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平顺县北社乡晚秋农田鼠类分布和数量配置
《山西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2011年11月中旬,以铗捕和笼捕捕获实物标本为依据,在长治市潞城、壶关、平顺3县交界的平顺县北社乡,对坡地和沟川地2种不同类型农田的鼠类分布和数量配置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捕获5种鼠类,隶属3科4属,其中,古北界的种类4种,占80%;东洋界的种类1种,占20%。松鼠科的岩松鼠和鼠科的大林姬鼠只分布于坡地类型区,且数量较少,只占总数的6.72%和10.28%;数量最多的鼠类是鼠科的社鼠,占总数的40.71%,多在坡地活动;仓鼠科的大仓鼠和鼠科的黑线姬鼠则多在沟川地活动,在坡地分布较少,这2种鼠分别占捕获鼠总数的23.72%和18.58%。坡地类型区鼠的种类和数量均多于沟川地。


绿豆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 2012
摘要:本试验以11个全国绿豆品种为材料,进行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12个相关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单株荚数>株高>开花至结荚天数>一级分枝>结荚至成熟天数>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天数>出苗天数>生育天数>荚长>千粒重>单荚粒数。选择高植株和增加结荚数量是提高籽粒产量的主要途径。通过增加开花至结荚天数,可间接提高籽粒产量。减少结荚至成熟天数和一级分枝数亦可间接提高籽粒产量。


高粱新选不育系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高粱新选不育系,为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提供亲本材料,选用3个高粱新选不育系、7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21个杂交组合,对株高、穗长、千粒重等6个性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中10349A2在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小区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相对效应值分别为2.993、6.381、2.986和4.658,不育系10349A2在株高和生育期的一般配合力最高,相对效应值为0.932和3.420。10337A2ב辽0145’(父)和10349A2ב0-30红粒变’是2个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加性方差与基因型方差的比值依次是穗粒重>株高>产量>千粒重>生育期>穗长。


忻州市不同规模猪场的经济效益分析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2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面积25150.7hm2,农业人口297.7万人,东部6县为太行山石质山区,西部8县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突出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形势下,在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举措中,忻州市的畜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畜牧


蜜蜂为祁县酥梨授粉的初步研究
《中国蜂业 》 2012
摘要:本试验研究是为了解决酥梨主栽树与授粉树比例失调引起的人工授粉成本高、劳务租用难的问题。为了考察酥梨泌蜜、吐粉及授粉习性和试验蜜蜂巢门带粉为酥梨授粉的效果,特设置不同组别试验6个,每个组设3个平行,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以寻求最好的授粉办法。试验结果显示,蜜蜂巢门带粉(1号棚)与人工授粉(对照组)的花序挂果率差异不显著,数据分别为41.3b%与52.5b%,都能满足酥梨授粉的需要,而有授粉树的蜜蜂(4号棚)数据为84.7c%,与以上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显著;1、4号棚和对照组相比,单果均重、整株均重都高,单果均重比率分别提高5%、21%,整株均重比率提高10%、31%。得出结论在无授粉树或授粉树少的地区,蜜蜂巢门带粉可以暂时替代人工授粉,如果需要根本解决问题,还得及时在酥梨树上嫁接授粉效果好的公本枝、芽,形成授粉主枝,采用蜜蜂充分授粉的办法。


水旱兼用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长麦613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长97-5867为母本、晋麦6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明确长麦6135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可为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以及更好地推广该品种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2007~2008年山西中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2008~2009年山西中部水地区域试验产量结果,采用新复极差法(LSR法)和品种基因型互作方差、互作变异系数,以及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了长麦6135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长麦6135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的特点,是1个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在山西省中部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兼抗白粉、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CH7124抗性遗传及细胞学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24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和白粉菌系E09、E20、E21、E26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CH7124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n=0.30 I+20.79 II+0.04 III;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的杂种F1中,有8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可观察到2n=21Ⅱ的染色体构型,其平均配对构型均为2n=21II。说明CH7124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由于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总DNA为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未观察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CH7124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