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SCI(精确检索)
80条记录
基于多元相似度融合的中文命名实体消歧方法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2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解决文本中多个不同含义的同名实体在映射到知识库时产生的歧义问题,提高实体消歧的准确率。【方法】提出一种多元相似度融合方法,考虑实体上下文的语义相似度、实体属性的背景相似度和主题词的主题相似度,对实体进行刻画。【结果】在维基百科农业方向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准确率为89.7%,优于传统方法。【局限】方法仅在特定领域适用。【结论】本文所提多元相似度融合方法较传统方法和主流消歧方法具有更高的实体消歧准确率,能够解决特定领域的实体消歧问题,未来可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实体消歧场景中。

关键词: 实体消歧 相似度 上下文词向量 实体属性 主题词向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成式情报学术语自动抽取与多维关联知识挖掘研究

情报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情报学术语承载了情报学科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从概念维度梳理与分析情报学术语对推动学科发展、助力下游知识挖掘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数量快速增长的科技文献,自动术语抽取替代了人工筛选,但现有方法严重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集,难以迁移至低资源场景.本文设计了一种生成式情报学术语抽取方法(generative term ex-trac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GTX-IS),将传统基于序列标注的抽取式任务转化为序列到序列的生成式任务.结合小样本学习策略与有监督微调,提升面向特定任务的文本生成能力,能够在低资源有标签数据集场景下较为精准地抽取情报学术语.对于抽取结果,本文进一步开展了情报学领域术语发现及多维知识挖掘.综合运用全文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方法,从术语自身、术语间关联、时间信息等维度,对术语的出现频次、生命周期、共现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与知识挖掘.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时间维度特征,从术语角度出发,完善期刊的动态简介,探究情报学研究热点、演变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方法在术语抽取实验中的表现超越了全部13种主流生成式和抽取式模型,展现出较强的小样本学习能力,为领域信息抽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情报学术语 术语自动抽取 文本生成 科学计量 热点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拿大科技“超级集群”计划建设及启示

科技管理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结合加拿大近年经济形势、研发投入、政策支撑等方面,分析加拿大提出"超级集群"计划的背景,同时介绍"超级集群"遴选过程,分析组建构成,调研近年来数字技术超级集群、蛋白质产业超级集群、下一代制造业超级集群、人工智能驱动的供应链超级集群、海洋超级集群5个超级集群建设运行成效.作为加拿大政府从国家层面设计的科技战略,加拿大政府重视产学研结合与多学科融合,通过超级集群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具有较强借鉴意义,据此可以从强化战略目标、聚焦投入领域,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各主体协同创新,加强政策引导支持、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升我国科研管理水平.

关键词: 加拿大 科技 超级集群 科研组织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的主要困境、逻辑基础和路径构建

环境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当前,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进入"去存量"阶段,"源头治理—养分回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全链条治理成为缓解化肥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虽然面临污染特性、农户分散经营特征和政策碎片化等方面的制约,但在治理技术、治理主体、治理载体等方面具有可行性.本文在整体性治理理论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路径,即在国家、省、市层面加大全链条治理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在县级层面探索全链条治理服务模式和数字化管理模式;在社区层面引导生产者参与全链条治理、对接第三方主体提供全链条治理服务、构建全链条治理资金集成投入机制、依托社区组织营造良好氛围等.

关键词: 化肥面源污染 全链条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逻辑基础 治理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的碳足迹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究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碳足迹,设置4种稻田种植制度处理: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以及一年两熟的紫云英-水稻、冬油菜-水稻、冬小麦-水稻,连续两年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农田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投入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并进行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1)一年两熟种植制度较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增加周年CH4排放17.5%~64.5%、N2O排放60.7%~139.8%以及土壤有机碳固定量17.3%~37.2%;(2)在考虑土壤固碳的情况下,不同种植制度的土壤有机碳固定能抵消26.6%~35.6%的温室气体排放,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两年平均分别为13.79、11.83和9.07 t CO2-eq·hm-2,较冬闲-水稻(7.63 t CO2-eq·hm-2)分别增加80.6%、55.0%和18.8%;(3)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主要来自土壤CH4排放(61.8%~67.4%),其次是氮肥施用(18.3%~23.9%),而后为N2O排放(3.3%~5.2%)和柴油的使用(2.2%~2.8%);(4)一年两熟有利于增加周年产量和产值,非水稻季种植粮油作物能显著提高种植净收益,不同种植制度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碳足迹的差异不大。因此,冬闲-水稻是长江下游稻田最为低碳的种植制度,综合碳排放、粮食安全和经济产出,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明显优于冬闲-水稻;发展甲烷减排和氮肥减施技术是降低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碳足迹 粮食安全 种植制度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 长江下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下中国小农户的化肥投入及风险规避动机辨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已有研究多从自然风险角度解释农户的化肥高量施用行为,忽略了市场风险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下小农户的施肥行为及其风险规避动机,验证小农户增施化肥是为了规避收入风险而非仅仅是产量风险。本文在传统边际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下小农户的施肥决策分析框架,并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跟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下中国小农户的化肥投入行为,检验小农户化肥投入的风险规避动机,进一步考察买入户和卖出户在风险条件下的施肥行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小农户施肥高量问题由来已久,其化肥施用强度在过去20年一直维持着较高且稳定的水平。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大的地区,小农户越倾向于增施化肥,说明小农户增施化肥是为了规避收入风险,其施肥行为不仅受自然风险影响,还受市场风险影响。相较于卖出户,买入户出于对收入风险的规避和粮食消费安全的追求,对风险的反应更敏感,化肥施用强度更高。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市场有助于缓解小农户高量施肥。

关键词: 施肥量 收入风险 粮食市场风险 自然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施“一户一田”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506个农户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探究“一户一田”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方法]文章基于山东省506个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基准回归、异质性分析、内生性讨论研究“一户一田”对农户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结果](1)实施“一户一田”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施“一户一田”村组的农户非农就业人数更多。(2)异质性分析表明,实施“一户一田”对经济关联度高的农户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村庄距离县城近的农户实施“一户一田”后非农就业人数增加更多。(3)在选用村干部支持率作为“一户一田”的工具变量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4)实施“一户一田”可能在增加非农就业人数的同时提升非农就业质量。[结论]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在即,政府应给予村组和农户更多自主权,允许并鼓励适宜地区通过实施“一户一田”缓解农地细碎化问题,减少农业劳动时间,促进农户非农就业,进一步释放土地制度改革红利。

关键词: 农地细碎化 “一户一田” 土地调整 非农就业 工具变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PB-NAM框架下规模农户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研究-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针对规模农户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意愿及形成机制开展研究,对于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的整合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利用江苏省1 228份规模农户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规模农户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分析。[结果](1)感知行为控制和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知两个变量对生产意愿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且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知还可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生产意愿;(2)个人规范不仅可以被结果意识直接激活,还可通过责任归属的中介效应被间接激活;(3)规模农户在考虑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时,出于成本—收益的“利己”动机要高于出于道德义务感的“利他”动机;(4)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感知行为控制和个人规范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影响效应逐渐增强。[结论]要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维度,发挥规模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知、个人规范的积极作用,激发规模农户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关键词: 规模农户 绿色优质农产品 意愿 计划行为理论 规范激活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路径探析——以“一地六县(市)”省际交汇区为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省际交汇区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省际交汇区的发展在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运用“截面数据—典型调查—深度访谈”方法,以长三角“一地六县(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域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基础、模式及问题,可以发现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一地六县(市)”需要形成跨行政区域间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需要摸清资源“家底”,研判乡村产业生产力布局;加快科技“赋能”,提高乡村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多元“融合”,探索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关键词: 长三角 一地六县(市) 乡村产业 绿色发展 区域合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社区嵌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使用嵌入性理论,从资源禀赋和社区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基于产业类型、组织结构和利益联结以及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和社区信任路径,解释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依托社区资源实现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进而构建合作社“社区嵌入”的发展路径。运用上述分析框架分析贵州省麻江县蓝莓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发现当地社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业选择,据此形成的不同产业使合作社在产业结构的嵌入中也有别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村庄治理形成的良好内部信任机制和村庄能人培育是合作社社区嵌入的重要内生动力。目前脱贫地区合作社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未来更要重视合作社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嵌入性,依托禀赋定产业,培育能人促发展,同时适时开展联合发展,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社区嵌入 脱贫地区 乡村振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