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民收入增长区域结构与空间效应——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农村经济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农民收入增长区域结构与空间特性对于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计算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省际类型,并通过空间模型考察了各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空间效应。我们发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类型区域结构呈现出一定空间特征,空间"相邻效应"较为显著,以长江为流域主轴的各省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对相邻省份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大,而地理相对"边缘"省份的则较小;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类型区域结构特征不明显,且空间效应不显著。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经济纵横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在对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演变和试点操作流程梳理的基础上,以改革目标为导向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后,农民种地收益下降,目标价格政策没有较好地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中央财政支出减少,但地方财政支出增加。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看,还存在目标价格水平较低、公布时间偏晚、市场价格监测点设置不合理、补贴资金被摊薄和资金兑付不及时等问题。为此,需要完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设计和操作办法,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社区生态治理:新政治叙事与公共议题转换
《探索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生态现代化作为新型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模式,意在打造新的政治叙事逻辑,即由普遍化、同质化的"宏大叙事"的话语体系转向生活化的"微小叙事"的行动范式。城乡基层社区作为承载新政治叙事话语并带有制度试验性质的功能主体,其生态治理理念和实践已在现实落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生态现代化理念的浸润下,环境政治思维的凸显对现实治理模式的反馈作用,使生态治理成为兼具政治话语和治理实践的"显性的社区治理"的叙事范例。反馈到理论层面,则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学界研究议题向"自组织-生活"行动领域和"微观公共领域"分析路径建构的一种推动力。


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分析——以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为例
《生态经济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由环境产权视角出发,从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与融资机制三方面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需求的原因,接着由信息广泛度、精确度和标准度三个维度提出6项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要求。最后,根据这6项要求以江浙沪三省市重污染上市公司2013~2014年所有企业信息披露渠道数据为样本,评价了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内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发现:披露环境信息企业的广泛度可以满足生态补偿制度的需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连贯性基本满足需求;但是信息披露的多样化、精确度和披露方式的集中度均不能满足需求;总体来看,当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不能满足生态补偿制度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政策规范。
关键词: 环境信息披露 需求分析 生态补偿 环境产权 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


美国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演化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由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的基本政策选择。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美国实施7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第一,任何单一的政策措施很难兼顾多个目标,目标价格补贴要和其他政策工具组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任何具体政策的有效性都是有条件的,只有随着国内外市场条件、财政状况和WTO农业规则的变化,不断创新目标价格补贴的具体形式和政策组合,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变化和规避WTO"黄箱"约束。第三,半脱钩化的补贴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补贴效率、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规避WTO"黄箱"规则,是中国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方式创新的可选策略。第四,农产品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保障和基础数据支撑,因此,建立完善的农业统计、预测、信息发布制度和开放共享的农业基础信息平台,是配套农产品支持政策改革必须推进的战略性基础工作。


全面构建农业环境治理体系刻不容缓
《中国发展观察 》 2016 CSSCI
摘要:近年来,垃圾围城、雾霾锁国、饮水危机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与环境相关事件的发生,损害了公众健康,但也唤醒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更增强了中央铁腕治污的决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加强环境保护是全民心声的最大公约数之一。自2004年以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十二连快",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CSSCI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功能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前,遗产地在产业发展和融合过程中面临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农业产业规模的弱小性、农户参与保护的不足性、相关扶持政策的薄弱性等问题。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要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惠益分享为基本原则,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农户生计与产业发展,本地居民与外部工商资本的关系。加强规划引导,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提升产业融合的层次与水平。


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基质中铜残留对蔬菜生长和食用安全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将修复养殖水体中收获的水葫芦堆置发酵后作为基质材料是资源化利用的新思路,但由于养殖废水中普遍存在重金属如Cu的污染问题,因此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是重金属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和食用安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质中w(Cu)在0~600 mg·kg-1范围内对萝卜和空心菜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且其可食部分未超出GB15199—1994《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中Cu含量的安全限量标准(10.0 mg·kg-1);但基质中w(Cu)>600 mg·kg-1时,空心菜根系中w(Cu)偏高(15 mg·kg-1左右)。空心菜可食部分w(Cu)(0.5~4 mg·kg-1)显著高于块根类的萝卜(0.2~1.6 mg·kg-1);2种蔬菜体内Cu含量与基质中可交换态Cu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同条件下,种植块根类萝卜的安全性比须根类空心菜要高。在评估基质中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风险时,不仅需要考虑基质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有效性,还要考虑蔬菜种类及其生物学吸收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