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戴云山羊早期生长曲线的拟合与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为了探究戴云山羊早期生长发育规律,测定了戴云山羊从初生到6月龄的各项体重、体尺指标,分别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公、母戴云山羊在1月龄前生长较快,2~5月龄生长速度变缓,5~6月龄生长速度呈现增快趋势。通过比较拟合度(R2)发现3种曲线模型拟合度达到0.97以上,其中Von Bertalanffy模型的拟合结果更接近实际测量值,拟合效果最佳。进一步比较不同性别戴云山羊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参数,结果发现各时期的公羊体重均高于母羊,但公羊拐点月龄、拐点体重均低于母羊。戴云山羊公羊的Von Bertalanffy模型方程为:W=20038.421(1-0.485e-0.227t)3,母羊的Von Bertalanffy模型方程为:W=21272.581(1-0.510e-0.198t)3。


福建省短葶山麦冬施肥模式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福建省泉州市短葶山麦冬施肥的田间试验结果和分析数据为依据,经过多年试验资料的归类,建立福建省短葶山麦冬的肥料效应数学模型,提出短葶山麦冬的施肥模型,得出科学施肥方案:N 330kg.hm-2,P2O554kg.hm-2,K2O 270kg.hm-2。


甘蔗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转化拟南芥及转基因植株的生理特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UGPase)是植物糖代谢的主要参与酶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UGPase基因cDNA片段连接至载体pBI121,通过BamHⅠ和SacⅠ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植物表达载体成功构建;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介导,采用浸花法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结合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了5株T0代转基因植株。对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及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转入拟南芥中,并且不同的转化植株含有目的基因的拷贝数不同。对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不仅能在自交系后代中稳定遗传,而且在RNA水平也有表达。同时,对T2代转基因植株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及淀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蔗糖含量有所提高,并且差异明显,比野生型植株提高了50.85%~96.99%,而淀粉含量都较野生型植株的低,降低了9.69%~36.76%。说明UGPase在蔗糖与淀粉的转换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催化的反应方向影响着组织中这两种产物(蔗糖和淀粉)的分配。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 载体构建 转化 糖含量测定


福建温州蜜柑表现典型“红鼻果”症状
《福建果树 》 2012
摘要:温州蜜柑的适应性很强,极耐寒冻,能够抵御-10℃低温,具有很好的丰产性,且它的果实品质优异、果肉浓甜无核、果皮易分离,是一种良好的鲜食果品。虽温州蜜柑相对较耐黄龙病,但通过PCR检测发现顺昌县洋墩乡江村的老果园温州蜜柑感染了黄龙病后并表现出典型的"红鼻果"症状。


鹤望兰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SrF3′5′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2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鹤望兰黄色花萼中克隆到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SrF3′5′H。该cDNA全长1 766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共1 509个碱基,编码503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SrF3′5′H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的F3′5′H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鹤望兰SrF3′5′H与非洲紫罗兰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应用半定量PCR分析表明,SrF3′5′H在始花期转录水平达到最高,且在蓝色花瓣中表达最高,在黄色花萼中几乎没有表达。
关键词: 鹤望兰 类黄酮3′,5′-羟化酶 类黄酮生物合成 基因克隆


pH胁迫下尖孢镰刀菌生长动力学模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兼性寄生真菌,引起农作物枯萎病,防治困难。研究来自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在不同pH马铃薯蔗糖(PS)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构建动力学模型,以了解培养基的初始pH差异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尖孢镰刀菌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25℃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构建生长动力学模型。供试6个尖孢镰刀菌菌株在pH为3~10的液体培养基中均有不同程度生长,不同菌株对培养基pH的影响规律相似,在不同pH的P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4 d后,液体培养基的pH均有靠近6~7的趋势。在pH为3~9的培养条件下,尖孢镰刀菌菌落可以分成4类:菌丝型、粘滑层型、菌丝粘滑层型和菌丝带粉状物,各菌株的菌丝和培养基色泽也有所差异。同一菌株在培养基不同pH下生长速度不同,其生长的最适pH为6~8,菌落平均直径最大(45~49 mm),亚适pH为4、5和9;而在pH为3、10和11时菌落直径明显变小(17~21 mm)。培养14 d后培养基pH对菌落形态、色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培养下产孢量也存在差异。pH在4~8时其平均产孢量最大,达(223.8~273.3)×104cfu.mL 1,其中pH为6.38(自然pH)时产孢量最高,pH为11时产孢量最低。供试菌株在不同pH条件下的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变化动力学模型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
关键词: pH胁迫 尖孢镰刀菌 生长动力学 菌落直径 产孢量 二次曲线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