳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盆地性质与演化:砂箱物理模拟检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会聚交接带,是研究全球性构造体制转化事件的关键区域之一。通过物理砂箱实验方法模拟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瓯江凹陷、雁荡低凸起、闽江凹陷、台北低凸起及基隆凹陷几个构造单元中生代组合关系与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的成盆过程及属性与中生代时期依泽奈崎板块的俯冲过程和与之相关的滨海大断裂的运动学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即瓯江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成盆过程受滨海大断裂的运动学性质控制,表现出张扭型盆地的特征。而距离滨海大断裂较远的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则主要受俯冲带后撤导致的拉伸作用的影响,具有伸展型盆地的特征。中生代盆地的演化过程如下:在晚侏罗世,滨海大断裂表现为右行压扭性质,由于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整个盆地在该期应属于压扭性的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滨海大断裂由晚侏罗世的右行走滑转换为左行走滑,诱导出NW—SE向的拉伸力,同时,瓯江凹陷与闽江、基隆凹陷的性质产生分异;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滨海大断裂再次转换为右行张扭,由此瓯江凹陷在原右阶雁列式排列的两个洼陷基础上,形成了3个左阶雁列式排列的次级洼陷,同时,受断层控制的雁荡低凸起逐渐形成,并被一条NW—SE走向的断层分割,使得雁荡低凸起呈雁列式不连续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