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纵卷叶螟2010年的一次迁飞过程及其虫源分析
《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6月10-12日,我国华南、江南南部稻区出现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大范围同期突增。为了明确此次同期突增的虫源性质,进一步揭示稻纵卷叶螟大规模降落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我们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气象图形软件GrADS,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过程及大气背景场进行了个例研究。结果表明:(1)粤北大范围的稻纵卷叶螟突增以外地迁入种群为主,部分为本地繁殖种群;(2)西南低空急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远距离迁飞提供了运载气流,稻纵卷叶螟迁飞种群的集中降落是降雨造成的,主降区位于雨区边缘的曲江、紫金、佛冈等地区,降雨区的空间分布直接导致了曲江、南雄地区降虫量的巨大差别;(3)稻纵卷叶螟迁入峰的主要虫源地分布在广东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以阳春为代表的虫源地的双季早稻进入扬花灌浆期-乳熟期,叶片营养恶化,稻纵卷叶螟处于成虫盛发期,存在为粤北大规模迁入提供虫源的可能。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迁飞 虫源性质 低空急流 轨迹分析 虫源地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天优673’的选育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引起植物遗传性的变异,快速地选育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开展了航天育种新方法研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673’,它具有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等特点。并用恢复系‘福恢673’与不育系‘天丰A’配组育成了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673’,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福建省2年区试中,平均产量7.09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达5.3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56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9%,福建省区试稻瘟病室内鉴定2年均表现抗(R),2010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成功育成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


副猪嗜血杆菌ompP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PCR方法扩增副猪嗜血杆菌的外膜蛋白ompP2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全长1 188bp。将扩增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ET-32a,转化BL21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证实重组融合蛋白约为60 000,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以纯化的重组蛋白ompP2作为抗原,建立副猪嗜血杆菌的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质量浓度4.75mg/L,4℃包被过夜,待检血清的稀释浓度为1∶40,阳性判断标准为D630大于0.383。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检测。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ompP2基因 克隆 表达 间接ELISA


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对速溶龙眼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和热风流量对速溶龙眼粉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考察喷雾干燥不同进风温度和不同热风流量对速溶龙眼粉水分含量、堆积密度、黏性、溶解性、水分吸附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超微结构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当进风温度从160℃升高到190℃、热风流量从23.00 m3.h-1增加到29.00 m3.h-1时,速溶龙眼粉水分含量分别降低25.52%和39.42%;黏度值分别下降55.75%和61.11%;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升高8.30℃和7.07℃;溶解时间分别增加1.29倍和1.47倍;堆积密度分别提高22.87%和20.15%;同时,单分子层水分含量、微粒形态、L*、a*、b*、色调和色度随之变化。【结论】加工理化特性优良的速溶龙眼粉需严格控制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和热风流量等工艺参数。


有机肥对生菜生长及其Cd含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有机肥及其用量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和叶菜Cd含量的影响,选择猪粪、牛粪、鸡粪和花生麸,分别以0.5%、1%、2%、4%的用量施入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种植3茬生菜的盆栽试验研究有机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生菜(Lactuca sativa L.)生长及其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4种有机肥显著提高生菜的生物量,其中鸡粪和花生麸的肥效较高,牛粪和猪粪的肥效较低。猪粪、牛粪和鸡粪有降低生菜Cd含量的趋势,而花生麸由于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DTPA-Cd含量,因而具有提高生菜地上部Cd含量的趋势。


小菜蛾感染玫烟色棒束孢后的病征及组织病理变化
《植物保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分别以1×105孢子/mL和1×108孢子/mL浓度的玫烟色棒束孢菌株EBCL03011孢子悬浮液感染小菜蛾幼虫,观察了感病幼虫体表和体内器官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显示,感病虫体颜色由局部浅褐色逐渐变为大面积深褐色,病虫出现缩短、强直等外部形态的变化。组织切片观察显示,接种后4 h,附着于体壁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入侵;16h后,小菜蛾内表皮被分解,菌丝段进入血腔。与此同时,被幼虫取食进入消化道的分生孢子也增殖产生菌丝段,以菌丝段突破肠壁细胞,向附近的脂肪体入侵;随着玫烟色棒束孢继续在虫体内增殖,24 h后各组织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破坏;48 h后,感病幼虫死亡,虫尸体内的菌丝突破体表,在虫体外形成菌丝层。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入侵小菜蛾有两条途径,第1条为体表途径,第2条为消化道途径。


基于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的苹果汁鉴伪模型(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苹果汁中有机酸与掺假苹果汁的关系,从而通过检测有机酸进行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监督。该文共收集了340个中国产苹果样本并制成苹果汁,涉及14个试点种植区域的19个品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样本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该试验通过添加水、L-苹果酸和蔗糖模拟制作原果汁含量分别为57%,50%和25%的掺假苹果汁。在测得的包括原果汁和掺假果汁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基础上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判别模型,用以区别掺假苹果汁,模型的精确度和重现率分别为87.4%和94.51%。统计数据显示该模型判别效果良好,可用于苹果汁的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证实苹果汁中特征有机酸指纹图谱可以用来鉴别苹果汁掺假。
关键词: 模型 质量控制 有机酸 苹果汁 掺假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珠三角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科技服务是现代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之一。对珠三角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珠三角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工作模式和经验,提出了促进珠三角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构的对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