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产抗污损活性大环内酯化合物zeaenol的发酵优化
《中国海洋药物 》 2017 CSCD
摘要:目的优化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TA26-46)的发酵条件,以期提高抗污损活性大环内酯zeaenol的产量。方法运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对该菌株产zeaenol的氮源、前体、盐度和培养基中不同离子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最佳优化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10g·L~(-1),氮源为硝酸钠5g·L~(-1),乙酸钠浓度为5g·L~(-1),盐度为1%。结论在最佳发酵条件下,zeaenol产量可达155.4mg·L~(-1),比优化前提高了5倍。
关键词: 海洋来源真菌 Cochliobolus lunatus 大环内酯 发酵条件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印度洋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泉是继洋中脊热液之后,在海底发现的又一种流体渗漏类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地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北印度洋欧亚大陆边缘构造活跃,印度东西两侧发育巨厚沉积层,极易孕育冷泉活动。目前,已在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海底观测到多处活动冷泉,对它们的研究为深入了解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的资源环境效应打开了新的窗口。文章以北印度洋典型冷泉区——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为例,综述了该区海底冷泉流体来源、相关沉积环境和触发机制,着重阐述了:1)莫克兰地区最小含氧带内外冷泉活动的沉积记录和地震触发冷泉的机制及环境响应;2)孟加拉湾地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在碳酸盐岩中的记录。进一步指出了北印度洋海底冷泉活动研究中遇到的挑战和未来工作中需给予重视的科学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亚五国内陆渔业产业衰退析因及其重振策略探讨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内陆渔业资源禀赋雄厚,世界第一大湖里海以及第四大湖咸海均分布在域内.在前苏联时期中亚各国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发展态势良好,随着东欧巨变及前苏联政局陷入动荡直至解体,渔业生产急剧萎缩,至今虽有复苏但尚未能恢复到苏联时期的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基于我们前期研究基础以及FAO和世界银行等统计数据,提出对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渔业崩溃的原因解读,并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中亚各国可行的渔业合作方式以及重振中亚渔业的策略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渔业保险制度对生产者决策之影响
《海洋开发与管理 》 2017
摘要:海上网箱养殖是我国未来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其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及环境变化之影响,使其具有高经营风险及高养殖成本之特征,致使其现有经营规模及产量均无法与先进国家的网箱养殖产业竞争,亟须一套符合产业特性及需求的保险制度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内研究认为,保险制度可以降低生产者所面临的生产不确定性及减轻风险所造成之损失,使其能安心从事生产及稳定所得。文章主要通过相关的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探讨保险制度之采纳对网箱养殖生产者决策之影响及政策含义。研究表明,不论何种风险态度(风险中立者除外),在90%之保险水平对生产者决策之影响高于70%之保险水平所造成的影响;而在既定的保险水平下,风险回避性生产者受保险制度影响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氨甲酰谷氨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7
摘要:以初始体质量(24.89±0.51)g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01%、0.02%、0.04%和0.08%N-氨甲酰谷氨酸(NCG),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NCG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02%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达到最大,饲料系数最小;饲料中添加0.02%~0.08%NCG可提高大菱鲆幼鱼空壳率,降低内脏指数,对肝体比和肥满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对NCG添加质量分数与增重率的回归分析,确定NCG的适宜量为0.022 7%。综合促生长效果与养殖成本考虑,大菱鲆幼鱼饲料中NCG推荐添加量为0.02%~0.022 7%。
关键词: N-氨甲酰谷氨酸 大菱鲆幼鱼 生长指标 形体指标 添加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下扬子陆域海相古-中生界烃源岩控制因素及其对南黄海盆地的启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精细测量及观测南京、巢湖、浙江地区25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和典型剖面测量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认为下扬子陆域主要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下奥陶统宁国组(大湾-牯牛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上二叠统大隆组6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烃源岩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在下扬子地区主要受构造演化、最大海平面变化、古地貌单元、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在构造演化控制的特定古地理格局下,大规模海侵期控制了烃源岩发育层位,古地貌单元控制了烃源岩分布范围,沉积环境控制了烃源岩的类型。以下扬子陆域烃源岩研究为对比基础,探讨了寻找南黄海盆地烃源岩的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里亚纳海槽玄武岩中斜长石矿物化学及意义
《海洋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玄武岩中的斜长石矿物记录了岩浆过程的重要信息,可为揭示岩浆活动规律提供重要线索。马里亚纳海槽玄武岩中斜长石矿物具有两种产出类型:斑晶和微晶。岩相学特征指示,斜长石斑晶常具有聚片双晶结构、环带结构,偶见熔蚀结构和冷凝边;斜长石微晶呈半定向或杂乱分布在火山玻璃中,其中空骸晶结构表明斜长石微晶石在淬冷的条件下迅速形成。海槽18°N附近不同玄武岩样品中环带斜长石斑晶环带数与其寄主岩石Mg#值呈负相关,指示了在马里亚纳海槽扩张中心轴部地堑很小范围内获得的玄武岩样品经历的岩浆滞留时间以及岩浆混合作用周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海槽18°N,17°N和15°30′N附近3个位置的斜长石斑晶边部及斜长石微晶的An值接近,表明这3个位置的岩浆活动具有相似的岩浆上涌喷发通道结构及海底淬冷环境。与冲绳海槽相比,马里亚纳海槽玄武岩具有更深的产出水深;同时,研究区斜长石微晶An值总体上略高于前两者,这可能反映了水深对斜长石微晶An值的影响。研究区斜长石斑晶的形成温度范围比冲绳海槽更窄,暗示与冲绳海槽(陆缘弧后盆地)相比,马里亚纳海槽(洋内弧后盆地)岩浆过程所经历的物理化学环境可能相对更稳定。此外,微晶斜长石结晶温度略高于冲绳海槽,反映出两个弧后扩张区域岩浆喷出淬冷结晶时的水深的差异。
关键词: 玄武质岩石 斜长石 矿物化学 结晶温度 马里亚纳海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