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8.5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碎屑态来源和古环境变化的常量元素记录
《海洋地质前沿 》 2017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中部18.5ka以来柱状沉积物碎屑态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对KX12-3孔进行了151个样品中碎屑态的提取及其常量元素和粒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常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两段式垂向变化特征,底部的Z1阶段(492~96cm)形成于末次冰消期及早全新世(18.5~9.6ka),中国大陆河流(长江、黄河)物质输入是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而顶部的Z2阶段(96~0cm)则形成于早全新世以来(<9.6ka),沉积物中的陆源碎屑物质仍以中国大陆来源为主,台湾物质输入也有一定贡献。此外,岩心中还记录到了7.3ka时发生的K-Ah火山事件。常量元素相关性、R型因子及典型常量元素比值分析均表明主要氧化物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附近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热液活动和火山物质的影响较小。不同时期陆源碎屑物质对研究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与海平面波动及黑潮的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此外,在5~3.5ka期间,KX12-3孔的Fe_2O_3、MgO、Fe/Ti、Mg/Ti值及粒度减小,这应该是由当时黑潮的减弱或"摆动"出冲绳海槽引起的。
关键词: 冲绳海槽中部 沉积物碎屑态 常量元素 海平面波动 黑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秋季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作者利用等级聚类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8种鱼类,隶属6目9科15属;鲈形目鱼类所占比例最高(50%),其中又以虾虎鱼科鱼类最高(44.4%)。春季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秋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为春、秋季共同优势种。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序排序表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可分为春季和秋季2个组群,相似性检验(ANOSIM)显示2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851,P<0.01)。生物与环境相关分析(BIOENV)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两者结合因子与鱼类群落的相关系数为0.791。本研究发现,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是棘头梅童鱼、凤鲚、龙头鱼等多种鱼类的育幼和索饵场所,群落结构具有典型的季节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D-loop多态性与幼苗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鉴于mt DNA的母性遗传特征,本研究基于2011年繁殖用的20尾母本的D-loop序列信息,与通过亲子鉴定获得的853尾40日龄子代的体长、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草鱼6种D-loop单倍型对生长性状表型差异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单倍型为Hap16的子代的体长最大,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长(P<0.05);单倍型为Hap18和Hap16的子代的体质量较大,依次大于其他单倍型子代的体质量,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质量(P<0.05)。此外,草鱼D-loop序列各变异位点基因型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水平不同;其中,Site01、Site06和Site07等3个位点对体长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Site06和Site07等2个位点对体质量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草鱼D-loop序列变异对子代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推测在草鱼生长性状改良的选育进程中,可以利用mt DNA多态性信息进行辅助选择。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D-loop序列 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关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孕酮受体膜组分1基因在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组织学定位定量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性成熟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孕酮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蛋白和mRNA在不同组织的分布和表达特征。原位杂交结果发现,PGRMC1 mRNA主要分布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膜上,在脑组织神经元和分散的垂体细胞中也有表达。利用制备的半滑舌鳎PGRMC1多克隆抗体,对不同组织中的PGRMC1蛋白表达量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在半滑舌鳎卵巢、脑、肝脏中PGRMC1蛋白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垂体、头肾、肾也有表达,但表达量相对较少。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半滑舌鳎PGRMC1蛋白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膜上显著表达,进一步证明PGRMC1为卵膜上的受体基因,推测其主要在卵膜上行使相关的生理功能。研究结果为探究PGRMC1在半滑舌鳎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孕酮受体膜组分1 卵母细胞成熟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的二次变暖过程:一个基于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的诊断分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2014年起热带太平洋经历了持续的增暖现象,并在2015年发生了一次强厄尔尼诺(El Nio)事件.这次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2014~2015年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区次表层温度正异常呈马蹄型形态并持续存在.本文结合观测资料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海洋模式模拟,对2014~2015年间海表温度(SST)异常的演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2015年El Nio事件所涉及的海洋过程及其与SST异常演变间的关系,包括海洋边界处赤道波动(由海表高度(SL)信号表示)的传播和反射相关的遥影响作用、次表层正热力异常的局地效应等.结果表明,2014~2015年持续性的次表层的热力正异常对赤道太平洋SST暖异常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对SST的热收支分析揭示了在2014~2015年SST异常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这些分析加深了对2015年El Nio事件相关过程的理解及当前ENSO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这次事件的认知.
关键词: 2015年El Nio事件 中等复杂程度的海洋模式 过程分析 SST收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雌激素类农药灭多威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农药灭多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同时也属于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即环境雌激素。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威胁,因此笔者就灭多威对生物生殖组织结构、生殖功能、生殖酶活性以及生殖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综述,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深入了解灭多威生殖毒性危害,积极采取危害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简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本项目将通过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实验岩石学等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以恢复太平洋、鄂霍次克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太平洋板块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揭示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机制和深部过程,探讨它们对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控制,同时对比研究西部燕山期地质事件。本专辑将简要介绍项目及各课题的研究思路、工作模型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关键词: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 深部过程 资源效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海盆磁条带特征及61Ma以来的海底扩张过程重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菲律宾海盆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地,作为地球上最壮观的"沟-弧-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及构造演化可有效约束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复杂动力学过程。海底磁异常条带是海底扩张的重要依据,其几何形态能够反映海底扩张的时间、方向及速率,为研究海盆的海底扩张过程提供重要信息。菲律宾海盆的次级海盆—西菲律宾海盆、四国海盆地磁异常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异常特征,帕里西维拉海盆内的磁条带特征虽不明显,但仍能看出南北向的分带现象。对海盆内的磁异常条带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与解释,将菲律宾海盆划分为7个扩张阶段,构建了菲律宾海盆61 Ma以来的阶段性扩张模型。揭示了边缘海盆构造演化的一般规律及扩张过程为岛弧裂解、高速弧后扩张、慢速弧后扩张和扩张后作用4个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末次冰期以来北太平洋中层水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学前缘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作为全球海洋经向翻转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对NPIW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认为NPIW形成及通风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而且高纬气候信号通过这一"海洋通道"传递到北太平洋低纬海域。另一方面,东亚夏季风通过影响黑龙江进入鄂霍次克海的径流量,从而对NPIW的形成和水团组成产生影响。在千年尺度,NPIW通风过程与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呈反相位变化,这与AMOC千年尺度震荡所引发的北太洋海表温、盐变化相关。与NPIW相关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可能是触发冰期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关键词: 通风及演化 北太平洋中层水 末次冰期 鄂霍次克海 白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