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酸柚根系CS和PEPC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酸柚(Citrus grandis)根系为材料,利用热硼酸法提取了根系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利用PCR和RACE技术相继得到柠檬酸合酶基因(CS)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的保守区、3'端和5'端.酸柚根系CS基因全长1760bp,开放读码框有1413 bp,编码47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质量为52.487 ku,等电点为6.9,亲水指数为-0.199;5'端非编码区为67 bp,3'端非编码区为277 bp;推导的氨基酸经序列比对,发现与其他物种具有很高的同源性(85.4%-99.6%).酸柚根系PEPC基因全长3307 bp,开放读码框有2604 bp,编码86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质量为99.569ku,等电点为6.68,亲水指数为-0.398;5'端非编码区为431 bp,3'端非编码区为269 bp,推导的氨基酸经序列比对,发现与其他物种具有很高的同源性(85.8%-95.7%).初步确定克隆到的为酸柚根系CS和PEPC基因,登陆Genbank,登陆号分别为HQ537481和HQ537482.
关键词: 酸柚 柠檬酸合酶 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基因克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与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义表述、价值评估与研究现状等方面对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行评述,展望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象草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效果的研究
《草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与玉米(Zea mays var.rugosa)秸秆混合青贮的效果,用含水率同为71.20%的象草与玉米秸秆调制了含水率为73.86%~73.10%的混合青贮(MC1青贮),用含水率分别为59.30%与59.10%的象草与玉米秸秆调制了含水率为62.30%~60.91%的混合青贮(MC2青贮),MC1和MC2青贮均设3种混合比例(象草与玉米秸秆质量比为80∶20、70∶30和60∶40)。每个处理重复3次,常温下贮存60d,开封后评定青贮的品质。结果表明,所有青贮的品质优良;MC1和MC2青贮均随玉米秸秆比例的升高,乳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pH值极显著降低,水分、乙酸、氨态氮、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极显著或显著减少,干物质回收率极显著提高;MC2青贮的品质优于MC1青贮。


冬种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高产栽培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闽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不同处理间商品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闽薯1号’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的鲜薯产量为39.39 t/hm2,增产44.23%,大中薯率高达95.2%,生育期缩短5天,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66万元,增产增效最为显著。其次是‘闽薯1号’地膜覆盖栽培,‘紫花851’常规栽培处理最低。(2)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大中薯率和商品率表现依次为稻草包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常规栽培。(3)同一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依次为‘闽薯1号’>‘紫花851’。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效显著、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害等优点。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采用稻草包芯+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马铃薯 ‘闽薯1号’ 稻草包芯 地膜 产量 商品率


福建浦城薏苡不同器官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测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福建薏苡不同器官脂肪酸的组分及其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薏苡不同器官均含有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10种脂肪酸,但薏苡不同器官脂肪酸的组成差异较大,分析了薏苡各器官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及营养价值。


根瘤菌菌剂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成为豆科植物固氮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为豆科植物提供所需氮量的1/2~1/3。因此,土壤中有效根瘤菌的数量是决定豆科植物产量的重要因素,而根瘤菌菌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中根瘤菌数量。本文从根瘤菌菌剂制备中高效菌种的选育及匹配、高密度菌剂的制备、菌剂保存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比较了自然选育、杂交选育和诱变选育等各类选育方法及琼脂试管配对法和水培配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菌剂制备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论述了菌剂保藏过程中冷冻干燥法和各种保护剂的使用对菌剂保藏效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根瘤菌菌剂的制备工艺和发展方向,为根瘤菌剂的研制提供重要参考。


菜用黄麻叶绿素的提取工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菜用黄麻为原料,叶绿素含量为指标,对提取溶剂、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单因素进行试验,利用正交试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菜用黄麻叶绿素提取的主要因素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且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叶绿素提取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料液比1∶6,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 h,最佳工艺条件下叶绿素提取量达3.375 mg·g-1.


闽西北烟-稻轮作系统地表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福建省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烟-稻轮作系统中地表氮、磷流失情况,在连续3a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烟-稻轮作系统中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烟-稻轮作系统中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烟季),而且氮、磷流失总量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与产流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当地习惯施肥条件下,烟-稻轮作系统中氮、磷的流失量分别为4.71~14.86kg·hm-·2a-1和0.93~2.20kg·hm-·2a-1,流失系数分别为0.76%~1.27%和0.47%~1.71%。与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处理氮、磷的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25%~13.82%和8.82%~14.99%,流失系数分别为0.76%~1.43%和0.41%~1.54%。增施50%氮肥和增施50%磷肥的氮和磷流失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提高7.6%~37.6%和21.5%~27.4%。此外,同等施肥量条件下,稻草还田的氮、磷流失量分别提高6.4%~16.4%和-3.4%~14.0%,流失系数分别达到0.86%~1.91%和0.36%~2.00%。综上所述,优化施肥处理可以减少氮、磷的流失量,而增量施肥明显增加肥料流失量,稻草还田也提高了氮、磷流失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