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滇池外海规模化控养水葫芦局部死亡原因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找出外海规模化控养水葫芦(E.crassipes)局部死亡的原因,于2013年8月对控养水域水葫芦空白对照区、健壮区、轻度枯死区以及重度枯死区的水质理化性质、蓝藻生物量及水生植物病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枯死区蓝藻生物量高达(4.21±0.49)×109 cells/L和(757.00±19.00)×109 cells/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14±0.09)×109 cells/L和(1.46±0.11)×109 cells/L(P<0.05);NH+4-N浓度为11.44±0.02mg/L和369.87±15.37mg/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32±0.01mg/L和0.34±0.01mg/L(P<0.05);轻度和重度枯死区溶氧仅1.40±0.13mg/L和0.30±0.04mg/L显著低于空白区和健壮区的7.70±0.83mg/L和6.80±0.97mg/L(P<0.05);枯死区水体氧化还原电位(Eh)较低,重度死亡区水体Eh为-279.70±29.70mv显著低于其他3处水域。并且,通过对枯死水葫芦常规病理学检测,并未发现病变迹象。由此推断:水葫芦死亡原因可能主要由下风向种养区蓝藻过量堆积死亡,致使水质恶化,水体严重缺氧,进而引起水体NH+4-N浓度过高,最终导致水葫芦死亡。这为今后种养水葫芦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利用水葫芦作为蓝藻拦截带,在水葫芦影响下的湖泊营养物质迁移与氮、磷、碳循环动力学提出了新的研究内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科学经济社会 》 2014 CSSCI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顺利进行。鉴于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必要研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1)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个乡(镇)秸秆还田农户分别占调研户数的22.01%和28.75%;2个乡(镇)均有部分稻麦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乡(镇)B 50%以上的农户稻麦秸秆未被利用,被遗弃和焚烧的比例高达55%以上;(2)稻麦收获季节旬降水量为7.21~87.28 mm,旬降水时间为1.53~5.00 d,降水天气不仅影响稻麦的适时收获,更严重影响着秸秆的收集打捆、运输与贮存;(3)稻麦收获时间相对集中,大量秸秆短时间内产生,收种时间几乎完全重叠,可供秸秆收集的时间极短;(4)秸秆收集效益低,农户收集运输的收益约为60~90元·d-1,低于外出务工收入,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秸秆收贮产业;(5)秸秆收集打捆装备缺乏,现有收集装备及技术亟需改进和完善,秸秆收集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收集效率。因此,可收集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收集效益低、收集机械化水平低是当前阻碍稻麦秸秆收集的主要问题,应提升秸秆收集效益驱动力,加快稻麦收割打捆机研发,建立秸秆收集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秸秆收集难题。


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释放气体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水体反硝化脱N、温室气体排放以及O2释放过程均是水体生态系统中发生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程度,采用自主研发的原位收集水体释放气体装置,于2012年7—8月对滇池草海中自然生长的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浮叶植物〔睡莲(Nymhaea tetragona)和荷花(Nelumbo nucifera)〕、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及对照(无植物)区域内释放的N2、CH4、O2、CO2和N2O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水生植物生长区及对照区释放气体主要由N2、CH4和O2组成,其余成分主要是CO2和N2O。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明显促进了水域内O2释放过程,进而提高了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及各气体成分通量值。而睡莲、荷花和凤眼莲由于叶片覆盖水面的影响,降低了水体藻类的光合能力,造成该区域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中值低于对照区,且各气体成分释放通量值也较低。各区域释放气体中CH4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菖蒲区释放的气体中N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


沼液贮存及田间施用后大肠菌群的消长动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以猪场粪污水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为材料,分别在冬春季和夏秋季对其采用加盖和无盖2种方式贮存,定期检测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通过田间生菜种植试验,定期施用大肠菌群数量(以下均以CFU计)分别为104(WF)、105(LF)、106(MF)和107g-1(HF)的沼液,在沼液施用完毕后第3、10、17和24天检测土壤、生菜表面和生菜体内大肠菌群数量。结果表明:夏秋季大肠菌群存活时间较长,沼液无盖贮存可使大肠菌群数量减少。沼液贮存50 d后,除冬春季无盖贮存的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达到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排放要求,可以排放以外,其他处理均未达到排放要求。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越高,经农田施用后土壤中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生菜表面和体内大肠菌群数量也越高,但随时间延长大肠菌群数量变化略有不同。检测期内,WF处理农田土壤中大肠菌群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沼液施毕后第3天,WF处理生菜表面及体内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小于HF和MF处理;24 d时各处理生菜体内大肠菌群数量均检测不到,达到GB 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要求,生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对数值小于3.51,但未达GB 4789.3—2010要求。


外源葡萄糖对麦秸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进一步阐释混合厌氧发酵的内在机制,在中温(35±1)℃条件下,以麦秸为原料,以葡萄糖为外源易分解有机碳,采用批式发酵方式,进行了葡萄糖不同添加量和不同添加方式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初始添加葡萄糖可提高日产气量,但葡萄糖添加量太少对提高秸秆总固体(TS)产气量无促进作用,当葡萄糖添加量为秸秆TS质量的6%时获得最大秸秆TS产气量,为303.13 m L·g-1,继续增加葡萄糖添加量,秸秆TS产气量反而降低;在秸秆厌氧发酵日产气量下降阶段一次性或者分次添加葡萄糖对促进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均无效果,仅在试验初始一次性添加秸秆TS质量6%的葡萄糖时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有促进作用,秸秆TS产气量较对照提高9.24%;添加葡萄糖对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产气中甲烷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累积产气中甲烷平均含量,且在日产气量下降后添加葡萄糖的效果更好,但这种促进效果与对照间差异并不显著。综合以上结果,在试验初始一次性添加秸秆TS质量6%的葡萄糖可以获得最佳的产气效果。


试论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共享的理性诉求-基于公权与私权的理论争辩及对独立第三方调查的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随着公权对知识产权干预的加强,知识产权公权属性与私权属性之争逐渐升温,知识产权制度利益平衡的基本法律观已成为共识.通过对独立第三方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受访者对实施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共享具有较高的认知,93%受访者认同合理的知识产权共享,分别有97%、98%和99%的人认为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共享具有正当性、特殊必要性和重要意义,86%支持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共享体系的建设.我们认为,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共享存在较强的理性诉求,应加快制定有利共享实施的公共政策,构建高效的共享实施机制,建立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强化知识产权惠益意识和培育良好社会共享文化.


基于GGE双标图和纤维长度选择的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环境评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对2000~2010年期间27个独立的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安庆、南阳、黄冈、荆州、武汉、襄阳、常德、岳阳、南京、南通、盐城、九江、简阳、射洪和慈溪等15个试验环境(试验点)在棉纤维长度选择上的鉴别力、代表性、理想指数和离优度指数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对各试验环境基于纤维长度选择的综合评价表明,荆州、九江、安庆和常德是最理想的试验环境,对以长江流域为目标环境的广适性新品种选育和作为区域试验环境鉴别理想新品种的效率最高,而江苏和浙江省沿海棉区的试验环境(南通、盐城和慈溪)和四川盆地棉区试验环境(简阳和射洪)不适宜作为针对长江流域的纤维长度选择与推荐环境,从而展示了GGE双标图在棉花区域试验环境评价方面的应用效果,也为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方案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纤维长度 长江流域 区域试验 GGE双标图 试验环境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