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品种燕麦牧草体外瘤胃降解和发酵特性的研究
《饲料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不同燕麦品种的瘤胃降解及发酵特性,采集10个燕麦品种(青海444、林纳、青引1号、青燕1号、青引2号、加燕2号、青海甜燕麦、骏马、莫妮卡、青莜3号)抽穗期全株样品,首先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其营养价值,然后选用3只体重接近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湘东肉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并利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法对选取的牧草进行体外瘤胃发酵试验,测定发酵6、24、48、72 h的干物质降解率和48 h的产气量,以及发酵24 h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氨态氮(NH3-N)浓度。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燕麦牧草营养成分中,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营养成分含量范围:粗蛋白9.23%~13.69%、粗灰分7.30%~8.31%、NDF 47.46%~54.04%、ADF 24.52%~31.03%、半纤维素21.44%~26.64%、淀粉3.43%~4.27%、总能14.59~15.05 MJ/kg;加燕2号、青引1号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燕麦品种(P<0.05)。体外发酵参数差异亦存在显著差异,青海444的理论最大产气量和48 h累积产气量高于其他品种,且6、24、72 h的干物质降解率最高。青海甜燕麦的产气速率最高,除青莜3号外,其他品种的48 h干物质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范围为55.79~67.25 mmol/L,青燕1号最高,其丙酸含量也较高;乙丙比范围为2.74~3.41,加燕2号最高,青燕1号最低;NH3-N浓度范围为114.00~202.19 mg/L,青莜3号最高,青燕1号最低。综上,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燕麦牧草在营养成分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营养成分含量不同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有显著影响。从营养成分上看,加燕2号营养价值较高;从体外发酵参数来看,青海444和青燕1号两个品种潜在饲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 燕麦 体外发酵 干物质降解 产气量 挥发性脂肪酸 氨态氮


植物精油和胆盐复合制剂对山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胆盐复合制剂对山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选择24只5月龄的体重为(21.46±2.07) kg的阿拉善白绒山羊公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均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5 g/kg以麦饭石为载体的复合制剂;其中试验1组(T1组)复合制剂中含500 mg植物精油(60%沙蒿油、40%香芹酚+肉桂醛+牛至油),试验2组(T2组)复合制剂中含500 mg植物精油(60%沙蒿油、40%香芹酚+肉桂醛+牛至油)和500 mg胆盐,试验3组(T3组)复合制剂中含500 mg胆盐。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1组T2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T1组的料重比降低了28%,T2组的料重比降低了10%。2)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的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T1组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T1组的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T1、T2组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T1组的盲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T2和T3组的瘤胃闭锁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T1和T2组的回肠黏膜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T1和T3组的盲肠黏膜封闭蛋白-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T1、T2和T3组的肝脏法尼醇X受体(FX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精油对山羊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以及肠道组织形态发育效果最佳,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有促进作用;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胆盐复合制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山羊平均日采食量、降低料重比,且在肠道健康发育过程中也有积极影响。


基于CiteSpace的肉牛肠道菌群功能基因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分析近30年(1995—2021年)国内外肉牛肠道菌群功能基因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为来源数据库,检索肉牛肠道菌群功能基因的相关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应用CiteSpace(6.0.R1)分别对文献年度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显分析以及可视化呈现。结果显示:共发表英文文献170篇,中文文献45篇。近30年国内外肉牛肠道菌群功能基因相关研究领域论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自2011年以来迅速增长;欧美学者逐步建立了理论框架、模型方法,奠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其中美国占主导地位,Guan Leluo、Auffret M D和Bryan A White等关键作者具有突出贡献。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发文被引量居第2,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研究水平世界领先,毛胜勇、蒋林树、王加启和杨舒黎等研究团队代表了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先进水平。近30年,该领域研究热点从1995年关注抗菌肽,到2005年首次关注16S rRNA多样性和宏基因组;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自2015年以后16S rRNA和宏基因组研究再度火热,以宏基因组、宏转录组等多组学对瘤胃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以及生成甲烷的功能基因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此外,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在肉牛营养代谢、饲料开发、免疫调控以及肉牛品种选育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肉牛 肠道菌群 CiteSpace 功能基因 文献计量


滴灌水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玉米种植的适宜滴灌水量,以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312(W_1)、645(W_2)、945(W_3)、1 275(W_4)、1 605 m~3/hm~2(W_5)及雨养无灌溉(W_0)6个不同滴灌水量处理,测定2019和2020年各处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6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滴灌水量的增加,玉米全生育时期耗水量逐渐增加,其经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灌溉水利用效率随滴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W_4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处理。2019年玉米最高经济产量为16 952.9 kg/hm~2,2020年为16 802.84 kg/hm~2,2年均以W_4最高;2019年W_4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W_4的经济产量分别比W_0和W_5高77.2%和7.3%。2019年W_4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_5,位于第三位;2020年W_4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所有处理中最高,显著高于W_0、W_1和W_5,但与W_2、W_3无显著差异。综上,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采用1 275 m~3/hm~2的滴灌水量可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长期施肥对农牧交错区农田肥力因子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农牧交错带土壤酶活性、土壤化学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旱作农田合理施肥和土壤培肥提供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武川旱作试验站,始于2004 年,种植制度为马铃薯-油菜-莜麦轮作,一年一熟制.试验设置 8 个处理:CK(不施肥)、N(氮肥)、NP(氮磷肥)、NK(氮钾肥)、PK(磷钾肥)、NPK(氮磷钾肥)、M(羊粪)和NPKM(氮磷钾肥配施羊粪),2021 年种植作物为莜麦.调查了莜麦产量;采集各小区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磷酸酶(PA)、硫酸酯酶(SU)、β-葡糖苷酶(BG)、β-木糖苷酶(BX)、α-葡糖苷酶(AG)、β-纤维二糖苷酶(BCBH)、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土壤有机质(S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pH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连续 18 年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莜麦产量由高到低为NPKM>NPK>NP≈M>NK>N>PK>CK,施肥处理分别比CK增产 140.5%、108.7%、76.3%、71.1%、57.5%、48.2%和 20.8%,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 58.4%、52.1%、43.3%、41.5%、36.4%、32.5%和 17.0%.长期施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提高幅度均以NPKM处理最高,分别是CK的 5.35、2.29、10.07 和 4.89 倍.长期施肥显著影响了土壤pH,除PK处理外,土壤pH均显著低于CK,NPKM和NPK处理的土壤pH又显著低于除NP和NK外的其他施肥处理.NPK和M处理显著提高了参与碳(AG、BG、BX和BCBH)、氮(LAP和NAG)、磷(PA)和硫(SU)循环的酶活性.二者配施后的NPKM处理进一步提升了酶活性,其AG、BG、BX和BCBH分别是CK的 1.71、1.87、2.05 和 2.11 倍,LAP和NAG分别是CK的 1.97 和 2.24 倍,PA是CK的2.24 倍,SU是CK的 3.11 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主要由养分因子驱动,其中AN、SOM和AP是关键的决定因子,分别解释了酶活性变异的 75.1%、5.7%和 4.6%.[结论]在农牧交错带薯粮油轮作条件下,长期氮磷钾平衡施肥可增加莜麦产量,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降低pH.单施羊粪也有效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但增产效果显著低于氮磷钾肥或氮磷肥,羊粪与氮磷钾肥配合提升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效果最佳,显著优于化肥和羊粪单独施用.
关键词: 栗钙土 长期施肥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莜麦产量


细菌素抑菌机制和性能改进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细菌素(bacteriocin)是一种纯天然且具备长效广谱抑菌能力的肽类或前体多肽物质。具有不易形成耐药性、安全无毒、无色无味等优点,具有抑菌、保健、易于肠道益生菌定殖等作用,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医疗等领域。消费者对纯天然“0”添加的诉求越来越高,出现排斥食品化学防腐剂的情绪。违法或过量使用化学防腐剂可能影响产品的营养价值,甚至会对生物体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细菌素在提高食品品质与储存期限的同时,预防了化学防腐剂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并满足消费者对天然食品的需求。本文主要围绕着细菌素的来源、种类、功能机理、性能优化及对食品和饲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展开了综述,旨在为促进细菌素于众多行业中的有效使用和推广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阴山北麓向日葵需水规律及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向日葵需水规律,提高水氮耦合效应。【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定3个灌水量,分别为雨养W0、补灌W1(67.5 mm)和常规灌溉W2(135 mm),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不施氮)、推荐施氮N1(135 kg/hm2)、过量施氮N2(270 kg/hm2),研究水氮耦合对向日葵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利用率、水氮耦合效应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向日葵的产量、耗水量和氮肥利用率也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向日葵耗水量也增加,N1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N2处理;W2N1、W2N2、W1N1处理的籽实产量较高;灌水量和施氮量对向日葵籽实产量和耗水量的交互效应显著。灌水量对向日葵籽实粗脂肪量影响较小,施氮量增加向日葵籽实的粗脂肪量减少。灌水量增加籽实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优化施氮可增加籽实不饱和脂肪酸量。【结论】阴山北麓向日葵适宜的施肥灌水模式为补灌量159.2~177.1 mm,施氮量166~218.3 kg/hm2,12叶—现蕾期是需水需肥关键期,应保证该时期水肥供应。
关键词: 向日葵 水氮耦合 产量 耗水规律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效率


RNA-Seq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植物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珍稀濒危植物是自然界当中的重要植物资源,对研究植物系统进化、生态环境恢复、植物抗逆生理、挖掘优异抗逆基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遗传信息缺乏,严重制约了其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基因组较大、基因信息复杂、遗传背景不清晰,因此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相对困难,而RNA-Seq技术拥有可以对无参基因组物种直接进行测序的优势,近年来在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中得到青睐。文章简介了RNA-Seq技术,综合近年研究总结了RNA-Seq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抗逆机制、次生代谢、生长发育调控及分子标记开发4个主要应用方向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对RNA-Seq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珍稀濒危植物转录组新研究思路的可能性。


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堆沤过程水热状况及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地区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困难及腐解周期长等问题,于2020年采用田间秸秆动态堆沤快速腐解试验,分别设置秸秆腐熟剂+秸秆(SRT)、新鲜牛粪+秸秆(SRN)、秸秆腐熟剂+新鲜牛粪+秸秆(SRW)、单一秸秆(CK)4种处理,研究不同外源生物菌剂对堆沤玉米秸秆温度、水分、纤维素酶、脲酶和木质素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腐熟剂和新鲜牛粪均可提高秸秆腐解速率,并缩短腐解时间。与单一秸秆堆沤相比,添加新鲜牛粪和秸秆腐熟剂均能显著提高堆体秸秆温度和含水率;SRW、SRT和SRN处理纤维素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15.64%、4.87%和7.96%,脲酶活性分别提高10.29%、3.43%和6.86%,木质素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71.43%、48.05%和53.25%。因此,添加秸秆腐熟剂和新鲜牛粪可改善堆沤秸秆水热条件和提高秸秆水解酶活性,进而加快秸秆堆沤腐解进程,两者耦合使用效果更佳,可作为一种高效秸秆堆沤方式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地区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