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新品种黔花生二号原种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11
摘要:对提高黔花生二号繁殖系数的5种快速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5种方法对提高黔花生二号繁殖系数均有效,单粒稀播高倍繁殖法可提高20.8%~172.0%;扦插无性繁殖法可提高40.5%;一年两季快速繁殖法可提高90.5%;侧枝压枝法可提高20.2%;南繁加代法可提高89.9%。


耐镉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吸附能力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桃园土壤为试验材料,从中筛选出3株分别耐0.5、40.0、60.0 mg/L镉的细菌Cd-R-1、Cd-R-2和Cd-R-3,并对其耐镉遗传稳定性、镉吸附能力、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3个菌株均具有稳定的耐镉特性;菌株Cd-R-1对镉吸附能力最强,吸附率达到76.6%,Cd-R-2、Cd-R-3则相对较弱,吸附率在20%~30%之间;3株细菌对花生、小麦和番茄种子的发芽率基本没有影响;Cd-R-1和Cd-R-2对玉米种子发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Cd-R-3对其发芽率的影响不大;无论何种菌株,对豌豆种子的发芽率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菊苣航天诱变材料RAPD分析及高产品系筛选
《草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菊苣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牧草品种,产量高、适口性好,现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该研究以菊苣航天诱变材料和普那、将军2个主推菊苣品种共29份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RAPD分析和产量研究。从10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多态性强、重复性好且稳定性高的引物15个,15个引物共扩增出7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3条,比例为87.77%。聚类结果表明,所选菊苣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相似性系数在0.69~0.80,其中材料PA186单成一支,与其他菊苣材料相似性较低。材料之间的聚类关系与表型特征呈不完全的相关性。从菊苣牧草生产性能看,产量高于目前主推品种黔引普那菊苣(9.5kg/m2)和将军(9.7kg/m2)的品系有12个。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花油203的选育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选育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以黄籽双低不育系1357AB与双低优良恢复系89-4R为亲本配制育成杂交油菜新组合花油203。在2006—2008年四川省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为163.72kg/667m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3.44%;全生育期219d,比对照(川油21)晚熟1d。在2008-2009年四川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64.6kg/667m2,比对照(川油21)增产9.76%;其杂种F2代种子的芥酸、硫甙、含油量分别为0.4%、20.03μmol/g饼、40.1%。2009年1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花油203,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推广。


不同播栽方式对玉米生产效益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玉米生产效益,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栽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方式玉米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营养杯移栽(12 265.25 kg/hm2)>秸秆杯移栽(11 850.90 kg/hm2)>包衣直播(11 513.65 kg/hm2)>肥团移栽(11 250.05 kg/hm2)>传统直播(10 760.35 kg/hm2)>秸秆杯直播(10 210.90 kg/hm2)。但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而包衣直播产量相对较高,且用工较少,经济效益最高,包衣直播目前可作为贵州省等机械化程度较低地区提高玉米生产效益的主要播栽方式。玉米生产的用工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生产效益的高低。因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轻简化播种技术,提高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能力,减少玉米生产用工投入,从根本上保证玉米生产效益的增加。


不同苹果砧木种子萌发与出苗试验初报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2种苹果砧木种子萌发和出苗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平邑甜茶和冠萼花楸可层积30 d,花红、黄果三叶海棠、红果三叶海棠和毛山荆子需40 d,湖北海棠、青砧1号、青砧2号、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和丽江山荆子需50 d。平邑甜茶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均最高,花红、青砧2号、青砧1号及八棱海棠等发芽率和出苗率次之;西府海棠、毛山荆子发芽率较低,出苗率较高,出苗指数较低;红果三叶海棠、黄果三叶海棠、湖北海棠、冠萼花楸及丽江山荆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均较低。12种苹果砧木种子的层积时间及发芽率差异显著,出苗率基本在70%以上。


刺梨花药愈伤组织起源与倍性检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刺梨花药为材料,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药愈伤组织起源进行了研究,并对花药不同部位产生的愈伤组织以及培养在不同糖源及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培养基中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不同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倍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梨小孢子脱分化的启动时间比药壁组织晚1周左右;贴近药壁组织的小孢子较易形成愈伤组织;花药壁四周或腹缝线处形成的淡黄色疏松颗粒状愈伤组织大多为小孢子愈伤组织,单倍体愈伤组织率高达80%;培养基中添加7%的蔗糖或0.5 mg/L NAA+2.0 mg/L 6-BA最有利于小孢子愈伤组织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