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柑桔多胺代谢及其对生长结果调控的研究Ⅱ.果实成熟期多胺与水杨酸含量变化及其对耐贮性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柑果实为试材 ,就果实成熟期及贮藏期内源多胺和水杨酸含量变化以及用多胺和水杨酸浸果的保鲜防腐效果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果实成熟期及贮藏期较高的多胺和水杨酸含量有利于采后贮藏保鲜 ;果实采后用1 0 0 mg/ kg的腐胺、亚精胺、精胺或 40 0 mg/ kg水杨酸处理 ,贮藏 3个月后 ,腐烂率和失重率仅为对照的 1 / 6~ 1 / 2 ,其防腐保鲜效果以水杨酸和精胺最佳 ,其次为亚精胺和腐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E和C对高温环境中肉鸡生长及血液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将 18 0只AA肉公鸡分成 6组 ,Ⅰ组为 2 0~ 2 3℃对照组 ,Ⅱ、Ⅲ、Ⅳ、Ⅴ、Ⅵ组为 33℃高温试验组 Ⅰ、Ⅱ组饲喂基础日粮 ,Ⅲ、Ⅳ、Ⅴ、Ⅵ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 2 5 0mg/kg维生素E、12 5mg/kg维生素E、12 5mg/kg维生素E +2 5 0mg/kg维生素C、2 5 0mg/kg维生素C ,研究高温条件下不同剂量的维生素E和C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液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C能提高高温环境中肉鸡的采食量 (m料)、饮水量 (m水)、体增重(Δm体)和饲料转化率 (m料/Δm体) ,其中Ⅲ和Ⅴ组效果最明显 添加维生素E、C能调节肉鸡血清T3、T4 浓度在一定范围波动 维生素E、C在缓解肉鸡受高温应激中有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与致病性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病圃同一套寄主的田间表现及其穗颈瘟分离菌株的遗传宗谱和致病性分析试验结果证明,不同生态稻区稻瘟病菌的小种分布类型不同,对品种的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将已经过RFLJ和PCR技术进行DNA指纹分析,并划分为不同遗传宗谱的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与其遗传宗谱类型、生理小种类型、寄主及采集地点存在密切的关系:(1)同一遗传宗谱、分离自相同寄主、鉴定出来的生理小种类型又较接近的菌株,其致病性相似率最高;(2)同一遗传宗谱的菌株,如果所鉴定的生理小种类型较接近,且来自同一采集地点,即使是不同寄主上分离的菌株,其致病性相似率也较高;(3)不同遗传宗谱、不同寄主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差异较大。目前,在选择应用于品种或资源抗性鉴定的菌株时,必须将鉴别寄主测定的小种致病型与菌株的宗谱类型、寄主及采集地点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选出的菌株可靠、代表性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米中矿质元素铁、锌、锰、磷含量的遗传效应研究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胚乳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Fe、Zn、Mn、P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种矿质元素含量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作用影响。其中,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效应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作用更大;P含量则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遗传率较高,在杂种早代分别结合农艺性状选择单株上各元素含量较高的种子可能效果较好;P含量种子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均为中等,对其杂种后代进行单株选择和单粒选择可能均会有一定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人工卵赤眼蜂蛹饲养中华草蛉幼虫的可行性
《中国生物防治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比较了不同食物 (人工卵赤眼蜂蛹、米蛾卵和萝卜蚜 )饲养对中华草蛉幼虫、蛹发育和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体饲养时 ,幼虫食物对草蛉幼虫和蛹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 ,人工卵赤眼蜂蛹使草蛉幼虫和蛹发育历期延长 ,但仅比萝卜蚜组分别延长 0 .4和 0 .4天。 3种食物饲养的成虫产卵量均没有差异。群体饲养时 ,人工卵赤眼蜂蛹与米蛾卵的饲养效果相似。因此 ,从发育、繁殖力和群养效果来看 ,人工卵赤眼蜂蛹可作为中华草蛉大量饲养的替代食物。
菠菜不同生长阶段吸收硝态氮的动力学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两种菠菜不同生长阶段的氮素吸收情况和硝态氮吸收的动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菠菜吸收氮素的差异随生长时期而不同 ,宁夏圆叶菠菜比日本超能菠菜更具喜硝性 ,且越在生长的后期 ,该特性越显著。植株苗期对硝态氮的亲和力大小不能准确反应菠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际吸收情况 ,而应根据生长的不同时期求得相应的亲和力。吸收速率单位在生长前期采用单位时间单位根重的吸收量来表示 ,生长后期采用单位时间单位株重的吸收量来表示 ,求得的亲和力才能反映两种菠菜吸收硝态氮的实际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