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餐厨垃圾与牛粪联合厌氧消化效率研究
《中国沼气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对餐厨垃圾(FW)与牛粪(CM)联合厌氧消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在初始总固体(TS)负荷为6.7%和中温(35℃)条件下,考察不同的餐厨垃圾与牛粪TS配比(0∶1,1∶1,2∶1,3∶1,4∶1,1∶0)对联合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FW与CM联合厌氧消化单位VS沼气产量与甲烷含量均明显提高。FW∶CM为2时(T3),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74.15 mL·g-1VS和69.78%。整个厌氧消化过程T1~T5的pH值稳定在6.0~8.0之间,未出现挥发性有机酸(VFAs)抑制现象,VFAs浓度随着FW的比例增加而升高,FW单独发酵时,VFAs大量累积,第7 d时达到35600 mg·L-1。产甲烷菌群利用丙酸转化为甲烷的效率较低,VFAs中丙酸浓度下降的幅度明显低于乙酸、丁酸。厌氧消化过程中T1~T5也未出现氨抑制现象,氨氮浓度整体呈现先迅速升高,后缓慢下降,再缓慢升高的变化规律。在常温沼气工程应用中,初始总固体(TS)为6.7%时,建议FW与CM的TS比为2∶1。


寒地葡萄营养袋苗培育关键技术
《果农之友 》 2014
摘要:黑龙江省无霜期较短,有效积温较低,晚霜及早霜危害频繁,受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葡萄生产建园时直接定植休眠期葡萄苗存在苗木成活率低,植株长势不整齐及秋季枝蔓成熟不良等问题。采用温室或大棚提前进行葡萄营养袋育苗,可以人为延长葡萄苗木的生育期,而且通过选择同一质量标准的苗木统一栽植,可实现架面整齐、利于管理、一次性建园成功及早期丰产的目的。现将葡萄营养袋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野生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野生秋子梨果实形态、香气物质及糖酸组分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为野生秋子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本资料。【方法】以迁地保存圃的35个野生秋子梨实生株系的果实为试材,以‘小香水’梨、‘京白’梨和‘南果’梨3个秋子梨栽培品种为对照,测量果实的纵径、横径、果形指数(纵径/横径)及单果重,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定性、定量分析果实的糖酸组分和香气物质。【结果】野生秋子梨各实生株系果实大小、香气成分总含量、各类香气成分种类数及其含量、主要香气成分分离比率与具体含量、各糖酸组分的含量、总糖以及总酸含量等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均在17%以上,各株系间差异明显,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与3个栽培品种比较发现,野生秋子梨的果实纵径、横径及单果重均小于3个栽培品种,但果形指数比较接近;野生秋子梨平均每个株系检测出41种香气成分,明显高于栽培品种的平均香气种类(25种);野生秋子梨平均香气成分含量为9.44μg·g-1,显著高于3个栽培品种的平均含量(5.71μg·g-1);野生秋子梨与栽培品种相比,含有酸类和烃衍生物类2类特有化合物,含有酯类等9类111种特有成分;野生秋子梨与3个栽培品种共检测出16种特征香气,其中1-己醇和己醛等8种化合物为野生秋子梨与3个栽培品种共有的特征香气,乙酸己酯和乙酸戊酯等8种特征香气为野生秋子梨特有;35个野生秋子梨实生株系和栽培品种中几乎均能检测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3种糖组分以及苹果酸、酒石酸和柠檬酸等6种酸组分,且均以果糖和苹果酸含量最高;野生秋子梨中酒石酸及蔗糖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品种,其他糖酸组分、总糖及总酸含量最大值均高于3个栽培品种。【结论】野生秋子梨在果实形态、糖酸组分及香气成分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参试的35个实生株系间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并且含有酸类和烃衍生物类2类特有化合物和111种特有成分,进一步挖掘利用的潜力巨大。


东北地区水稻初冬晾晒期鼠害调查与为害分析
《植物保护 》 2014 CSCD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鼠害严重发生地区。明确当地鼠害特点,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东北地区水稻规模化种植较晚,对稻田鼠害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针对稻田鼠害种类不清、密度难定的问题,在水稻收割晾晒期内采用"翻稻垛尽捕法"和"夹捕法"调查鼠种组成与密度,并估算稻谷损失率。结果表明,尽捕法可捕获5种害鼠,稻垛鼠密度为197~310只/hm2;夹捕法只能捕到3种害鼠,小型鼠缺失;产量损失估算稻谷损失率约为0.13%~0.52%,折合每公顷损失约7.8~31.2kg。结果表明,两种调查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害鼠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将两种方法结合可获取更多的鼠害信息;如果适当缩短水稻晾晒期可有效减少害鼠对稻谷的为害。
中微肥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控制中微肥施用量,研究中微肥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肥施用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SPAD),显著提高结荚期到鼓粒期大豆叶面积指数(LAI)。中微肥施用大豆产量较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0.6%~14.5%(P<0.01)和1.2%~4.7%(P<0.05),且以常规施肥+80 kg·hm-2中微肥产量最高(3 763.6±55.49 kg·hm-2)。中微肥能够改善大豆品质,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比较,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0.60%~1.10%(P<0.01)和0.12%~0.62%(P<0.05);脂肪含量分别降低0.37%~0.78%(P<0.05)和0.08%~0.49%。综合以上分析,常规施肥结合80kg·hm-2中微肥处理效果最好。


水稻割晒技术的作用与实施要点
《北方水稻 》 2014
摘要:水稻割晒技术是一种收割晾晒、拾禾分段进行的水稻收获方法。分析了目前黑龙江垦区水稻直接收获存在的问题,指出水稻割晒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水稻割晒技术的优点和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技术实施要点和一些注意事项。


大麻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引物的初步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出更适宜大麻的ISSR反应体系,用以研究大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梯度试验对dNTP、TaqDNA聚合酶和引物的浓度,预变性时间和退火温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适合大麻的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25μL体系中,dNTP 200μmol/L,模板1 ng/μL,引物200 nmol/L,聚合酶1 U(2.5 pmol/μL);预变性3 min(94℃),退火温度48℃,为大麻最佳反应体系;研究利用优化后的ISSR反应体系,在30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适合大麻的ISSR引物,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控释尿素对黑龙江省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同的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研究控释尿素在黑龙江玉米生产上的施用效果及高效施用技术。结果表明,施用控释尿素玉米的产量均高于普通尿素。与不施氮处理相比,40%普通尿素与60%控释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处理增产68.1%。在100%、75%、50%氮肥用量下,基施控释尿素较基施普通尿素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增加5.6%、6.2%、9.3%;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2、4.1和5.1 kg/kg;肥料贡献率提高3.2%、5.1%和5.2%。控释尿素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效应,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混合基施能够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同时省去追肥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