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桃优良品种枝条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采用5年生的礼品1号、礼品2号、中林1号、中林5号、辽核1号、辽核3号和晋龙1号7个山西主推核桃品种为试材,对其生育后期和休眠期枝条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等部分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过程中,7个品种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及POD酶活性呈规律性变化。说明上述指标与供试核桃品种的抗寒性有一定的关系。综合比较供试品种的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以得出,辽核3号、晋龙1号抗寒性较强,中林1号、礼品2号和礼品1号的抗寒性次之,而中林5号和辽核1号的抗寒性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的人工饲养方法优化和对几种农药敏感性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优化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人工饲养方法,筛选防治小菜蛾的有效药剂。[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75%、光照周期L∶D=(14∶10)h的培养条件下,用吹塑纸收集小菜蛾卵,用小油菜(Brassica chinensis)苗饲养幼虫;同时采用浸叶法,测定小菜蛾对5种供试药剂的敏感性。[结果]用小油菜苗饲养的小菜蛾发育状况良好,其蛹重为5.4 mg/头,羽化率为94.0%,每雌产卵量为135.1粒;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20%氟虫双酰胺WG、150 g/L茚虫威EC、200 g/L虫酰肼SC和1.8%阿维菌素EC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152、0.223、1.151、93.340和0.128 mg/L。[结论]该饲养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用于小菜蛾的批量繁殖;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小菜蛾有较高杀虫活性,这3种农药可交替轮换使用防治小菜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层积与GA_3综合处理促进野生杏种子萌发初探
《山西果树 》 2012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温层积与GA3综合处理对促进不同类型野生杏种子萌发的效果,并从中筛选出较好的处理方法,为野生物种的保存和持续利用打下基础。试验以两种类型野生杏(甜仁杏和苦仁杏)种子为材料,采用低温层积与GA3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低温层积处理作为对照,进行发芽率与胚根伸长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综合处理对野生甜仁杏种子萌发,提高其发芽率及胚根生长速率均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野生苦仁杏仅综合处理1可促进萌发,但效果不显著,处理1~4均可促进胚根生长,处理2~4效果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甘蓝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在等氮条件下设4个氮源,分别为不施氮肥、100%铵态氮、50%铵态氮+50%硝态氮、100%硝态氮;设4个硫酸镁施用量,分别为0、75 kg·hm-2、150 kg·hm-2、300 kg·hm-2。结果表明,100%硝态氮与中量(150 kg·hm-2)镁配施处理的甘蓝产量比不施肥处理、100%铵态氮与中量镁配施处理和50%铵态氮+50%硝态氮与中量镁配施处理分别增产56.9%、14.7%和5.2%。施用100%硝态氮处理的甘蓝产量略高于50%硝态氮+50%铵态氮处理,比施用100%铵态氮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3.0%和44.2%。施用低量(75kg·hm-2)镁肥的甘蓝产量比不施镁肥增产9.3%,而增加镁肥用量对甘蓝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施用100%硝态氮、50%铵态氮+50%硝态氮和100%铵态氮处理的甘蓝硝酸盐含量比不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84.4%、63.4%和6.9%。100%硝态氮与高量(300 kg·hm-2)镁肥配合施用的甘蓝硝酸盐含量比不施肥处理、100%铵态氮与高量镁肥配施处理和50%铵态氮+50%硝态氮与高镁肥配施处理分别增加101.4%、82.3%和14.1%。施用高量镁肥处理甘蓝硝酸盐含量比不施肥处理增加11.2%。随着硝态氮比例增加,甘蓝维生素C、还原糖、总氨基酸含量相应增加,镁肥施用量对甘蓝维生素C、还原糖、总氨基酸含量影响明显。随着硝态氮比例增加,甘蓝对磷、钾和钙吸收量显著增加;随着镁施用量增加,磷、钾和镁吸收量相应增加。不同氮源与镁肥相互作用对甘蓝维生素C含量,氮、磷、钾、钙和镁养分吸收均有明显的影响。本研究表明,50%硝态氮和50%铵态氮混合与适量镁肥配合施用,既能增加甘蓝产量,提高维生素C、还原糖和总氨基酸含量,又能减少硝酸盐含量,提高甘蓝品质。
关键词: 氮形态 镁肥 甘蓝 产量和质量 硝酸盐含量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顺县北社乡晚秋农田鼠类分布和数量配置
《山西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2011年11月中旬,以铗捕和笼捕捕获实物标本为依据,在长治市潞城、壶关、平顺3县交界的平顺县北社乡,对坡地和沟川地2种不同类型农田的鼠类分布和数量配置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捕获5种鼠类,隶属3科4属,其中,古北界的种类4种,占80%;东洋界的种类1种,占20%。松鼠科的岩松鼠和鼠科的大林姬鼠只分布于坡地类型区,且数量较少,只占总数的6.72%和10.28%;数量最多的鼠类是鼠科的社鼠,占总数的40.71%,多在坡地活动;仓鼠科的大仓鼠和鼠科的黑线姬鼠则多在沟川地活动,在坡地分布较少,这2种鼠分别占捕获鼠总数的23.72%和18.58%。坡地类型区鼠的种类和数量均多于沟川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 2012
摘要:本试验以11个全国绿豆品种为材料,进行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12个相关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单株荚数>株高>开花至结荚天数>一级分枝>结荚至成熟天数>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天数>出苗天数>生育天数>荚长>千粒重>单荚粒数。选择高植株和增加结荚数量是提高籽粒产量的主要途径。通过增加开花至结荚天数,可间接提高籽粒产量。减少结荚至成熟天数和一级分枝数亦可间接提高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