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农田调整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城关镇为例
《天津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并将评价成果应用于基本农田调整,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研究区耕地质量优良的二、三级地的基本农田比重过小,而耕地质量低劣的四、五级地的基本农田比重过大。因此,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各级地基本农田分布调整,将二级地中基本农田的比重由36.26%调升为75.05%;将三级地中基本农田的比重由78.99%调升为84.96%;将四级地中基本农田的比重调低3.7%;将五级地中基本农田的比重由82.68%调低为65.36%。


一种新型大气压等离子体装置及其对茄子种子的应用效果(英文)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经过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后茄子品质改善和产量提高的机制,设计了一种大气压等离子体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采用不同电压(4420~6800V)处理茄子种子。结果表明:不同电压等离子体对茄子种子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不同。8个处理的株高、展开度、根深、根幅以及单果重、果长均有明显增加,产量均超过对照(CK)。5440~6460V电压处理的果产量均比其他电压范围好,5780 V和6120 V电压处理的大多数指标是最好的。种子上产生的大量电子和离子增强了空气粒子与种子的反应,活跃的空气粒子和紫外线辐射均能穿透种子的细胞囊,加快种子内部营养成分分解,降低了种子细胞膜的穿透能,改善了茄子幼苗根系的活性,从而使茄子产量提高,试验数据与统计回归线基本吻合。


不同预混料对提高奶牛繁殖性能及预防产后疾病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中国荷斯坦奶牛138头,研究了不同预混料对提高奶牛繁殖性能及预防产后疾病的影响。按相似配对原则,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结果表明,本试验研制的奶牛预混料均可提高奶牛的繁殖力并降低产后繁殖疾病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极显著地缩短了奶牛产犊后初次发情时间和产后空怀天数,提高了1次配种受胎率和2次配种受胎率,降低了产后瘫痪、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肢蹄病的发病率,显著减少了每头牛妊娠需要的输精次数;试验Ⅱ组的各项繁殖性能指标均优于试验Ⅰ组,但差异不显著;试验Ⅱ组的肢蹄病发病率极显著低于试验Ⅰ组,其余产后疾病指标,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均差异不显著。


寄生虫病对肉牛养殖业的危害与防控对策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11
摘要:我国是一个肉牛生产大国,牛的饲养量居世界第二。近年来,我国对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尤其是对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畜禽烈性传染病的防制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使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对于急性死亡率相对较少,但经济


高羊茅春化基因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1
摘要:[目的]用RNAi干扰技术沉默高羊茅FaVRN1。[方法]将拟南芥内肌动蛋白含子(145bp)插入到表达载体pBI121已构建能形成发夹的中间载体。设计带有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扩增高羊茅春化基因351bp长的外显子靶标序列,限制性酶切后以正向和反向插入到RNA干扰中间载体内含子两端,构建带发夹结构的RNA干扰表达载体。[结果]双酶切结果表明内含子(145bp)已成功连入表达载体。PCR和酶切验证证实目的基因(351bp)已连入中间表达载体。[结论]该研究为培育RNAi转基因开花抑制型高羊茅新品种奠定基础。


鲈鲤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品质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鲈鲤〔Percocy pris pingi pingi(T chang)〕人工驯养、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养殖产业化、增殖放流奠定基础理论,对鲈鲤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肌肉鲜样含肉率为79.93%,蛋白质为18.22%,水分为78.77%,灰分为1.15%,粗脂肪为0.93%,胆固醇为88mg/100g。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89.69%;鲜味氨基酸占干重的32.51%,占氨基酸总量的36.25%;必需氨基酸占干重的38.47%,占氨基酸总量的42.89%;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占干重的43.8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例为87.7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1.39,符合FAO/WHO标准。肌肉中K含量最高,为362mg/100g;Ca含量为35.30mg/100g,P为222mg/100g,Ca∶P为1∶6.28。肌肉7种脂肪酸中,3种饱和脂肪酸总量(SFA)为28.22%,4种不饱和脂肪酸(UFA)为71.75%,以UFA中油酸C18:1含量最高,为44.28%。表明,鲈鲤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食用珍贵鱼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