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匹配
《改革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有利于全面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催生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新动能。中央和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包括金融、产业、培训、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应针对现行政策的不足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动态优化和完善金融、产业、培训、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将其提升到更全面、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新层面。


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对水稻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358个农户的实证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 201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生产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生产环节外包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率,而不同类型的生产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整地、移栽、收割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育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密集型环节外包则对水稻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在推进生产性服务外包时,应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发展,在扎实开展农机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促进社会化技术服务的市场发育。
关键词: 水稻生产 生产环节外包 劳动密集型环节 技术密集型环节 生产率


不同重金属离子胁迫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Cu2+、Mn2+和Zn2+)不同时间(12、24、48、72和96 h)处理对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细胞密度(D650)、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max)、半饱和光强(IK)和光能利用效率(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在12和24 h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48 h处理下,Cu2+和Zn2+可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96 h处理下,除100μmol·L-1Mn2+依然对斜生栅藻生长无显著影响外,其他所有处理均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其中Cu2+对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Re,t,max、IK和α参数值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步增大。总体来看,各重金属离子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Cu2+>Zn2+>Mn2+。Re,t,max、Y和IK参数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Mn2+和Zn2+的适应性,而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Cu2+的适应性。
关键词: 斜生栅藻 Cu2+ Mn2+ Zn2+ 叶绿素荧光参数 毒性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对污水中微生物丰度变化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探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净化污染河塘的效果及净化过程中反硝化脱氮的微生物机制,明确细菌丰度与水质参数之间相互调节的规律,在监测污染河塘水质参数变化的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接纳生活污水的污染河塘水体总细菌16S rRNA及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能很好地降低污染河塘的CODMn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对氮的削减效果也较好。挂膜后污染河塘水体中总细菌和nos Z型反硝化细菌丰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挂膜3 d后达最大丰度(平均值分别为2.58×10~8和2.98×10~4拷贝数·m L-1)。而nir K和nir 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在试验前期几乎无变化,但后期(30 d后)急剧上升。水质参数对细菌丰度影响也比较显著,其中总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与水体p H值和透明度呈极显著相关(R=0.431 2和-0.659 7,P<0.001);nir 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与水体温度,NO_3~--N、NO_2~--N和TP浓度呈极显著相关(R=0.789 9、-0.555 9、-0.756 9和-0.446 3,P<0.001);nos Z型反硝化细菌丰度与透明度,NH_4~+-N和PO_4~(3-)-P浓度呈极显著相关(R=-0.453 4、-0.527 2和-0.491 4,P<0.001)。综上所述,微生物固定化挂膜技术通过其自身微生物的高效生长,并协同环境因子调节河塘水体中微生物尤其是反硝化脱氮微生物丰度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关键词: 微生物膜 污水净化 反硝化细菌 16S rRNA基因


合著网络加权模式下科研团队的发现与评价研究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201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目的】通过加权的合著网络关系研究,发现、分析和评价某一机构或学科领域的科研团队情况。【方法】利用合著次数、合著人数、作者排名、被引频次等要素构建一种综合性的合著网络加权模型,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科研团队发现和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利用该模型发现的虚拟科研团队和评价结果与实际科研团队的调研结果相符。且该方法能够综合多种影响因素,客观评价科研团队的结构组成和影响力情况。【局限】为确保得到现实中科研团队的详细情况以验证该模型的研究结论,选择笔者所在的科研机构作为评价对象,使得实证研究的范围较小;且数据类型覆盖面存在局限性。【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某一范围内科研团队发现、结构关系分析及建设情况评价,有助于快速熟悉团队,为团队的发展完善提供依据。
关键词: 科研团队发现 科研团队评价 合著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江苏省小麦草谷比及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明确江苏省小麦秸秆资源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江苏省13个春性和19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秸秆资源进行调查,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4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5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和>20 cm表示),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分别进行烘干称质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品种类型和产量水平对小麦草谷比以及不同部位秸秆质量占秸秆总质量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性品种草谷比极显著低于半冬性品种(P<0.01),春性品种草谷比平均为1.05~1.07,半冬性品种草谷比平均为1.38~1.40。2种生态型小麦品种的草谷比均呈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春性品种草谷比变化范围为0.96~1.42,半冬性品种草谷比变化范围为1.21~1.77,但年际间有所不同。2010—2011年,在中低产水平(4 000~6 250 kg·hm-2)条件下2种类型小麦品种草谷比显著大于超高产水平(>8 500 kg·hm-2,P<0.05);而在2012—2013年,2种类型小麦品种草谷比在各产量水平间皆无显著差异。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秸秆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就0~5、>5~10、>10~15、>15~20和>20 cm以及穗轴颖壳6个部位秸秆质量占植株秸秆总质量的比例而言,春性品种依次为8.00%、7.06%、6.64%、6.57%、48.00%和23.75%,半冬性品种依次为10.11%、8.07%、7.39%、7.06%、44.53%和22.85%。当籽粒产量区间为>4 750~8 500 kg·hm-2时,随产量的增加,植株从下至上各个部位秸秆质量占秸秆总质量的比例总体没有显著变化,而超高产水平(>8 500 kg·hm-2)时穗轴颖壳质量占秸秆总质量的比例显著低于较低产量水平(4 000~4 750 kg·hm-2,P<0.05)。江苏省小麦草谷比和麦秸空间分布受品种生态类型和籽粒产量水平的影响较大。


秸秆还田下晚播稻茬麦适宜施氮量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了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15 cm土壤矿质氮量。施氮量高于180 kg·hm-2时会造成小麦成熟后土壤矿质氮量的显著增加。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氮素净矿化量为48 kg·hm-2;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秸秆氮释放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均随之增加;N90、N180、N270和N360处理氮表观损失率分别为27.9%、37.6%、43.2%和47.6%;N90处理损失量以播种至越冬期最高,其余处理均以开花至成熟期最高。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但施氮量若超过180 kg·hm-2,增产效果则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有利于兼顾晚播小麦生产和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